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rm{(}\)填序号\(\rm{)}\)。

              \(\rm{①}\)实验室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

              \(\rm{②}\)向某试样加入氯化钡溶液后再加稀盐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试样一定有\(\rm{SO_{4}^{2-}}\);

              \(\rm{③}\)配制\(\rm{100 mL 1.00 mol·L^{-1}}\)的\(\rm{NaCl}\)溶液时,用托盘天平称取\(\rm{5.85 g}\)  \(\rm{NaCl}\) 固体;

              \(\rm{④}\)在实验室中,烧碱等固体的熔化或分解实验通常在陶瓷坩埚中进行;

              \(\rm{⑤}\)明矾在水中反应生成\(\rm{Al(OH)_{3}}\)沉淀,可用作净水剂;

              \(\rm{⑥}\)向某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时,溶液无变化,再通入氯气,溶液变血红色,证明该溶液一定含有\(\rm{Fe}\)\(\rm{{\,\!}^{2+}}\)

            • 2.

              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 3.

              下列气体中,在实验室能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并收集的是(    )


              A.\(\rm{NO_{2}}\)
              B.\(\rm{NH_{3}}\)
              C.\(\rm{O_{2}}\)
              D.\(\rm{CO_{2}}\)
            • 4.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对焦炭还原二氧化硅的气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

              已知:\(\rm{PdCl_{2}}\)溶液可用于检验\(\rm{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m{CO + PdCl_{2}+ H_{2}O═CO_{2}+2HCl +Pd↓(}\)产生黑色金属钯粉末,使溶液变浑浊\(\rm{)}\)。

              \(\rm{(1)}\)实验时要通入足够长时间的\(\rm{N}\)\(\rm{{\,\!}_{2}}\),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装置\(\rm{C}\)、\(\rm{D}\)中所盛试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装置\(\rm{C}\)、\(\rm{D}\)中溶液均变浑浊,且经检测两气体产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该装置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设计实验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的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探究浓硫酸和铜的反应,下列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A.用装置甲进行铜和浓硫酸的反应       
              B.用装置乙收集二氧化硫并吸收尾气
              C.用装置丙稀释反应后的混合液          
              D.用装置丁测定余酸的浓度
            • 6. 某研究性学生小组查阅资料得知,漂白粉与硫酸溶液反应可制取氯气,化学方程式为:\(\rm{Ca(ClO)_{2}+CaCl_{2}+H_{2}SO_{4} \xrightarrow[]{\triangle } CaSO_{4}+C}\)

              \(\rm{l_{2}↑+H_{2}O(}\)未配平\(\rm{)}\)。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氯气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




              试回答:
              \(\rm{(1)}\)该实验中\(\rm{A}\)部分的装置是________\(\rm{(}\)填写装置的序号\(\rm{)}\);


              \(\rm{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写出\(\rm{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并请你帮该小组同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洗气瓶\(\rm{C}\)中的\(\rm{Na_{2}SO_{3}}\)已被氧化\(\rm{(}\)简述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r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如下图所示的装置中,\(\rm{A}\)是氯气发生装置,\(\rm{C}\),\(\rm{D}\)为气体净化装置\(\rm{(C}\)中装有饱和食盐水;\(\rm{D}\)中装有浓硫酸\(\rm{)}\),\(\rm{E}\)是硬质玻璃管装有细铁丝网,\(\rm{F}\)为干燥的空广口瓶,烧杯\(\rm{G}\)中装有氢氧化钠溶液。

              试回答:

               \(\rm{(1)}\)实验室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rm{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rm{E}\)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烧杯\(\rm{G}\)中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三氯化硼的熔点为\(\rm{-107.3℃}\),沸点为\(\rm{12.5℃}\),易水解生成硼酸和氯化氢,可用于制造高纯硼、有机合成催化剂等。实验室制取三氯化硼的原理为:

              \(\rm{B_{2}O_{3}+3C+3Cl_{2}}\)\(\rm{2BCl_{3}+3CO}\)

              \(\rm{(1)}\)甲组同学拟用下列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rm{(}\)不用收集\(\rm{)}\)。

              \(\rm{①}\)装置\(\rm{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装置\(\rm{C}\)的作用是________。

              \(\rm{②}\)装置\(\rm{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rm{(2)}\)乙组同学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rm{A}\)、\(\rm{B}\)、\(\rm{C}\)和下列装置\(\rm{(}\)装置可重复使用\(\rm{)}\)制取\(\rm{BCl_{3}}\)并验证反应中有\(\rm{CO}\)生成。

              \(\rm{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rm{A→B→C→}\)________\(\rm{→}\)________\(\rm{→}\)________\(\rm{→}\)________\(\rm{→}\)________\(\rm{→F→D→I}\)。

              \(\rm{②}\)实验开始时,先通人干燥\(\rm{N_{2}}\)的目的是________。

              \(\rm{③}\)能证明反应中有\(\rm{CO}\)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

            • 9.

              下列图示实验合理的是(    )


              A.图\(\rm{1}\)为证明非金属性强弱:\(\rm{S > C > Si}\)
              B.图\(\rm{2}\)为制备少量氧气
              C.图\(\rm{3}\)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
              D.图\(\rm{4}\)为用浓硝酸溶液与铜反应制备并收集少量\(\rm{NO_{2}}\)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