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rm{(}\)   \(\rm{)}\)
              A.为避免试剂污染,用剩的药品一定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B.温度计摔坏导致水银洒落到地面上,应立即用水冲洗水银
              C.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D.不慎将浓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稀盐酸冲洗
            • 2. \(\rm{(13}\)分\(\rm{)}\)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索铜与浓\(\rm{H_{2}SO_{4}}\)的反应,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甲小组取\(\rm{a g}\)铜片和一定量的浓\(\rm{H_{2}SO_{4}}\)放入试管中加热,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试管中还有一定量的\(\rm{H_{2}SO_{4}}\)和\(\rm{Cu}\)剩余。

              \(\rm{(1)}\)写出装置\(\rm{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2)}\)若用含\(\rm{0.2mol H_{2}SO_{4}}\)的浓硫酸与过量\(\rm{Cu}\)片共热,能否收集到\(\rm{0.1mol SO_{2}}\)?____________\(\rm{(}\)填“能”或“不能”\(\rm{)}\)。

              \(\rm{(3)}\)当集气瓶\(\rm{B}\)中的气体收集满时,装置\(\rm{C}\)中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rm{(4)}\)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                                

              \(\rm{(5)}\)乙组同学认为:实验装置\(\rm{C}\)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乙组学生设计了最简单方法给予解决:在\(\rm{C}\)试管口塞上一团沾有_____________    溶液的棉花。

              \(\rm{(6)}\)为了证明反应结束后的试管中的确有剩余的稀\(\rm{H_{2}SO_{4}}\),可选择的试剂是\(\rm{(}\)    \(\rm{)}\)。

                    \(\rm{A.Fe}\)粉         \(\rm{B.pH}\)试纸           \(\rm{C.BaCl_{2}}\)溶液

            • 3.

              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不正确的是\(\rm{(}\)   \(\rm{)}\)

              A.分液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端玻璃塞,再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
              B.蒸馏时,先从冷凝管下端通入自来水,再加热蒸馏
              C.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 4.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浓硫酸与铜反应制得\(\rm{SO_{2}}\)并进行相关探究。


              \(\rm{(1)}\)装置\(\rm{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rm{B}\)的作用是。

              \(\rm{(2)}\)设计装置\(\rm{C}\)的目的是验证\(\rm{SO_{2}}\)的_________性,\(\rm{D}\)中\(\rm{NaOH}\)全部转化为\(\rm{NaHSO_{3}}\)的标志是。

              \(\rm{(3)}\)反应结束时烧瓶中\(\rm{Cu}\)有剩余,某同学认为\(\rm{H_{2}SO_{4}}\)也有剩余,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来测定剩余\(\rm{H_{2}SO_{4}}\)的量。经冷却,取一定量溶液稀释后进行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________\(\rm{(}\)填序号\(\rm{)}\);

              \(\rm{a.}\)与足量\(\rm{BaCl_{2}}\)溶液反应,称量生成沉淀的质量

              \(\rm{b.}\)与足量\(\rm{Zn}\)反应,测量生成\(\rm{H_{2}}\)的体积

              \(\rm{c.}\)用\(\rm{pH}\)试纸测溶液\(\rm{pH}\)值

              \(\rm{(4)}\)向\(\rm{D}\)瓶所得\(\rm{NaHSO_{3}}\)溶液中加入漂白粉溶液,反应可能有三种情况:

              I.\(\rm{ HSO_{3}^{-}}\)与\(\rm{ClO^{-}}\)刚好反应完;    
              \(\rm{II.}\)漂白粉不足;   

              \(\rm{III.}\)漂白粉过量

              同学们分别取上述混合溶液于试管中,通过下列实验确定属于哪一种情况,请你完成下表: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现象

              反应的可能情况

              \(\rm{①}\)

              滴加少量淀粉碘化钾溶液,振荡

              溶液变为蓝色

               

              \(\rm{②}\)

              滴加少量碘水,振荡

               

              \(\rm{II}\)

              \(\rm{③}\)

              加入几小块\(\rm{CaCO_{3}}\)固体

              有气泡产生

               

            • 5.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仪器\(\rm{①}\)可用于乙醇与水分离提纯            
              B.仪器\(\rm{②}\)可用于称取\(\rm{5.85g}\)氯化钠固体
              C.装置\(\rm{③}\)的烧瓶中应加沸石,以防暴沸      
              D.装置\(\rm{④}\)按箭头方向进气,用排空气法可收集\(\rm{H_{2}}\)
            • 6.

              下列物质的包装箱应贴如下图标的是 \(\rm{(}\)     \(\rm{)}\)


              A.氢氧化钠   
              B.酒精   
              C.氯化钾    
              D.硝酸钠
            • 7. 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 8.

              下列实验操作中都正确的选项是(    )

              \(\rm{①}\)用剩后的药品为避免浪费应放回原瓶

              \(\rm{②}\)蒸发氯化钠溶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

              \(\rm{③}\)称取易潮解的药品时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rm{④}\)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rm{NaOH}\)溶液

              A.\(\rm{②③}\)
              B.\(\rm{②③④}\)
              C.\(\rm{②④}\)
              D.\(\rm{①②③④}\)
            • 9. 下列图示与内容不相吻合的是
              A.
              B.
              C.
              D.
            • 10.

              如图所示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rm{①②}\)
              B.\(\rm{②③}\)
              C.\(\rm{③④}\)
              D.\(\rm{①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