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快的是\(\rm{(}\)  \(\rm{)}\)
              A.不用稀硫酸改用\(\rm{98\%}\)的浓硫酸
              B.加热
              C.滴加\(\rm{CuSO_{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 2.
              对于反应\(\rm{Zn(s)+H_{2}SO_{4}(aq)═ZnSO_{4}(aq)+H_{2}(g)}\),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rm{(}\)  \(\rm{)}\)
              A.其反应物或生成物都能用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
              B.
              反应过程中能量关系可用图表示
              C.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锌为负极
              D.若设计为原电池,当有\(\rm{32.5g}\)锌溶解,标准状况下正极放出\(\rm{11.2L}\)气体
            • 3.
              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rm{(}\)  \(\rm{)}\)
              A.\(\rm{NaOH}\)固体
              B.同浓度的醋酸溶液
              C.\(\rm{NH_{4}Cl}\)固体
              D.\(\rm{CH_{3}COONa}\)固体
            • 4.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rm{(}\)  \(\rm{)}\)
              A.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B.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单位有\(\rm{mol/(L⋅s)}\)和\(\rm{mol/(L⋅min)}\)
              C.在同一个反应中,可以用反应物或生成物来表示反应速率
              D.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成或消耗某物质的质量的多少来表示
            • 5.
              高温下,炽热的铁与水蒸气在一个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rm{3Fe(s)+4H_{2}O(g) \dfrac { \overset{\;{高温}\;}{}}{\;}Fe_{3}O_{4}(s)+4H_{2}(g)}\),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rm{(}\)  \(\rm{)}\)
              A.把铁块变成铁粉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体积增大
              D.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压强增大
            • 6.

              燃煤烟气中\(\rm{SO_{2}}\)形成的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将\(\rm{CO_{2}}\)气体通入石灰石料浆罐对\(\rm{CaCO_{3}}\)脱硫剂进行活化处理可明显提高\(\rm{CaCO_{3}}\)脱硫的效率。在脱硫阶段,脱硫剂浆与烟气之间主要脱硫反应为:\(\rm{2Ca^{2+}+2SO_{2}+O_{2}+3H_{2}O=2CaSO_{4}·\dfrac{1}{2}H_{2}O+4H^{+}}\)

              \(\rm{(1)}\)大气中\(\rm{SO_{2}}\)对环境的危害是______。

              \(\rm{(2)}\)下图中\(\rm{a}\)点是\(\rm{Ca(OH)_{2}}\)为脱硫剂时的脱硫效率,曲线表示\(\rm{CaCO_{3}}\)活化时间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已知:其他条件一定,物料比为\(\rm{1.2}\)时,脱硫反应的速率受\(\rm{Ca^{2+}}\)浓度的影响。

              \(\rm{①CaCO_{3}}\)与\(\rm{SO_{2}}\)反应的速率明显低于\(\rm{Ca(OH)_{2}}\)与\(\rm{SO_{2}}\)反应的速率。其原因是______。

              \(\rm{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rm{a}\)点和\(\rm{b}\)点脱硫效率接近的原因______。

              \(\rm{(3)}\)脱硫剂表面保持湿润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rm{CaCO_{3}}\)和\(\rm{SO_{2}}\)在液相中的溶解和电离,提高脱硫效率。请用化学用语表示上述过程______。

              \(\rm{(4)}\)物料比\(\rm{(}\)用\(\rm{Ca/S}\)表示\(\rm{)}\)也影响脱硫效率。结合\(\rm{(2)(3)}\)分析不同\(\rm{Ca/S}\)下,影响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______。

              \(\rm{Ca/S}\)

              脱硫效率

              \(\rm{ < 1.5}\)

              随\(\rm{Ca/S}\)增大,迅速增加

              \(\rm{ > 1.5}\)

              随\(\rm{Ca/S}\)增大,增加不明显

              \(\rm{(5)}\)请根据脱硫反应、绿色经济和化学反应原理,再提出两条提高脱硫效率的措施:__、__。

            •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rm{(}\)  \(\rm{)}\)
              A.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
              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rm{(}\)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rm{)}\),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增大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催化剂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成千成万倍地增大反应速率
            • 8.
              为探究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rm{(}\)以\(\rm{v(H_{2})}\)表示\(\rm{)}\),向反应混合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rm{(}\)  \(\rm{)}\)
              A.加入 \(\rm{NH_{4}HSO_{4}}\)固体,\(\rm{v(H_{2})}\)不变
              B.加入少量 \(\rm{Na_{2}SO_{4}}\) 固体,\(\rm{v(H_{2})}\)增大
              C.加入 \(\rm{CH_{3}COONa}\) 固体,\(\rm{v(H_{2})}\)减小
              D.滴加少量 \(\rm{CuSO_{4}}\)溶液,\(\rm{v(H_{2})}\)减小
            • 9.
              一定温度下,某容积为\(\rm{2L}\)的密闭容器内,某一反应中\(\rm{M}\)、\(\r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依图所示:
              \(\rm{(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rm{(2)}\)在图上所示的三个时刻中, ______ \(\rm{(}\)填\(\rm{t_{1}}\)、\(\rm{t_{2}}\)或\(\rm{t_{3})}\)时刻处于平衡状态,此时\(\rm{V_{正}}\) ______  \(\rm{V_{逆}(}\)填\(\rm{ > }\)、\(\rm{ < }\)或\(\rm{=}\),\(\rm{)}\);达到平衡状态时,平均反应速率\(\rm{v(N)﹕v(M)=}\) ______ .
              \(\rm{(3)}\)若反应容器的容积不变,则“压强不再改变” ______ \(\rm{(}\)填“能”或“不能”\(\rm{)}\)作为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rm{(4)}\)已知\(\rm{M}\)、\(\rm{N}\)均为气体,则下列措施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______ \(\rm{(}\)选填字母\(\rm{)}\)
              A.升高温度   \(\rm{B.}\)降低压强   \(\rm{C.}\)减小\(\rm{M}\)的浓度  \(\rm{D.}\)将反应容器体积缩小.
            • 10.
              \(\rm{100mL}\) \(\rm{6mol⋅L^{-1}H_{2}SO_{4}}\)跟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rm{(}\)  \(\rm{)}\)
              A.\(\rm{Na_{2}CO_{3}(s)}\)
              B.水
              C.硝酸钾溶液
              D.盐酸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