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实验室加热浓\(\rm{H_{2}SO_{4}}\)和乙醇混合液制乙烯。有关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向烧瓶中依次加入碎瓷片、浓\(\rm{H_{2}SO_{4}}\)和酒精
              B.用温度计测量生成气体的温度
              C.温度过高时制得的乙烯中混有\(\rm{SO_{2}}\)
              D.用排气法收集乙烯
            • 2.
              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rm{(}\)  \(\rm{)}\)
                实验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rm{1}\),\(\rm{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一氯甲烷具有酸性
              A.\(\rm{A}\)
              B.\(\rm{B}\)
              C.\(\rm{C}\)
              D.\(\rm{D}\)
            • 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rm{(}\)  \(\rm{)}\)
              A.用淀粉试纸可以检验碘离子
              B.用水可以鉴别\(\rm{NO_{2}}\)和溴蒸气
              C.用硝酸银溶液可以检验\(\rm{Cl^{-}}\)
              D.用硫氰化钾溶液可以检验出\(\rm{Fe^{3+}}\)溶液中是否混有\(\rm{Fe^{2+}}\)
            • 4.
              某实验小组为测定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rm{(}\)含少量\(\rm{NaCl)}\),准确称量\(\rm{wg}\)样品进行实验,下列实验方法所对应的实验方案和测量数据最合理的是\(\rm{(}\)  \(\rm{)}\)
              实验方法 实验方案 测量数据
              \(\rm{A}\) 滴定法 将样品配成\(\rm{100mL}\)溶液,取\(\rm{10.00mL}\),加人甲基橙,用标准盐酸滴定 消耗盐酸的体积
              \(\rm{B}\) 量气法 将样品与盐酸反应,使生成的气体全部被碱石灰吸收 碱石灰增重
              \(\rm{C}\) 重量法 将样品放人烧杯中,置于天平上,加入足量盐酸 减轻的质量
              \(\rm{D}\) 量气法 将样品与盐酸反应,气体通过排水量气装置量气 排水体积
              A.\(\rm{A}\)
              B.\(\rm{B}\)
              C.\(\rm{C}\)
              D.\(\rm{D}\)
            • 5.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实验目的合理的是\(\rm{(}\)  \(\rm{)}\)
              选项 \(\rm{A}\) \(\rm{B}\) \(\rm{C}\) \(\rm{D}\)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增强氯水的漂白性 证明非金属性:\(\rm{Cl > C > Si}\)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 制取并收集氨气
              A.\(\rm{A}\)
              B.\(\rm{B}\)
              C.\(\rm{C}\)
              D.\(\rm{D}\)
            • 6.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解释错误的是\(\rm{(}\)  \(\rm{)}\)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rm{A}\) 纳米铁粉可将水体中\(\rm{NO_{3}^{-}}\)转化为\(\rm{N_{2}}\) 纳米铁粉具有还原性
              \(\rm{B}\) 氯气泄漏,用蘸有肥皂水的毛巾捂住口鼻 肥皂水显碱性
              \(\rm{C}\) 利用\(\rm{SiO_{2}}\)和焦炭混合物在高温下制粗硅 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强
              \(\rm{D}\) “钡餐”作为造影剂检查肠胃疾病 \(\rm{BaSO_{4}}\)难溶于水和盐酸
              A.\(\rm{A}\)
              B.\(\rm{B}\)
              C.\(\rm{C}\)
              D.\(\rm{D}\)
            • 7.
              下列实验中,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rm{(}\)  \(\rm{)}\)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rm{A}\) 将\(\rm{CH_{3}CH_{2}Br}\)与\(\rm{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加入\(\rm{AgNO_{3}}\)溶液 产生淡黄色沉淀 \(\rm{CH_{3}CH_{2}Br}\)含有溴原子
              \(\rm{B}\) \(\rm{KNO_{3}}\)和\(\rm{KOH}\)混合溶液中加入铝粉并加热,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试纸变为蓝色 \(\rm{NO_{3}^{-}}\)被还原为\(\rm{NH_{3}}\)
              \(\rm{C}\) 将乙醇与浓硫酸共热至\(\rm{140℃}\)所得气体直接通入酸性\(\rm{KMnO_{4}}\)溶液中 \(\rm{KMnO_{4}}\)溶液褪色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气体一定是乙烯
              \(\rm{D}\) 向体积为\(\rm{100mL}\),浓度均为\(\rm{0.01mol/LNaCl}\)和\(\rm{Na_{2}CrO_{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rm{0.01mol/L}\)的\(\rm{AgNO_{3}}\)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砖红色沉淀\(\rm{(Ag_{2}CrO_{4})}\) 同温下,溶度积常数:\(\rm{K_{sp}(AgCl)}\)
              \(\rm{ < K_{sp}(Ag_{2}CrO_{4})}\)
              A.\(\rm{A}\)
              B.\(\rm{B}\)
              C.\(\rm{C}\)
              D.\(\rm{D}\)
            • 8.
              下列实现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rm{(}\)  \(\rm{)}\)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rm{A}\) 向某溶液中加入\(\rm{KSCN}\)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 溶液先不显红色,加入氯水后变红色 该溶液中含有\(\rm{Fe^{2+}}\)
              \(\rm{B}\) 将\(\rm{SiO_{2}}\)放入\(\rm{HF}\)溶液中 产生气体 该气体为\(\rm{H_{2}}\)
              \(\rm{C}\) \(\rm{Al_{2}(SO_{4})_{3}}\)溶液中滴加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rm{Al(OH)_{3}}\)不溶于氢氧化钡溶液
              \(\rm{D}\) 将盛满\(\rm{NH_{3}}\)的试管倒扣在盛满水的水槽中 试管中水面上升 氨气易液化
              A.\(\rm{A}\)
              B.\(\rm{B}\)
              C.\(\rm{C}\)
              D.\(\rm{D}\)
            • 9.
              实验室用含有炭粉的铜制备硝酸铜,下列装置应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rm{(}\)  \(\rm{)}\)
              A.用装置甲溶解铜粉
              B.用装置乙吸收尾气
              C.用装置丙分离炭粉和硝酸铜溶液
              D.用装置丁蒸干硝酸铜溶液制\(\rm{Cu(NO_{3})_{2}⋅3H_{2}O}\)
            • 10.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rm{(}\)  \(\rm{)}\)
              实验 现象 结论
              \(\rm{A}\) 向滴有酚酞的\(\rm{Na_{2}CO_{3}}\)溶液中,逐滴加入\(\rm{BaCl_{2}}\)溶液 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rm{BaCl_{2}}\)溶液呈酸性
              \(\rm{B}\) 在\(\rm{CuSO_{4}}\)溶液中加入\(\rm{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苯层呈紫红色 白色沉淀可能为\(\rm{CuI}\)
              \(\rm{C}\) 取少许\(\rm{CH_{3}CH_{2}Br}\)与\(\rm{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滴加\(\rm{AgNO_{3}}\)溶液 无淡黄色沉淀 \(\rm{CH_{3}CH_{2}Br}\)没有水解
              \(\rm{D}\) 向甲苯中滴加酸性\(\rm{KMnO_{4}}\)溶液,振荡 紫红色褪去 苯环增强了甲基的活性,使其被氧化
              A.\(\rm{A}\)
              B.\(\rm{B}\)
              C.\(\rm{C}\)
              D.\(\rm{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