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是用于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气体的装置,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rm{X}\)

              收集气体

              \(\rm{Y}\)

              \(\rm{A}\)

              碱石灰

              氯气

              \(\rm{B}\)

              碱石灰

              氨气

              \(\rm{C}\)

              氯化钙

              二氧化硫

              氢氧化钠

              \(\rm{D}\)

              氯化钙

              一氧化氮

              氢氧化钠

              A.\(\rm{A}\)  
              B.\(\rm{B}\)  
              C.\(\rm{C}\)  
              D.\(\rm{D}\)
            • 2.

              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向氨水中滴加紫色的石蕊溶液,无色溶液变红色

              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沉淀

              C.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溶液逐渐退色

              D.乙烯通入酸性\(\rm{KMnO_{4}}\)溶液中,紫色溶液逐渐退色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m{Cl_{2}}\)、\(\rm{SO_{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常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C.\(\rm{Fe}\)与稀\(\rm{HNO_{3}}\)、稀\(\rm{H_{2}SO_{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rm{HCl}\)、\(\rm{NH_{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液面均迅速上升则二者易溶于水
            • 4.

              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rm{Cl_{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有漂白性
              B.溶液中滴加酸化的\(\rm{Ba(NO_{3})_{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rm{SO_{4}^{2-}}\)
              C.切开的金属\(\rm{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因发生反应:\(\rm{2Na+O_{2}=Na_{2}O_{2}}\)
              D.分别充满\(\rm{HCl}\)、\(\rm{NH_{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 5.

              有关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rm{NH_{3}}\)是\(\rm{4}\)核\(\rm{10}\)电子的分子,具有还原性
              B.\(\rm{NH_{3}}\)极易溶于水,可做喷泉实验;氨气易液化,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C.氨气是非电解质,氨水是电解质
              D.氨分子中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rm{8}\)
            • 6.

              某学生用滤纸折成一只纸蝴蝶并在纸蝴蝶上喷洒某种试剂,挂在铁架台上。另取一只盛有某种溶液的烧杯,放在纸蝴蝶的下方\(\rm{(}\)如图\(\rm{)}\)。过一会儿,发现白色纸蝴蝶上的喷洒液转变为红色,喷洒在纸蝴蝶上的试剂与小烧杯中的溶液是(    )



              A.\(\rm{A}\)    
              B.\(\rm{B}\)      
              C.\(\rm{C}\)      
              D.\(\rm{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