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rm{(}\)Ⅰ\(\rm{)}\) 将甲烷与氯气按\(\rm{1}\):\(\rm{3}\)的体积比混合于一试管中,倒立于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置于光亮处,回答下列问题:


              \(\rm{(1)}\)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

              \(\rm{(2)}\)下列有关此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试管中气体的黄绿色逐渐变浅,液面上升

              B.生成物只有三氯甲烷和氯化氢

              C.试管内壁有油状液滴形成

              D.试管内有少量白雾

              E.该反应生成的有机物有\(\rm{5}\)种

              \(\rm{(}\)Ⅱ\(\rm{)}\)乙同学设计了下图装置来探究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实验装置如下:    

              \(\rm{(3)}\)填写所示仪器名称\(\rm{A}\)___________________。

              \(\rm{(4)}\)实验步骤: 连接仪器、__________________、加药品后,打开\(\rm{a}\)、然后滴入浓硫酸,加热。

              \(\rm{(5)}\)问题探究:\(\rm{(}\)已知酸性强弱:亚硫酸\(\rm{ > }\)碳酸\(\rm{)}\)

              \(\rm{①}\)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装置\(\rm{E}\)中应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能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试管\(\rm{D}\)中当气体过量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二氧化硫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易溶于水,有毒,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铜与浓硫酸反应可制得\(\rm{SO_{2}}\),某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验证碳、硅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rm{a}\)、\(\rm{b}\)为弹簧夹,加热及固定装置已略去。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rm{(}\)已知酸性:亚硫酸\(\rm{ > }\)碳酸\(\rm{)}\)。

              \(\rm{(1)}\)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该反应条件下,铜和浓硫酸有下列三种混合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rm{(}\)填字母\(\rm{)}\)

              A.将\(\rm{1mol Cu}\)和含\(\rm{2mol H}\)\(\rm{{\,\!}_{2}}\)\(\rm{SO}\)\(\rm{{\,\!}_{4}}\)的浓硫酸混合,充分反应,生成\(\rm{1molSO}\)\(\rm{{\,\!}_{2}}\)

              B.往\(\rm{1mol Cu}\)中加入过量浓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的\(\rm{SO_{2}}\)比\(\rm{A}\)中的多

              C.往含\(\rm{2mol H_{2}SO_{4}}\)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rm{Cu}\),充分反应,生成的\(\rm{SO_{2}}\)比\(\rm{B}\)中的多

              \(\rm{(2)}\)装置\(\rm{A}\)中试剂的最佳选择是________\(\rm{(}\)选填字母\(\rm{)}\)。  

              A.\(\rm{KMnO}\)\(\rm{{\,\!}_{4}}\)溶液      \(\rm{B.NaOH}\)溶液      \(\rm{C.}\)氯水      \(\rm{D.}\)品红溶液

              \(\rm{(3)}\)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实验结束后,为了防止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污染环境,在拆卸仪器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某硫酸厂废气中\(\rm{SO_{2}}\)的回收利用方案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

              A.\(\rm{X}\)可能含有\(\rm{2}\)种盐              \(\rm{B.a}\)是\(\rm{SO_{3}}\)

              C.\(\rm{Y}\)可能含有\(\rm{(NH_{4})_{2}SO_{4}}\)          \(\rm{D.(NH_{4})_{2}S_{2}O_{8}}\)中\(\rm{S}\)的化合价可能为\(\rm{+7}\)

            • 3.

              某同学为了验证碳和硅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rm{)}\)


              实验操作步骤:

              Ⅰ\(\rm{.}\)打开弹簧夹\(\rm{1}\),关闭弹簧夹\(\rm{2}\),并打开活塞\(\rm{a}\),滴加盐酸。

              Ⅱ\(\rm{.A}\)中看到白色沉淀时,\(\rm{…}\),关闭活塞\(\rm{a}\)。

              请回答:

              \(\rm{(1)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rm{X}\)是________\(\rm{(}\)写化学式\(\rm{)}\);

              \(\rm{(3)}\)为了验证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步骤Ⅱ中未写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rm{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碳、硅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rm{(}\)从原子结构角度加以解释\(\rm{)}\)。

            • 4. 草酸\(\rm{(}\)乙二酸\(\rm{)}\)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rm{K_{1}=5.4×10^{-2}}\),\(\rm{K_{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rm{(H_{2}C_{2}O_{4}·2H_{2}O)}\)无色,熔点为\(\rm{101 ℃}\),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rm{170 ℃}\)以上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rm{(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rm{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____________。装置\(\rm{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
              \(\rm{(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还有\(\rm{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rm{A}\)、\(\rm{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rm{(}\)可以重复选用\(\rm{)}\)进行实验。

                 \(\rm{D}\)   \(\rm{E}\)   \(\rm{F}\)                \(\rm{G}\)      \(\rm{H}\)       \(\rm{I}\)
              \(\rm{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rm{A}\)、\(\rm{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rm{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
              \(\rm{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rm{CO}\)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设计实验证明:
              \(\rm{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草酸为二元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Ⅰ\(\rm{.}\)为探究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性质,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rm{(1)}\)如图所示,试管中装乙醇,据此,请你任写一点该探究实验产生的现象________。

              \(\rm{(2)}\)用食醋浸泡附有水垢\(\rm{(}\)主要成分\(\rm{CaCO_{3})}\)的水壶,可以除去水垢,说明酸性:醋酸________碳酸\(\rm{(}\)填“\(\rm{ > }\)”或“\(\rm{ < }\)”\(\rm{)}\)。

              Ⅱ\(\rm{.}\)某校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如图所示装置探究\(\rm{Na_{2}CO_{3}}\)和\(\rm{NaHCO_{3}}\)的热稳定性,探究方案设计如下,请你参与并完成该探究方案。




              \(\rm{(1)}\)提出假设:\(\rm{Na_{2}CO_{3}}\)或\(\rm{NaHCO_{3}}\)加热分解时可能有\(\rm{CO_{2}}\)生成。

              \(\rm{(2)}\)设计实验:\(\rm{①}\)利用如图装置分别对试管\(\rm{A}\)中一定量的\(\rm{Na_{2}CO_{3}}\)和\(\rm{NaHCO_{3}}\)进行加热;\(\rm{②}\)为了检验\(\rm{CO_{2}}\)的生成,试管\(\rm{B}\)中应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rm{(}\)填“澄清石灰水”或“\(\rm{NaOH}\)溶液”\(\rm{)}\)。

              \(\rm{(3)}\)现象与结论:同学们发现只有在加热\(\rm{NaHCO_{3}}\)时,试管\(\rm{B}\)中既能看到气泡又能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rm{Na_{2}CO_{3}}\)和\(\rm{NaHCO_{3}}\)的热稳定性:\(\rm{Na_{2}CO_{3}}\)________\(\rm{NaHCO_{3}(}\)填“\(\rm{ > }\)”或“\(\rm{ < }\)”\(\rm{)}\)。

              \(\rm{(4)}\)某同学称取\(\rm{8.4gNaHCO_{3}}\),充分加热,理论上产生\(\rm{CO_{2}}\)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态下为________\(\rm{L}\)。

            • 6.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rm{)}\)。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rm{NO}\)氧化成\(\rm{NO}\)\(\rm{{\,\!}_{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rm{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rm{3 mol·L^{-1}}\)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rm{NO}\)反应,能与\(\rm{NO_{2}}\)反应。

              \(\rm{2NO_{2}+2NaOH═NaNO_{3}+NaNO_{2}+H_{2}O}\)

              \(\rm{(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rm{③}\)、\(\rm{④}\)、\(\rm{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装置\(\rm{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装置\(\rm{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rm{(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_}\)。

              \(\rm{(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rm{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rm{4}\)个试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rm{(}\)选填序号字母\(\rm{)}\)____________。

              \(\rm{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rm{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rm{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rm{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 7.

              现使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市售白醋的含酸量\(\rm{(g/100 mL)}\)。

              Ⅰ、实验步骤:

              \(\rm{(1)}\)量取\(\rm{10.00 mL}\)食用白醋,在烧杯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rm{100 mL}\)________\(\rm{(}\)填仪器名称\(\rm{)}\)中定容,摇匀即得待测白醋溶液。

              \(\rm{(2)}\)用酸式滴定管取待测白醋溶液\(\rm{20.00 mL}\)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rm{2}\)滴________作指示剂。

              \(\rm{(3)}\)读取盛装\(\rm{0.1000 mol/L NaOH}\)溶液的碱式滴定管的初始读数。如果液面位置如下图所示,则此时的读数为________\(\rm{mL}\)。

              \(\rm{(4)}\)滴定。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滴定,并记录\(\rm{NaOH}\)溶液的终读数。重复滴定\(\rm{3}\)次。


              Ⅱ、实验记录


              Ⅲ、数据处理与讨论:

              \(\rm{(1)}\)按正确数据处理,可得市售白醋含酸量\(\rm{=}\)________\(\rm{g/100 mL(}\)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rm{)}\)。

              \(\rm{(2)}\)乙同学仔细研究了该品牌白醋的标签,发现其中还含有苯甲酸钠作为食品添加剂,他想用资料法验证醋酸与苯甲酸钠不会发生离子互换反应,需查找在一定温度下的醋酸与苯甲酸的________\(\rm{(}\)填写序号\(\rm{)}\)。

              \(\rm{a.pH}\)                \(\rm{b.}\)沸点         \(\rm{c.}\)电离常数        \(\rm{d.}\)溶解度

              \(\rm{(3)}\)在本实验的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大的是________\(\rm{(}\)填写序号\(\rm{)}\)。

              \(\rm{a.}\)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标准\(\rm{NaOH}\)溶液润洗

              \(\rm{b.}\)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rm{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

              \(\rm{d.}\)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

            • 8.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rm{1}\)装置来一次性完成\(\rm{N}\)、\(\rm{C}\)、\(\rm{Si}\)三种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乙同学设计了如图\(\rm{2}\)装置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图\(\rm{2}\)中,\(\rm{A}\)、\(\rm{B}\)、\(\rm{C}\)三处分别是沾有\(\rm{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rm{KI}\)试纸、湿润红纸。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能反应生成氯气。

              \(\rm{(1)}\)甲同学实验中选用的物质名称为:\(\rm{A}\)____________,\(\rm{B}\)__________,\(\rm{C}\)____________;\(\rm{C}\)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m{(2)}\)写出乙同学的实验中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A}\)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B}\)处的实验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