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草酸\(\rm{(}\)乙二酸\(\rm{)}\)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rm{(H_{2}C_{2}O_{4}·2H_{2}O)}\)无色,熔点为\(\rm{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rm{170℃}\)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rm{(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

              装置\(\rm{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_______,装置\(\rm{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rm{ .}\)                     \(\rm{(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含有\(\rm{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rm{A}\)、 \(\rm{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进行实验。

              \(\rm{①}\)乙组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rm{A→B→}\)(    )\(\rm{→}\)(    )\(\rm{→}\)(    )\(\rm{→}\)(    )\(\rm{→I}\)。装置\(\rm{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_;\(\rm{I}\)中集气瓶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

              \(\rm{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rm{CO}\)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rm{(3)}\)丙组同学欲进一步证明产物\(\rm{CO}\)能否与\(\rm{Na_{2}O_{2}}\)反应。从\(\rm{A~J}\)中选用装置进行实验,最简单的装置接口连接顺序是:\(\rm{A→B→F→J(}\)盛\(\rm{Na_{2}O_{2}}\)的干燥管\(\rm{)}\);实验后用\(\rm{J}\)中的固体进行验证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可另选试剂\(\rm{)}\)

            • 2.

              现有下列\(\rm{6}\)种物质:\(\rm{①Na_{2}O_{2}}\)、\(\rm{②Al(OH)_{3}}\)、\(\rm{③}\)浓\(\rm{HNO_{3}}\)、\(\rm{④FeCl_{3}⑤}\)稀\(\rm{H_{2}SO_{4}⑥Ba(OH)_{2}}\)固体, \(\rm{⑧A1_{2}(SO_{4})_{3}}\)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rm{(1)}\)与水反应产生无色气体的是__\(\rm{(}\)填序号,下同\(\rm{)}\);

              \(\rm{(2)}\)遇\(\rm{KSCN}\)溶液显红色的是__;

              \(\rm{(3)}\)常温下能使铝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膜的是__;

              \(\rm{(4)}\)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是__

              \(\rm{(5)}\)两物质溶液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rm{H^{+}+ OH^{-\!-\!} = H_{2}O}\),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17.1g ⑧}\)溶于水配成\(\rm{500mL}\)溶液,则溶液中\(\rm{SO_{4}^{2}ˉ}\)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

            • 3.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做锌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甲同学认为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硫,而乙同学认为除二氧化硫气体外,还可能产生氢气。为了验证甲、乙两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丙同学设计了如图\(\rm{7-4}\)所示的实验装置\(\rm{(}\)锌与浓硫酸共热时产生的气体为\(\rm{X}\),且该装置略去\(\rm{)}\)。

              试回答:\(\rm{(}\)已知\(\rm{C}\)中装\(\rm{CuO)}\)

              \(\rm{(1)}\)锌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                         

              \(\rm{(2)}\)乙同学认为还可能产生氢气的理由是:                               

              \(\rm{(3)}\)丙同学在安装好装置后,必不可少的一步操作是:                   \(\rm{\_}\)。

              \(\rm{(4)A}\)中加入的试剂可能是        ,作用是\(\rm{\_}\)      ;\(\rm{B}\)中加入的试剂可能是     __,作用是\(\rm{\_}\)        ;\(\rm{E}\)中加入的试剂可能是__        \(\rm{\_}\),作用是\(\rm{\_}\)           \(\rm{\_}\)。

              \(\rm{(5)}\)可以证明气体\(\rm{X}\)中含有氢气的实验现象是:\(\rm{C}\)中:                   ,\(\rm{D}\)中:__               ;

              \(\rm{(6)}\)如果去掉装置\(\rm{B}\),还能否根据\(\rm{D}\)中的现象判断气体\(\rm{X}\)中有氢气?\(\rm{\_}\)   ___\(\rm{(}\)填“能”或“不能”\(\rm{)}\)。原因是:                                      

            • 4.

              某学习小组分析实验室制氯气的方法后认为:\(\rm{MnO_{2}}\)与\(\rm{FeCl_{3}·6H_{2}O}\)共热能产生\(\rm{Cl_{2}}\),于是设计了下列装置验证该结论。

              【查阅资料】\(\rm{FeCl_{3}·6H_{2}O}\)是棕黄色晶体,熔点\(\rm{37℃}\),沸点\(\rm{280~285℃}\)。

              【实验设计】

              若结论成立,\(\rm{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C}\)中的试剂是 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

              操作

              现象

              \(\rm{(1)}\)经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

              \(\rm{(2)}\)添加药品,连接装置。

              \(\rm{(3)}\)点燃酒精灯。

              \(\rm{i.A}\)中部分固体熔化,上方出现白雾;

              \(\rm{ii.}\)稍后,产生黄色气体,管壁附着黄色液滴;

              \(\rm{iii.B}\)中溶液变蓝。

              【实验分析】

              \(\rm{(1)}\)小组讨论一致认为现象\(\rm{i}\)中的白雾是盐酸小液滴,产生白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分析现象\(\rm{ii}\)时发生了分歧,有同学认为:\(\rm{FeCl_{3}·6H_{2}O}\)是棕黄色,沸点不高,黄色气体中含有\(\rm{FeCl_{3}}\)也会导致\(\rm{B}\)中溶液变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小组同学通过下列实验证明现象\(\rm{ii}\)的黄色气体中含有\(\rm{Fe^{3+}}\),将下列实验补充完整:

              \(\rm{a.}\)只在\(\rm{A}\)中加入\(\rm{FeCl_{3}·6H_{2}O}\),加热,开始产生白雾,稍后出现黄色气体,管壁仍有黄色液滴。

              \(\rm{b.}\)                                                 ,溶液变红。

              \(\rm{(3)}\)为进一步确认黄色气体含有\(\rm{Cl_{2}}\),小组在\(\rm{A}\)、\(\rm{B}\)间增加盛有饱和氯化钠溶液的试管,气体依次通过饱和氯化钠溶液、\(\rm{KI}\)淀粉溶液后,\(\rm{KI}\)淀粉溶液变蓝,证实黄色气体中含有\(\rm{Cl_{2}}\)。饱和氯化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rm{(4)A}\)中固体充分加热后得到\(\rm{Fe_{2}O_{3}}\)和\(\rm{MnCl_{2}}\),若物质的量之比为\(\rm{1:1}\),则\(\rm{A}\)中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从混合物中分离出\(\rm{Fe_{2}O_{3}}\)的方法是:       

              【安全预案】在实验过程中,若试管\(\rm{B}\)中溶液已经开始发生倒吸,应立即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____________\(\rm{(}\)填写编号\(\rm{)}\)。

              \(\rm{a.}\)移去酒精灯\(\rm{b.}\)取下\(\rm{B}\)中盛有溶液的试管\(\rm{c.}\)将\(\rm{A}\)、\(\rm{B}\)间的导管从乳胶管中取出

            • 5.

              已知\(\rm{A}\)、\(\rm{B}\)、\(\rm{C}\)、\(\rm{D}\)、\(\rm{E}\)、\(\rm{F}\)是含有同一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rm{F}\)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它们之间能发生如下反应:

              \(\rm{①A+H_{2}O→B+C}\);    \(\rm{②F+C→D}\) \(\rm{(}\)白烟\(\rm{)}\);  \(\rm{③D+NaOH \xrightarrow[]{\triangle } }\)  \(\rm{E+F+H_{2}O}\)

              \(\rm{(1)}\)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rm{A}\) ______ ,\(\rm{C}\) ______ ,\(\rm{D}\) ______ ,\(\rm{F}\) ______ 。 

              \(\rm{(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rm{②}\) ______ ,这个反应 ______ \(\rm{(}\)填“属于”或“不属于”\(\rm{)}\)氧化还原反应; 
              \(\rm{(3)}\)工业生产\(\rm{C}\)的过程中有一步反应为\(\rm{F}\)经催化氧化生成\(\rm{B}\)和\(\rm{H_{2}O}\),写出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 6.

              实验室检验\(\rm{NH_{4}Cl}\),通常是把铵盐与烧碱溶液反应并加热。

              \(\rm{(1)}\)写出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

              \(\rm{(2)}\)据生成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_____色,判断有\(\rm{NH_{4}^{+}}\)存在。写出此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若某\(\rm{H_{2}}\)气体与所生成的气体含有相同的氢原子,则\(\rm{H_{2}}\)与生成的气体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_

              \(\rm{(4)}\)取两份质量相同的\(\rm{NH_{4}Cl}\)固体,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烧碱溶液和石灰水反应,且分别生成了相同状况下等体积的气体,则此烧碱溶液与石灰水的体积比是________。

            • 7. 一无色气体可能是由CO2、HCl、NH3、NO2、N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此无色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发现气体体积减少一部分,继续通过装有固体Na2O2的干燥管,发现从干燥管出气口一端出来的气体颜色显红棕色,再将该气体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最后试管里仍然充满液体.由此可知:
              (1)原气体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2)由最终结果可知,原气体中    气体的体积比为    
            • 8. \(\rm{(6}\)分\(\rm{)}\)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进行铜跟浓硫酸反应等一系列实验。

              \(\rm{(1)}\)根据什么现象可判断铜跟浓硫酸反应有\(\rm{SO_{2}}\)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写出甲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装置乙的试管口部放有一团浸有碱液的棉花,棉花中通常是浸有饱和碳酸钠溶液,这样是为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