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做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rm{(}\)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rm{)}\)。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rm{①}\) 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rm{②}\) 向新制得的\(\rm{Na_{2}S}\)溶液中满加新制的氯水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rm{③}\)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rm{④}\) 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rm{⑤}\) 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rm{⑥}\) 向\(\rm{A1Cl_{3}}\)溶液中滴加\(\rm{NaOH}\)溶液至过量

              F.生成淡黄色沉锭。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rm{(1)}\)实验内容:\(\rm{(}\)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rm{②③}\)的化学方程式\(\rm{)}\)

              实验内容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⑥}\)

              实验现象\(\rm{(}\)填\(\rm{A~F)}\)

               

               

               

               

               

               

              实验\(\rm{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rm{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下面\(\rm{a~e}\)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定量仪器:
              \(\rm{a.}\)量筒 \(\rm{b.}\)容量瓶 \(\rm{c.}\)滴定管 \(\rm{d.}\)托盘天平 \(\rm{e.}\)温度计
              \(\rm{(1)}\)其中标出仪器使用温度的是________\(\rm{(}\)填编号,下同\(\rm{)}\)。
              \(\rm{(2)}\)实验时用来精确量取液体体积的是________。
              \(\rm{(3)}\)使用前要检查仪器是否漏液的是________。
              \(\rm{(4)}\)下列说法中由于操作错误,使得到的数据比正确数据偏小的是________。
              A.中和滴定达终点时俯视滴定管内液面的读数
              B.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俯视刻度线定容所得溶液的浓度

              \(\rm{(5)}\)称取\(\rm{10.5 g}\)固体样品\(\rm{(1 g}\)以下使用游码\(\rm{)}\)时,将样品放在了托盘天平的右盘,则所称样品的实际质量为________\(\rm{g}\)。

            • 3.

              某学生为探究苯与溴发生反应的原理,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rm{(1)}\)实验开始时,关闭\(\rm{K_{2}}\),开启\(\rm{K_{1}}\)和分液漏斗活塞,滴加苯和液溴的混合液,反应开始。过一会儿,在装置Ⅲ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rm{(2)}\)整套实验装置中能防止倒吸的装置有______\(\rm{(}\)填装置序号\(\rm{)}\)。 

              \(\rm{(3)}\)你认为通过该实验,有关苯与溴反应的原理方面能得出的结论是                                。 

              \(\rm{(4)}\)本实验能不能用溴水代替液溴\(\rm{?}\)                                。 

              \(\rm{(5)}\)采用冷凝装置,其作用是                。 

              \(\rm{(6)}\)Ⅲ装置中小试管内苯的作用是                                。 

              \(\rm{(7)}\)若实验时,无液溴,但实验室有溴水,该实验                       \(\rm{(}\)填“能”或“不能”\(\rm{)}\)做成功。 

            • 4.

              某小组为探究\(\rm{AgNO_{3}}\)溶液和不同类型盐溶液反应的多样性,设计如下实验:

              已知:\(\rm{AgSCN}\)为白色难溶物;\(\rm{(SCN)_{2}}\)与卤素单质性质相似,\(\rm{(SCN)_{2}}\)为有色物质。

              \(\rm{(1)①}\)中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__。

              \(\rm{(2)}\)分离并洗涤\(\rm{①}\)的沉淀,滴加\(\rm{0.5mol/L KI}\)溶液,白色沉淀转变为黄色沉淀,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上述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②}\)中可能发生的离子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

              \(\rm{(4)}\)实验\(\rm{①}\)的设计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对于\(\rm{③}\)中红色褪去的原因及\(\rm{Ag^{+}}\)与\(\rm{SCN^{-}}\)反应的情况,小组进行以下分析和设计:

              Ⅰ\(\rm{.}\)甲同学认为,红色褪去的原因与平衡移动原理有关,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Ⅱ\(\rm{.}\)乙同学为了探究\(\rm{③}\)中是否发生\(\rm{Ag^{+}}\)氧化\(\rm{SCN^{-}}\)的反应,又设计以下对比实验:

              现象:生成白色沉淀,长时间观察,溶液和沉淀均未发生颜色改变。

              Ⅲ\(\rm{.}\)丙同学认为,理论上\(\rm{Ag^{+}}\)能够氧化\(\rm{SCN^{-}}\),为证明其猜想,设计如下实验:

              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rm{a}\)电极上产生具有金属光泽的物质,\(\rm{b}\)电极附近的溶液发生颜色变化。

              丙同学的设计在证明氧化还原反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通过以上探究,得出\(\rm{AgNO_{3}}\)溶液和不同类型盐溶液反应多样性的结论是______。

            • 5.

              以废旧锌锰电池初步处理分选出的含锰废料\(\rm{(MnO_{2}}\)、\(\rm{MnOOH}\)、\(\rm{MnO}\)及少量\(\rm{Fe}\)、\(\rm{Pb}\)等\(\rm{)}\)为原料制备高纯\(\rm{MnCl_{2}·xH_{2}O}\),实现锰的再生利用。其工作流程如下:

              资料\(\rm{a.Mn}\)的金属活动性强于\(\rm{Fe}\);

              \(\rm{Mn^{2+}}\)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rm{pH}\)高于\(\rm{5.5}\)时易被\(\rm{O_{2}}\)氧化。

              资料\(\rm{b}\).

              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rm{pH}\)

               

              \(\rm{Mn(OH)_{2}}\)

              \(\rm{Pb(OH)_{2}}\)

              \(\rm{Fe(OH)_{3}}\)

              开始沉淀时

              \(\rm{8.1}\)

              \(\rm{6.5}\)

              \(\rm{1.9}\)

              完全沉淀时

              \(\rm{1}\)

              \(\rm{8.5}\)

              \(\rm{3.2}\)

              注:金属离子的起始浓度为\(\rm{0.1 mol·L^{-1}}\)

              \(\rm{(1)}\)过程Ⅰ的目的是浸出锰。经检验滤液\(\rm{1}\)中含有的阳离子为\(\rm{Mn^{2+}}\) 、\(\rm{Fe^{3+}}\) 、\(\rm{Pb^{2+}}\)和\(\rm{H^{+}}\)。

              \(\rm{①MnO_{2}}\)与浓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rm{②}\)检验滤液\(\rm{1}\)中只含\(\rm{Fe^{3+}}\)不含\(\rm{Fe^{2+}}\)的操作和现象是:取少量滤液\(\rm{1}\)于试管中,滴入铁氰化钾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rm{;}\)另取少量滤液\(\rm{1}\)于试管中,______。

              \(\rm{③Fe^{3+}}\)由\(\rm{Fe^{2+}}\)转化而成,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rm{a.2Fe^{2+}+ Cl_{2}= 2Fe^{3+}+ 2Cl^{-}}\)

              \(\rm{b.4Fe^{2+}+ O_{2} + 4H^{+}= 2Fe^{3+}+ 2H_{2}O}\)

              \(\rm{c. ......}\)

              写出\(\rm{c}\)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rm{(2)}\)过程Ⅱ的目的是除铁。有如下两种方法:

              \(\rm{ⅰ.}\)氨水法:将滤液\(\rm{1}\)先稀释,再加适量\(\rm{10\%}\)的氨水,过滤。

              \(\rm{ⅱ.}\)焙烧法:将滤液\(\rm{1}\)浓缩得到的固体于\(\rm{290℃}\)焙烧,冷却,取焙烧物\(\rm{......}\)。

              已知:焙烧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rm{2FeCl_{3}+ 3O_{2}= 2Fe_{2}O_{3} + 3Cl_{2}}\),\(\rm{MnCl_{2}}\)和\(\rm{PbCl_{2}}\)不发生变化。

              \(\rm{①}\)氨水法除铁时,溶液\(\rm{pH}\)应控制在______之间。

              \(\rm{②}\)补全\(\rm{ⅱ}\)中的操作:______。

              \(\rm{③}\)两种方法比较,氨水法除铁的缺点是______。

              \(\rm{(3)}\)过程Ⅲ的目的是除铅。加入的试剂是______。

              \(\rm{(4)}\)过程Ⅳ所得固体中的\(\rm{x}\)的测定如下:取\(\rm{m_{1}g}\)样品,置于氮气氛围中加热至失去全部结晶水时,质量变为\(\rm{m_{2}g}\)。则\(\rm{x=}\)______。

            • 6.

              资料显示“\(\rm{O_{2}}\)的氧化性随溶液\(\rm{pH}\)的增大逐渐减弱”。某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rm{KI}\)与\(\rm{O_{2}}\)反应,实验如下。

              装置

              烧杯中的液体

              现象\(\rm{(5}\)分钟后\(\rm{)}\)

            • 7.

              人设计了一套实验分馏原油的五个步骤:

              \(\rm{①}\)将仪器\(\rm{a}\)固定在铁架台上,在仪器\(\rm{a}\)上塞好带温度计的橡皮塞\(\rm{.}\)   

              \(\rm{②}\)连接好冷凝管\(\rm{.}\)把冷凝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冷凝管进水口的橡皮管的一端和水龙头连接,出水口相接的橡皮管的另一端放在水槽中.

              \(\rm{③}\)把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调整铁圈的高度,放好石棉网.

              \(\rm{④}\)向仪器\(\rm{a}\)中放入几片碎瓷片,再用漏斗向仪器\(\rm{a}\)中加入原油,塞好带温度计的橡皮塞,把连接器连接在冷凝器的末端,并伸入接收装置\(\rm{(}\)如锥形瓶\(\rm{)}\)中.

              \(\rm{⑤}\)检查气密性\(\rm{(}\)利用给固定装置微热的方法\(\rm{).}\)请完成以下问题:

              \(\rm{(1)}\)上述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rm{(}\)填序号\(\rm{)}\).

              \(\rm{(2)}\)仪器\(\rm{a}\)的名称为:         

              \(\rm{(3)}\)冷凝管里水流的方向为                出\(\rm{.(}\)填\(\rm{f}\)或\(\rm{g}\),注:上为\(\rm{f}\)下为\(\rm{g)}\).

              \(\rm{(4)}\)分馏原油是利用了原油中各组分的       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rm{(5)}\)仪器\(\rm{a}\)中放几片碎瓷片的目的是        

              \(\rm{(6)}\)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除石油的分馏,人类利用煤炭的历史也很悠久,从煤焦油中能分离得到了一种重要化工原料“苯”,请写出该物质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

              下面为苯和溴的取代反应的改进实验装置图。其中\(\rm{A}\)为具支试管改制成的反应容器,在其下端开了一小孔,塞好石棉绒,再加入粉铁屑少量。


              填写下列空白:

              \(\rm{(1)}\)试管\(\rm{C}\)中苯的作用是                                        

              \(\rm{(2)}\)反应开始后,观察\(\rm{D}\)试管,看到的现象为                                 

              观察\(\rm{E}\)试管,看到的现象为                                              

              \(\rm{(3)}\)反应\(\rm{2~3 min}\)后,在\(\rm{B}\)中的\(\rm{NaOH}\)溶液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rm{(4)}\)在上述整套装置中,具有防倒吸的仪器有                 \(\rm{(}\)填字母\(\rm{)}\);

              \(\rm{(5)}\)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有\(\rm{①}\)操作方便,成功率高 \(\rm{②}\)各步现象明显 \(\rm{③}\)对产品便于观察这三个优点外,还有一个优点是                                       

            • 9.

              以下有机化学实验能获成功的是


              A.用含结晶水的醋酸钠和碱石灰共热制甲烷
              B.在苯酚溶液中滴入少量稀溴水出现白色沉淀
              C.将铜丝加热后,立即伸入乙醇中,铜丝恢复红色
              D.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制溴苯
            • 10.

              根据\(\rm{SO_{2}}\)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A.\(\rm{A}\) 
              B.\(\rm{B}\) 
              C.\(\rm{C}\) 
              D.\(\rm{D}\)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