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金属或非金属底物材料上,用\(\rm{NaBH}\)\(\rm{{\,\!}_{4}}\)进行“化学镀”镀镍,可以得到坚硬、耐腐蚀的保护层\(\rm{(3Ni}\)\(\rm{{\,\!}_{3}}\)\(\rm{B+N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rm{20Ni}\)\(\rm{{\,\!}^{2+}}\)\(\rm{+16B}\)\(\rm{H_{4}^{\mathrm{{-}}}}\)\(\rm{+34OH}\)\(\rm{{\,\!}^{-}}\)\(\rm{+6H}\)\(\rm{{\,\!}_{2}}\)\(\rm{O=}\)\(\rm{2(3Ni}\)\(\rm{{\,\!}_{3}}\)\(\rm{B+Ni)+10B(OH}\)\(\rm{\mathrm{)}_{4}^{\mathrm{{-}}}}\)\(\rm{+35H}\)\(\rm{{\,\!}_{2}}\)\(\rm{↑}\)。

              \(\rm{(1) Ni^{2+}}\)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 

              \(\rm{(2)}\) 与\(\rm{BH_{4}^{\mathrm{{-}}}}\)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为____\(\rm{(}\)填化学式\(\rm{)}\)。 

              \(\rm{(3) B(OH\mathrm{)}_{4}^{\mathrm{{-}}}}\)中硼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是_______\(\rm{;1 mol B(OH\mathrm{)}_{4}^{\mathrm{{-}}}}\)中含有\(\rm{σ}\)键的数目为____\(\rm{mol}\)。 

              \(\rm{(4) Ni}\)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镍晶体中每个镍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镍原子数目为____。 


              \(\rm{(5) NiCl_{2}·6H_{2}O}\)在\(\rm{SOCl_{2}}\)气流中加热时,生成\(\rm{NiCl_{2}}\)和两种酸性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 2.

              取少量\(\rm{Fe_{2}O_{3}}\)粉末\(\rm{(}\)红棕色\(\rm{)}\)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________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rm{(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人\(\rm{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rm{(}\)填反应类型\(\rm{)}\)。

              \(\rm{(2)}\)在小烧杯中加入\(\rm{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rm{FeCl_{3}}\)溶液,继续煮沸直至溶液呈________色,即可制得\(\rm{Fe(OH)_{3}}\)胶体。

              \(\rm{(3)}\)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rm{20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rm{1mLFeCl_{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rm{(}\)编号甲\(\rm{)}\)与盛有\(\rm{Fe(OH)_{3}}\)胶体的烧杯\(\rm{(}\)编号乙\(\rm{)}\)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________。

              \(\rm{(4)}\)取乙烧杯中少量\(\rm{Fe(OH)_{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可以看到溶液红褐色逐渐变浅,最终得到黄色的\(\rm{FeCl_{3}}\)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此反应也属于________反应。

              \(\rm{(5)}\)已知\(\rm{Al(OH)_{3}}\)胶体能够净水,则\(\rm{Fe(OH)_{3}}\)胶体________\(\rm{(}\)填“能”或“不能”\(\rm{)}\)净水。

            • 3.

              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如下图所示物质之间的变化:


              请填写下列空白:
              \(\rm{(1)}\)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rm{CuCO}\)\(\rm{{\,\!}_{3}}\)\(\rm{·Cu(OH)}\)\(\rm{{\,\!}_{2}}\)\(\rm{(}\)碱式碳酸铜\(\rm{)}\),受热易分解。图中的\(\rm{F}\)是________。
              \(\rm{(2)}\)写出明矾与过量\(\rm{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图中所得\(\rm{G}\)和\(\rm{D}\)都为固体,混合后,在高温下可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每生成\(\rm{1 mol D}\)同时生成________\(\rm{ mol E}\)。

            • 4. 氯化铜、氯化亚铜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地用作有机合成催化剂。
              Ⅰ\(\rm{.}\)实验室以粗铜\(\rm{(}\)含杂质\(\rm{Fe)}\)为原料制备铜的氯化物。现用如图所示的实验仪器及药品来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并与粗铜反应\(\rm{(}\)铁架台、铁夹、酒精灯已省略\(\rm{)}\)。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rm{(1)}\)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是\(\rm{a→}\)______、______\(\rm{→}\)______、______\(\rm{→}\)______、______\(\rm{→}\)________。
              \(\rm{(2)}\)写出加热时硬质试管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反应后,盛有\(\rm{NaOH}\)溶液的广口瓶中溶液具有漂白、杀菌消毒作用,若用钢铁\(\rm{(}\)含\(\rm{Fe}\)、\(\rm{C)}\)制品盛装该溶液会发生电化学腐蚀,钢铁制品表面生成红褐色沉淀,溶液会失去漂白、杀菌消毒功效。该电化学腐蚀过程中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rm{.}\)将上述实验制得的固体产物按如下流程操作,试回答下列问题:

              \(\rm{(1)}\)检验溶液\(\rm{2}\)中是否含有杂质离子的试剂是________。
              \(\rm{(2)}\)某同学用实验制得的\(\rm{CuCl}\)\(\rm{{\,\!}_{2}}\)\(\rm{·2H}\)\(\rm{{\,\!}_{2}}\)\(\rm{O}\)晶体配制\(\rm{0.1 mol·L}\)\(\rm{{\,\!}^{-1}}\)的\(\rm{CuCl}\)\(\rm{{\,\!}_{2}}\)溶液,在称量出\(\rm{CuCl}\)\(\rm{{\,\!}_{2}}\)\(\rm{·2H}\)\(\rm{{\,\!}_{2}}\)\(\rm{O}\)晶体后,溶解该晶体的具体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溶液\(\rm{1}\)可加试剂\(\rm{X}\)用于调节\(\rm{pH}\)以除去杂质,\(\rm{X}\)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rm{(}\)填序号\(\rm{)}\)。
              \(\rm{a.NaOH}\)       
              \(\rm{b.NH}\)\(\rm{{\,\!}_{3}}\)\(\rm{·H}\)\(\rm{{\,\!}_{2}}\)\(\rm{O}\)
              \(\rm{c.CuO}\) 
              \(\rm{d.CuSO}\)\(\rm{{\,\!}_{4}}\)
              \(\rm{e.Cu}\)\(\rm{{\,\!}_{2}}\)\(\rm{(OH)}\)\(\rm{{\,\!}_{2}}\)\(\rm{CO}\)\(\rm{{\,\!}_{3}}\)

              \(\rm{(4)}\)反应\(\rm{②}\)是向溶液\(\rm{2}\)中通入一定量的\(\rm{SO}\)\(\rm{{\,\!}_{2}}\),加热一段时间后生成\(\rm{CuCl}\)白色沉淀。写出制备\(\rm{CuCl}\)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短周期元素\(\rm{Q}\)、\(\rm{R}\)、\(\rm{T}\)、\(\rm{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rm{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rm{(2)}\)元素的非金属性为\(\rm{(}\)原子的得电子能力\(\rm{)}\):\(\rm{Q}\)______\(\rm{W(}\)填“强于”或“弱于”\(\rm{)}\)。

              \(\rm{(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原子序数比\(\rm{R}\)多\(\rm{1}\)的元素的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氧化物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rm{2L}\)的甲气体与\(\rm{0.5 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rm{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m{R}\)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

            • 6.

              A、\(\rm{B}\)、\(\rm{C}\)、\(\rm{D}\)、\(\rm{E}\)、\(\rm{F}\)、\(\rm{G}\)、\(\rm{H}\)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常见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

              相关信息

              \(\rm{A}\)

              原子核外有\(\rm{6}\)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rm{C}\)

              基态原子中\(\rm{s}\)电子总数与\(\rm{p}\)电子总数相等

              \(\rm{D}\)

              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大

              \(\rm{E}\)

              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rm{3s^{2}3p^{1}}\)

              \(\rm{F}\)

              基态原子的最外层\(\rm{p}\)轨道有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与其他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

              \(\rm{G}\)

              基态原子核外有\(\rm{7}\)个能级且能量最高的能级上有\(\rm{6}\)个电子

              \(\rm{H}\)

              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中的最主要元素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rm{(1)A}\)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___周期_________族;\(\rm{B}\)元素和\(\rm{C}\)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比较,较大的是_________;\(\rm{C}\)元素和\(\rm{F}\)元素的电负性比较,较小的是_________。\(\rm{(}\)填元素符号\(\rm{)}\)

              \(\rm{(2)G}\)元素的低价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rm{F}\)元素原子的价电子的电子排布图是___________,\(\rm{H}\)元素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

              \(\rm{(3)G}\)的高价阳离子的溶液与\(\rm{H}\)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rm{E}\)元素成对角线关系的某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具有两性,写出该两性物质与\(\rm{D}\)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化合物\(\rm{H}\)是一种有机光电材料中间体。实验室由芳香化合物\(\rm{A}\)制备\(\rm{H}\)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rm{(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
              \(\rm{(2}\)\(\rm{)}\)由\(\rm{C}\)生成\(\rm{D}\)和\(\rm{E}\)生成\(\rm{F}\)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
              \(\rm{(3)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rm{(4)G}\)为甲苯的同分异构体,由\(\rm{F}\)生成\(\rm{H}\)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rm{(5)}\)芳香化合物\(\rm{X}\)是\(\rm{F}\)的同分异构体,\(\rm{X}\)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rm{CO}\)\(\rm{{\,\!}_{2}}\),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rm{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比为\(\rm{6∶2∶1∶1}\),写出\(\rm{2}\)种符合要求的\(\rm{X}\)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rm{(6)}\)写出用环戊烷和\(\rm{2-}\)丁炔为原料制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________\(\rm{(}\)其他试剂任选\(\rm{)}\)。

            • 8.

              根据题意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rm{(1)}\)常用\(\rm{NaHSO_{3}}\)将废液中的\(\rm{{C}{{{r}}_{2}}{O}_{7}^{2-}}\)还原成\(\rm{Cr^{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写出\(\rm{FeCl_{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盛有\(\rm{H_{2}O_{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rm{FeCl_{2}}\)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写出\(\rm{NaClO_{2}}\)溶液脱硝过程中\(\rm{(}\)将\(\rm{NO}\)转为\(\rm{{NO}_{{3}}^{-})}\)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写出\(\rm{O_{2}}\)将\(\rm{Mn^{2+}}\)氧化成\(\rm{MnO(OH)_{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写出\(\rm{NaOCN}\)与\(\rm{NaClO}\)反应,生成\(\rm{Na_{2}CO_{3}}\)、\(\rm{CO_{2}}\)、\(\rm{NaCl}\)和\(\rm{N_{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FeCl_{3}}\)溶液腐蚀钢铁设备,除\(\rm{H^{+}}\)作用外,另一主要原因是\(\rm{(}\)用离子方程式表示\(\r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7)}\)环境中的\(\rm{Cl^{-}}\)扩散到孔口,并与正极反应产物\(\rm{(OH^{-})}\)和负极反应产物\(\rm{(Cu^{2+})}\)作用生成多孔粉状锈\(\rm{Cu_{2}(OH)_{3}Cl}\),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rm{(8)}\)第Ⅰ步\(\rm{H_{2}SO_{4}}\)与\(\rm{Fe_{2}O_{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9)H_{2}SO_{3}}\)溶液和\(\rm{NaHCO_{3}}\)溶液反应的主要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10)}\)氯化铝在水中形成具有净水作用的氢氧化铝胶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11)}\)已知\(\rm{Na_{2}S_{2}O_{3}}\)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条件下会变黄,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变黄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Na_{2}S_{2}O_{3}}\)还原性较强,在溶液中易被\(\rm{Cl_{2}}\)氧化成\(\rm{{SO}_{{4}}^{{2}-}}\),常用作脱氯剂,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rm{(12)}\)将\(\rm{ClO_{2}}\)气体通入\(\rm{KI}\)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下图为五个椭圆交叉构成的图案,椭圆内分别写了\(\rm{C_{2}H_{5}OH}\)、\(\rm{CO_{2}}\)、\(\rm{Fe_{2}O_{3}}\)、\(\rm{FeCl_{3}}\)和\(\rm{NaOH}\)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为一类,相交的部分\(\rm{A}\)、\(\rm{B}\)、\(\rm{C}\)、\(\rm{D}\)为其相应的分类标准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   分类一定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_\(\rm{(}\)填分类标准代号,下同\(\rm{)}\),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的是________。

              \(\rm{(2)}\)    分类标准代号\(\rm{A}\)表示______________\(\rm{(}\)多项选择\(\rm{)}\)

              \(\rm{a.}\)两物质都是非电解质                          \(\rm{b.}\)两物质都是有机物

              \(\rm{c.}\)两物质都是含碳化合物                      \(\rm{d.}\)两物质都是氧化物

              \(\rm{(3)}\)    上述五种物质中的某一物质能与某种强酸反应生成上述物质中的另一种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    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可归为一类,又能相互反应的是________\(\rm{(}\)填分类标准代号\(\rm{)}\),其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

              \(\rm{(5)}\)    用洁净的烧杯取\(\rm{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上述五种物质中的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呈红褐色,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       _____。

            • 10.

              某化学学习小组欲探究己烷的性质,用己烷进行下利实验:

              实验\(\rm{1}\):

              实验\(\rm{2}\):将上述橙色溶液装入密封性好的无色试剂瓶中。过一段时间,溶液颜色变浅,打开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实验\(\rm{3}\):根据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己烷催化裂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由实验\(\rm{1}\)知己烷的物理性质有

              \(\rm{(2)}\)实验\(\rm{2}\)中的橙色溶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

              A.己烷与溴发生发生取代反应    \(\rm{B.}\)溴代己烷为无色物质

              C.液溴向外挥发浓度降低        \(\rm{D.}\)己烷与液溴发生加成反应

              E.液溴与己烷分层,密度大的液溴在下层 

              \(\rm{(3)}\)试管\(\rm{C}\)中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有          生成;

              \(\rm{(4)}\)试写出装置Ⅰ中发生有丙烷生成的裂化反应方程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