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化学点亮生活,下列对生活中的化学理解正确的是

              A.维生素\(\rm{C}\)能帮助人体将\(\rm{Fe^{3+}}\)转化为易吸收的\(\rm{Fe^{2+}}\),维生素\(\rm{C}\)具有氧化性

              B.安装煤炭燃烧过程的“固硫”装置,主要是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

              C.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D.区分食盐是否加碘的方法是向食盐溶液中加少量淀粉,观察其是否变蓝
            • 2.

              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浓\(\rm{HNO_{3}}\),在烧杯中放入用铜线相连的铁、铅两个电极,已知原电池停止工作时,\(\rm{Fe}\)、\(\rm{Pb}\)都有剩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rm{Fe}\)比\(\rm{Pb}\)活泼,始终作负极

              B.\(\rm{Fe}\)在浓\(\rm{HNO_{3}}\)中钝化,始终不会溶解

              C.电池停止工作时,烧杯中生成了\(\rm{Fe(NO_{3})_{3}}\)

              D.利用浓\(\rm{HNO_{3}}\)作电解质溶液不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 3.
              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rm{(}\)  \(\rm{)}\)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及汽车尾气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
              B.冬天严禁在窗门紧闭的室内用煤饼炉取暖,因为生成的\(\rm{CO}\)、\(\rm{SO_{2}}\)等容易引起中毒
              C.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
              D.氯气泄露时,应用蘸有肥皂水的湿毛巾捂住口鼻疏散到安全地带
            • 4.

              \(\rm{NO}\)容易与许多分子发生反应,科学家发现在生物体中不断地产生\(\rm{NO}\),用于细胞间传递信息;\(\rm{NO}\)还参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中枢和外围神经系统的调控。

              Ⅰ\(\rm{.(1)}\)实验室用金属铜和稀硝酸制取\(\rm{NO}\)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NO}\)是有毒气体,某学生为防止污染,用分液漏斗和烧杯装配了一套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rm{NO}\)气体发生装置,如图所示.

              \(\rm{①}\)实验室若没有铜丝,而只有小铜粒,在使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时,可用丝状材料包裹铜粒以代替铜丝进行实验,这种丝状材料的成分可以是______\(\rm{(}\)填选项编号\(\rm{).}\) \(\rm{A.}\)铁 \(\rm{B.}\)铝  \(\rm{C.}\)铂  
              \(\rm{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反应进行,在分液漏斗中实际看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rm{(3)}\)假设\(\rm{12.8g}\)的\(\rm{Cu}\)与稀硝酸反应,全部溶解,需要通入标况下___________\(\rm{ L}\) \(\rm{O_{2}}\)才能使产生的\(\rm{NO}\)全部溶于水。
              \(\rm{(4)}\)用金属铜制取硝酸铜,从节约原料和防止环境污染的角度考虑,下列\(\rm{4}\)种方法中最好的是______\(\rm{(}\)填“甲”、“乙”、“丙”或“丁”\(\rm{)}\)。甲:铜\(\rm{ \xrightarrow[]{浓销酸} }\)硝酸铜                乙:铜\(\rm{ \xrightarrow[]{稀销酸} }\)硝酸铜
              丙:铜\(\rm{ \xrightarrow[]{氯气} }\)氯化铜\(\rm{ \xrightarrow[]{销酸} }\)硝酸铜     丁:铜\(\rm{ \xrightarrow[]{空气} }\)氧化铜\(\rm{ \xrightarrow[]{销酸} }\)硝酸铜.
            • 5.

              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rm{.}\)下列反应符合“原子经济”原理的是(    )。

              A.\(\rm{Cu+2H_{2}SO_{4}(}\)浓\(\rm{) \overset{∆}{=} CuSO_{4}+2SO_{2}↑+2H_{2}O}\)
              B.\(\rm{Cu+4NHO_{3}(}\)浓\(\rm{)=Cu(NO_{3})_{2}+2NO_{2}↑+2H_{2}O}\)
              C.\(\rm{CH_{2}=CH_{2}+Br_{2}→CH_{2}Br-CH_{2}Br}\)
              D.
            • 6.

              工业上用洗净的废铜作原料来制备硝酸铜。为了节约原料和防止污染环境,宜采取的方法是(    )

              A.\(\rm{Cu \xrightarrow[∆]{{H}_{2}S{O}_{4}浓}CuS{O}_{4} \xrightarrow[]{Ba(N{O}_{3}{)}_{2}溶液}Cu(N{O}_{3}{)}_{2} }\)
              B.\(\rm{Cu \xrightarrow[∆]{空气}CuO \xrightarrow[]{HN{O}_{3}稀}Cu(N{O}_{3}{)}_{2} }\)
              C.\(\rm{Cu \xrightarrow[]{HN{O}_{稀3}(稀)}Cu(N{O}_{3}{)}_{2} }\)
              D.\(\rm{Cu \xrightarrow[]{HN{O}_{3}(浓)}Cu(N{O}_{3}{)}_{2} }\)
            • 7. 绿色化学对于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节约)的新概念及要求.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变成所需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下列几种生产乙苯()的方法中,原子经济性最好的是(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
              A.+C2H5Cl→+HCl
              B.+C2H5OH→+H2O
              C.+CH2═CH2
              D.+HBr
            •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rm{(}\)  \(\rm{)}\)
              A.使用可再生资源、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替代有机溶剂、注重原子的经济性、采用低能耗生产工艺都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
              B.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其晶体主要以内盐形式存在,调节溶液的\(\rm{pH}\)可改变它的溶解度
              C.石油裂解、煤的气化、橡胶老化、海水制镁、纯碱晶体风化、纤维素制火棉等:过程中都包含化学变化
              D.\(\rm{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rm{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rm{PM2.5}\)在空气中只形成气溶胶
            • 9.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凡含有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宜食用
              B.硅胶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C.“天宫一号”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D.工业上燃烧煤时,加入少量石灰石是为了减少\(\rm{CO_{2}}\)的排放
            • 10.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rm{100\%.}\)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的是\(\rm{(}\)  \(\rm{)}\)
              A.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
              B.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
              C.乙烯与\(\rm{HCl}\)制取氯乙烷
              D.由反应\(\rm{2SO_{2}+0_{2}⇌2SO_{3}}\)制\(\rm{SO_{3}}\)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