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混合物用加热的方法可分离的是(    )。

              A.氯化铵和氢氧化钙                    
              B.氯化铵和碘

              C.氯化铵和氯化钠                      
              D.氯化铵和碳酸氢钠
            • 2.

              下列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    )

              A.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  
              B.铵盐受热均可分解生成\(\rm{NH_{3}}\)
              C.铵盐都能与碱反应,不能与酸反应
              D.所有铵盐中,氮元素化合价都是\(\rm{-3}\)价
            • 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成为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rm{(1)}\)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rm{SO_{2}}\),可向煤中加入石灰石吸收\(\rm{SO_{2}}\)。检验脱硫后废气中是否含有\(\rm{SO_{2}}\)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NH_{3}}\)催化还原氮氧化物\(\rm{(S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反应原理如图\(\rm{1}\)所示:

              \(\rm{①}\)由图\(\rm{1}\)可知\(\rm{SCR}\)技术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__

              \(\rm{②}\)用\(\rm{Fe}\)做催化剂时,在氨气足量的情况下,不同\(\rm{c(NO_{2})/c(NO)}\)对应的脱氮率如图\(\rm{2}\)所示,脱氮效果最佳的\(\rm{c(NO_{2})/c(NO)=}\)______。

              \(\rm{(3)}\)某工厂拟综合处理含\(\rm{NH}\)废水和工业废气\(\rm{(}\)主要含\(\rm{N_{2}}\)、\(\rm{Cl_{2}}\)、\(\rm{NO)}\),设计了如下流程:“反应\(\rm{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 4.

              某物质化学式为\(\rm{NH_{5}}\),常温下是固态,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两种气体。在\(\rm{NH_{5}}\)中的各原子均具有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则下列对\(\rm{NH_{5}}\)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rm{NH_{5}}\)与水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B.\(\rm{NH_{5}}\)由分子构成

              C.\(\rm{NH_{5}}\)属于共价化合物                  
              D.\(\rm{NH_{5}}\)中\(\rm{N}\)的化合价为\(\rm{-5}\)价
            • 5. 下列\(\rm{A~ H}\) 八种物质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rm{(}\)反应条件、部分产物未标出\(\rm{).}\)已知\(\rm{A}\)是正盐,\(\rm{B}\)能使品红溶液褪色,\(\rm{G}\)是红棕色气体,\(\rm{H}\)为强酸

              试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rm{A}\)_____;\(\rm{D}\)_____

              \(\rm{(2)}\) 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有关方程式:\(\rm{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rm{G→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 写出\(\rm{H}\)的浓溶液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硫酸铵在强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氨、二氧化硫、氮气和水\(\rm{.}\)反应中生成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rm{(}\)  \(\rm{)}\)
              A.\(\rm{1}\):\(\rm{3}\)
              B.\(\rm{2}\):\(\rm{3}\)
              C.\(\rm{1}\):\(\rm{1}\)
              D.\(\rm{4}\):\(\rm{3}\)
            • 7.
              下列物质见光不会分解的是\(\rm{(}\)  \(\rm{)}\)
              A.\(\rm{HClO}\)
              B.\(\rm{NH_{4}Cl}\)
              C.\(\rm{HNO_{3}}\)
              D.\(\rm{AgNO_{3}}\)
            • 8.
              关于氮肥的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硫铵与石灰混用肥效增强
              B.植物吸收氮肥属于氮的固定
              C.使用碳铵应深施盖土
              D.尿素属于铵态氮肥
            • 9.

              下图中的每一方框内表示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rm{A}\)、\(\rm{C}\)、\(\rm{D}\)、\(\rm{E}\)、\(\rm{F}\)在通常情况下均为气体,且\(\rm{A}\)与\(\rm{C}\)物质的量之比为\(\rm{1:1}\)。\(\rm{B}\)为常见液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

              \(\rm{(1)X}\)是            ;\(\rm{F}\)是              \(\rm{(}\)都填化学式\(\rm{)}\)。

              \(\rm{(2)C→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3)G}\)与\(\rm{Cu}\)的反应中,\(\rm{G}\)表现得性质有        

              \(\rm{(4)X}\)与过量\(\rm{NaOH}\)溶液反应\(\rm{(}\)加热\(\rm{)}\)的离子方程式:        

              \(\rm{(5)C}\)与\(\rm{G}\)的反应产物的阳离子的检验方法             

              \(\rm{(6)}\)以\(\rm{C}\)、\(\rm{B}\)、\(\rm{D}\)为原料可生产\(\rm{G}\),若使\(\rm{a mol C}\)完全转化为\(\rm{G}\),理论上至少需要\(\rm{D}\)     \(\rm{mol}\)。

            • 10.

              某氮肥样品可能含有\(\rm{NH_{4}HCO_{3}}\)、\(\rm{NH_{4}Cl}\)、\(\rm{NH_{4}NO_{3}}\)中的一种或几种。称取该样品\(\rm{1.000g}\)溶于水配成\(\rm{100 mL}\)溶液,将溶液分成两等份依次完成如下实验:

              \(\rm{①}\)向一份溶液中加入\(\rm{10 mL 0.2 mol·L^{-1}}\)的盐酸与之充分反应,可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rm{CO_{2}}\)气体\(\rm{44.8 mL(}\)设产生的\(\rm{CO_{2}}\)全部逸出\(\rm{)}\)。

              \(\rm{②}\)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rm{6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rm{(}\)设产生的\(\rm{NH_{3}}\)全部逸出\(\rm{)}\)至少需要\(\rm{25 mL 0.15mol·L^{-1}}\)的硫酸才能被完全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m{1.000 g}\)样品中一定含有\(\rm{NH_{4}HCO_{3} 0. 316}\)克
              B.向\(\rm{①}\)反应所得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样品中一定含有\(\rm{NH_{4}Cl}\)
              C.原样品的含氮量为\(\rm{21\%}\)
              D.无需另外再设计实验验证,就能确定原样品中是否含有\(\rm{NH_{4}Cl}\)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