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已知芳香烃\(\rm{A}\)、\(\rm{B}\)的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Ⅰ的结构简式为 ,其一氯代物有\(\rm{2}\)种    
              B.Ⅰ和Ⅱ中都含碳碳单键和双键
              C.Ⅰ与Ⅱ互为同系物,通式为\(\rm{C_{n}H_{4n+2}(n}\)为苯环数\(\rm{)}\)    
              D.与Ⅱ互为同类别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共有\(\rm{2}\)种
            • 2.

              下列关于的分子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rm{(}\)    \(\rm{)}\)

              A.分子中 \(\rm{12}\) 个碳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内

              B.分子中 \(\rm{12}\) 个碳原子可能在同一直线上

              C.分子中最多有 \(\rm{8}\) 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D.分子中最多有 \(\rm{6}\) 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 3.

              关于苯分子结构的研究经历了很长时间,著名科学家凯库勒最先提出了凯库勒结构式,并较好地解释了苯的一些性质。但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杂化轨道理论可以更好地来解释苯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以下有关苯分子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rm{(}\)     \(\rm{)}\)

              A.苯分子中每个碳原子的原子轨道都发生\(\rm{sp^{2}}\)杂化,形成夹角为\(\rm{120^{\circ}}\)的三个\(\rm{sp^{2}}\)杂化轨道

              B.乙烷、乙烯、乙炔分子中,碳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和苯相同的只有乙烯

              C.苯分子中存在\(\rm{6}\)个\(\rm{C—C σ}\) 键和\(\rm{6}\)个\(\rm{C—H σ}\) 键
              D.每个碳原子的一个\(\rm{sp^{2}}\)杂化轨道采用“肩并肩”的方式重叠,形成一个大\(\rm{π}\)键
            • 4. 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rm{(}\)    \(\rm{)}\)                            
              A.苯主要是从石油分馏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苯分子中\(\rm{6}\)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       
              D.苯可以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
            • 5.

              苯环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简单交替结构,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

              \(\rm{①}\)苯不能使酸性\(\rm{KMnO_{4}}\)溶液褪色 \(\rm{②}\)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长度完全相等
              \(\rm{③}\)苯能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与氢气反应生成环己烷 \(\rm{④}\)经实验测得邻二甲苯只有一种结构

              \(\rm{⑤}\)苯在溴化铁作催化剂条件下同液溴可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因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

              A.\(\rm{②③④⑤}\)
              B.\(\rm{①②④⑤}\)
              C.\(\rm{①②③⑤}\)
              D.\(\rm{①②③④}\)
            • 6.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用\(\rm{H_{2}}\)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      
              B.用红外光谱鉴别丙醛时有\(\rm{C-H}\)、\(\rm{C=O}\)和\(\rm{O-H}\)振动吸收
              C.间二溴苯仅有一种空间结构可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
              D.\(\rm{120℃}\)气态烃\(\rm{C_{x}H_{y}}\)与足量\(\rm{O_{2}}\)恰好完全反应,如果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则\(\rm{y=4}\)
            • 7.

              有下列\(\rm{4}\)种有机化合物\(\rm{A}\):\(\rm{CH_{2}=CH_{2}}\)、\(\rm{B}\):、\(\rm{C}\):\(\rm{CH_{3}COOH}\) \(\rm{D}\)、\(\rm{CH_{3}CH_{2}OH}\)

              \(\rm{(1)}\)写出化合物\(\rm{A}\)、\(\rm{C}\)中官能团的名称      

              \(\rm{(2)3}\)种化合物中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是    \(\rm{(}\)写化学式\(\rm{)}\),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         反应,

              由\(\rm{A}\)转化为\(\rm{D}\)的反应方程式:                                       

              \(\rm{(3)B}\)的名称是    ,是否存在单双键交替结构    \(\rm{(}\)填“是”或“否”\(\rm{)}\),该物质的燃烧反应方程式:                                 ,燃烧的现象为:                                           

               \(\rm{(4)4}\)种化合物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              \(\rm{(}\)写化学式\(\rm{)}\),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 8. \(\rm{6}\)、苯的结构式可用 来表示,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rm{(}\)     \(\rm{)}\)   
              A.苯主要是以石油分馏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苯分子中\(\rm{6}\)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
              D.苯可以与溴的四氯化碳、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
            • 9.

              苯环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的交替结构,下列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    )

                     \(\rm{①}\)苯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rm{②}\)苯不能使溴水因发生化学反应而褪色

                      \(\rm{③}\)苯在加热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还原成环己烷

                      \(\rm{④}\)苯中碳碳键的键长完全相等

                      \(\rm{⑤}\)邻二氯苯只有一种

                      \(\rm{⑥}\)间二氯苯只有一种

              A.\(\rm{①②}\)
              B.\(\rm{①⑤}\)
              C.\(\rm{③④⑤⑥}\)
              D.\(\rm{①②④⑤}\)
            •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rm{(}\)  \(\rm{)}\)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rm{6.0kJ⋅mol^{-1}}\),冰中氢键键能为\(\rm{20kJ⋅mol^{-1}}\),假设\(\rm{1mol}\)冰中有\(\rm{2mol}\)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rm{15\%}\)的氢键
              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rm{c}\),电离度为\(\rm{α}\),\(\rm{K_{a}= \dfrac {(c\alpha )^{2}}{c(1-\alpha )}.}\)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rm{CH_{3}COOH⇌CH_{3}COO^{-}+H^{+}}\)向左移动,\(\rm{α}\)减小,\(\rm{Ka}\)变小
              C.实验测得环己烷\(\rm{(l)}\)、环己烯\(\rm{(l)}\)和苯\(\rm{(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rm{-3916kJ⋅mol^{-1}-3747kJ⋅mol^{-1}}\)和\(\rm{-3265kJ⋅mol^{-1}}\),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已知:\(\rm{Fe_{2}O_{3}(s)+3C(}\)石墨\(\rm{)═2Fe(s)+3CO(g)}\),\(\rm{\triangle H=+489.0kJ⋅mol^{-1}.CO(g)+ \dfrac {1}{2}O_{2}(g)═CO_{2}(g)}\);\(\rm{\triangle H=-283.0kJ⋅mol^{-1}.C(}\)石墨\(\rm{)+O_{2}(g)═CO_{2}(g)}\);\(\rm{\triangle H=-393.5kJ⋅mol^{-1}.}\)则\(\rm{4Fe(s)+3O_{2}(g)═2Fe_{2}O_{3}(s)}\);\(\rm{\triangle H=-1641.0kJ⋅mol^{-1}}\)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