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rm{(1)}\)有一种金属单质\(\rm{A}\),焰色反应颜色呈黄色,能发生下图所示变化: 图中淡黄色固体\(\rm{B}\)是            \(\rm{(}\)填化学式\(\rm{)}\)


              \(\rm{(2)}\)二氧化氮\(\rm{(NO_{2})}\)是一种红棕色的有毒气体,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_______\(\rm{(}\)填化学式\(\rm{)}\)

              \(\rm{(3)}\)写出\(\rm{(1)}\)中\(\rm{C}\)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下列反应中,不能产生氢气的是\(\rm{(}\)  \(\rm{)}\)
              A.红热的铁与水蒸气
              B.钠与水
              C.铝和\(\rm{NaOH}\)溶液反应
              D.铁与稀硝酸反应
            • 3.

              钠具有很活泼的化学性质,易与很多物质反应。钠与水的反应\(\rm{(}\)水中滴有酚酞溶液\(\rm{)}\)实验现象和结论如下表,请同学们完成填空。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rm{(1)}\)                             

              密度比水小

              \(\rm{(2)}\)熔化成闪亮的小球

                                                 

              四处游动、嘶嘶作响

              反应剧烈且有气体产生

              反应后溶液呈红色

              反应生成\(\rm{NaOH}\),遇酚酞变红


              \(\rm{(3)}\)金属单质\(\rm{A}\)投入到下列溶液中既有气体,又有沉淀出现的是______

              A. 氯化钠溶液         

              B. 碳酸钠溶液            

              C. 硫酸铜溶液   


              \(\rm{(4)}\)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保存在______,为什么不能保存在\(\rm{CCl}\)\(\rm{{\,\!}_{4}}\) 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过氧化钠是钠的一种氧化物,保存不当容易变质生成\(\rm{N{a}_{2}C{O}_{3} }\)。某过氧化钠样品已经部分变质,请你设计实验,限用一种溶液和水,证明过氧化钠已经部分变质:_________________\(\rm{(}\)说明操作、现象和结论\(\rm{)}\)。


              \(\rm{(6)}\)碳酸钠是钠元素在自然界中的一种存在的形式,现有混有氯化钠杂质碳酸钠固体,为测定其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设计如下方案:


              \(\rm{①}\)称取\(\rm{20.0g}\)上述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加人过量的\(\rm{CaCl_{2}}\)溶液,溶液变浑浊,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rm{10g}\),求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


              \(\rm{②}\)现取等质量的上述固体,加入过量的盐酸,求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_________。

            • 4. 中学常见物质\(\rm{A}\)、\(\rm{B}\)、\(\rm{C}\)、\(\rm{D}\)存在如图转化关系\(\rm{(}\)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rm{)}\)。下列物质中符合转化关系的\(\rm{A}\)的个数为 (    )

              \(\rm{①}\)金属钠  \(\rm{②}\)硫单质  \(\rm{③NH_{3}}\)  \(\rm{④Na_{2}CO_{3}}\)  \(\rm{⑤AlCl_{3}}\)溶液  \(\rm{⑥HNO_{3}}\)

              A.\(\rm{3}\)
              B.\(\rm{4}\)
              C.\(\rm{5}\)
              D.\(\rm{6}\)
            • 5.

              将\(\rm{Na_{2}O}\)、\(\rm{Na_{2}O_{2}}\)、\(\rm{Na}\)和足量\(\rm{NaHCO_{3}}\)的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加热,经足够长的时间后排放出所有气体物质,则最终残留的固体物质是\(\rm{(}\)  \(\rm{)}\)

              A.\(\rm{Na_{2}O_{2}}\)与\(\rm{Na_{2}CO_{3}}\)              
              B.\(\rm{Na_{2}CO_{3}}\)

              C.\(\rm{NaOH}\)和\(\rm{Na_{2}CO_{3}}\)
              D.\(\rm{Na_{2}CO_{3}}\)、\(\rm{Na_{2}O_{2}}\)、\(\rm{NaOH}\)
            • 6.
              向分别盛有\(\rm{100mL}\)水、\(\rm{100mL}\) \(\rm{0.1mol⋅L^{-1}}\)盐酸、\(\rm{100mL}\) \(\rm{0.01mol⋅L^{-1}}\)硫酸铜溶液的\(\rm{X}\)、\(\rm{Y}\)、\(\rm{Z}\)三个烧杯中各投入\(\rm{0.05mol}\) \(\rm{Na.}\)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三个烧杯中均会发生的离子反应为\(\rm{2Na+2H_{2}O═2Na^{+}+2OH^{-}+H_{2}↑}\)
              B.三个烧杯中钠均在液面上剧烈反应,且\(\rm{X}\)烧杯中反应最剧烈
              C.三个烧杯反应后,生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D.三个烧杯反应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一定相同
            • 7.

              用如图所示装置不能达到有关实验目的是\(\rm{(}\) \(\rm{)}\)


              A.用甲图装置证明\(\rm{ρ(}\)煤油\(\rm{) < ρ(}\)钠\(\rm{) < ρ(}\)水\(\rm{)}\)
              B.用乙图装置制备\(\rm{F}\) \(\rm{e}\)\(\rm{(OH)_{2}}\)
              C.用丙图装置制取金属锰
              D.用丁图装置比较\(\rm{N}\) \(\rm{a}\)\(\rm{HCO_{3}}\)和\(\rm{N}\) \(\rm{a}\)\(\rm{{\,\!}_{2}CO_{3}}\)的热稳定性
            • 8.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各组物质的转化关系中不完全是通过一步反应完成的是

              A.
              B.
              C.
              D.
            • 9.

              下列各组物质中的两种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rm{(}\)温度、反应物的用量\(\rm{)}\)改变,不会引起产物种类改变的是 (    )


              A.\(\rm{Na}\)和\(\rm{O_{2}}\)
              B.\(\rm{Ca(OH)_{2}}\)和\(\rm{CO_{2\_{}}}\)
              C.\(\rm{Fe}\)和\(\rm{HCl}\)
              D.\(\rm{C}\)和\(\rm{O_{2}}\)
            • 10.
              下列哪一个实验,不仅产生气体,而且最终一定能产生白色沉淀\(\rm{(}\)  \(\rm{)}\)
              A.将过量的\(\rm{Na}\)投入到\(\rm{AlCl_{3}}\)溶液中
              B.将过量的\(\rm{Al}\)投入到\(\rm{NaOH}\)溶液中
              C.将过量的\(\rm{Na}\)投入到\(\rm{MgCl_{2}}\)溶液中
              D.将过量的\(\rm{Na_{2}O_{2}}\)投入到\(\rm{FeCl_{2}}\)溶液中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