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rm{(}\)部分物质与条件已略去\(\rm{)}\)。已知\(\rm{A}\)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摩尔质量为\(\rm{32g·mol^{-1}}\),常用作火箭推进剂。\(\rm{B}\)是一种红棕色气体,\(\rm{C}\)是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单质,\(\rm{D}\)是最常见的液体,\(\rm{L}\)为黄绿色气体,\(\rm{I}\)是一种金属,\(\rm{K}\)的焰色反应为黄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 J}\)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rm{(2) C}\)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

              \(\rm{(3)}\)写出反应\(\rm{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写出反应\(\rm{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氯碱工业是最基本的化学工业之一,离子膜电解法为目前普遍使用的生产方法,其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1)该流程中可以循环的物质是    
              (2)电解法制碱的主要原料是饱和食盐水,由于粗盐水中含有Ca2+、Mg2+、SO42-等无机杂质,所以在进入电解槽前需要进行两次精制,得到精制饱和食盐水.
              ①第一次精制过程中所加除杂试剂顺序不合理的是    
              A.BaCl2、NaOH、Na2CO3、HCl            B.BaCl2、Na2CO3、NaOH、HCl
              C.NaOH、BaCl2、Na2CO3、HCl             D.Na2CO3、BaCl2、NaOH、HCl
              ②一次精制后的食盐水仍会有少量的Ca2+、Mg2+,需要送入阳离子交换塔进行二次精制,若不经过二次精制,直接进入离子膜电解槽,这样会产生什么后果    
              (3)图2是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示意图(阳极用金属钛网制成,阴极由碳钢网制成),则A处产生的气体是    ,F电极的名称是    .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从阳极槽出来的淡盐水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溶解氯,需要加入8%~9%的亚硫酸钠溶液将其彻底除去,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已知在电解槽中,每小时通过1A的直流电理论上可以产生1.492g的烧碱,某工厂用300个电解槽串联生产8h,制得32%的烧碱溶液(密度为1.342t/m3)113m3,电解槽的电流强度1.45×104A,该电解槽的电解效率为    (保留两位小数).
            • 3. 氯碱工业是最基本的化学工业之一,离子膜电解法为目前普遍使用的生产方法,其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1)该流程中可以循环的物质是    
              (2)电解法制碱的主要原料是饱和食盐水,由于粗盐水中含有Ca2+、Mg2+、SO42-等无机杂质,所以在进入电解槽前需要进行两次精制,写出一次精制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        ,若食盐水不经过二次精制,仍会有少量的Ca2+、Mg2+直接进入离子膜电解槽,这样产生什么后果是    
              (3)图2是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示意图(阳极用金属钛网制成,阴极由碳钢网制成),则B处产生的气体是    ,E电极的名称是    极,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从阳极槽出来的淡盐水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溶解氯,需要加入8%~9%的亚硫酸钠溶液将其彻底除去,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已知在电解槽中,每小时通过1安培的直流电理论上可以产生1.492g的烧碱,某工厂用300个电解槽串联生产8小时,制得32%的烧碱溶液(密度为1.342吨/m3)113m3,电解槽的电流强度1.45×104A,该电解槽的电解效率为    
            • 4.
              氯碱工业制备的碱为\(\rm{(}\)    \(\rm{)}\)
              A.\(\rm{NaOH}\)   
              B.\(\rm{Na_{2}CO_{3}}\)   
              C.\(\rm{Ca(OH)_{2}}\)   
              D.\(\rm{NaHCO_{3}}\)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