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草酸是一种二元弱酸,可用作还原剂、络合剂、掩蔽剂、沉淀剂。某校课外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利用\(\rm{C_{2}H_{2}}\)气体制取\(\rm{H_{2}C_{2}O_{4}·2H_{2}O}\)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甲组同学利用电石\(\rm{(}\)主要成分\(\rm{CaC_{2}}\),少量\(\rm{CaS}\)及\(\rm{Ca_{3}P_{2}}\)等\(\rm{)}\)并用如图装置制取\(\rm{C_{2}H_{2}[}\)反应原理为\(\rm{CaC_{2}+2H_{2}O→Ca(OH)_{2}+C_{2}H_{2}(g)}\)  \(\rm{ΔH < 0}\),反应剧烈\(\rm{]}\):


              \(\rm{①}\)装置\(\rm{A}\)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并缓慢滴入烧瓶中,其目的是________。

              \(\rm{②}\)装置\(\rm{B}\)中,\(\rm{NaClO}\)将\(\rm{H_{2}S}\)、\(\rm{PH_{3}}\)分别氧化为硫酸、磷酸,其本身还原为\(\rm{NaCl}\),其中\(\rm{H_{2}S}\)被氧化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rm{(2)}\)乙组同学根据文献资料,用\(\rm{Hg(NO_{3})_{2}}\)作催化剂,浓硝酸氧化乙炔制取\(\rm{H_{2}C_{2}O_{4}·2H_{2}O}\)。制备装置如图所示:

              \(\rm{①}\)装置\(\rm{D}\)中的多孔球泡的作用是________。

              \(\rm{②}\)装置\(\rm{D}\)中生成\(\rm{H_{2}C_{2}O_{4}}\)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rm{(3)}\)丙组同学设计了测定乙组产品中\(\rm{H_{2}C_{2}O_{4}·2H_{2}O}\)的质量分数的实验。他们的实验步骤如下:精确称取\(\rm{mg}\)产品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再加入少量稀硫酸,然后用\(\rm{cmol/L}\)酸性\(\rm{KMnO_{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滴至溶液显微红色;共消耗标准溶液\(\rm{VmL}\)。

              \(\rm{①}\)滴定时\(\rm{KMnO_{4}}\)被还原成\(\rm{Mn^{2+}}\),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rm{②}\)产品中\(\rm{H_{2}C_{2}O_{4}·2H_{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rm{(}\)列出含\(\rm{m}\)、\(\rm{c}\)、\(\rm{V}\)的表达式\(\rm{)}\)。

            • 2.

              三盐\(\rm{(3PbO·PbSO_{4}·H_{2}O}\),相对分子质量为\(\rm{990)}\)可用作聚氯乙烯的热稳定剂,不溶于水。以\(\rm{200.0 t}\)铅泥\(\rm{(}\)主要成分为\(\rm{PbO}\)、\(\rm{Pb}\)及\(\rm{PbSO_{4}}\)等\(\rm{)}\)为原料制备三盐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rm{K_{sp}(PbSO_{4})=1.82×10^{-8}}\);\(\rm{K_{sp}(PbCO_{3})=1.46×10^{-13}}\)。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加\(\rm{Na_{2}CO_{3}}\)溶液转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酸溶时,不直接使用\(\rm{H_{2}SO_{4}}\)溶液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铅与硝酸在酸溶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当沉淀转化达平衡时,滤液\(\rm{1}\)中\(\rm{c({SO}_{4}^{2-})}\)与\(\rm{c({CO}_{3}^{2-})}\)的比值为_________________

                  \(\rm{(4)50~60℃}\)时合成三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得到纯净干燥的三盐\(\rm{99.0 t}\),假设此时铅泥中的铅元素有\(\rm{80\%}\)转化为三盐,则铅泥中铅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rm{(}\)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rm{)}\)。

            • 3.

              硫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而\(\rm{SO_{2}}\)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危害。\(\rm{SO_{2}}\)尾气的处理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rm{(1)}\)活性炭还原法

                  反应原理:恒温恒容时\(\rm{2C(s)+2SO_{2}(g)⇌ S_{2}(g)+2CO_{2}(g)}\)。

                  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部分图象如图所示:


                  \(\rm{①0~20 min}\)反应速率表示为\(\rm{v(SO_{2})=}\)_________

                  \(\rm{②30 min}\)时,改变某一条件平衡发生移动,则改变的条件最有可能是_________

                  \(\rm{③40 min}\)时,平衡常数\(\rm{K=}\)________\(\rm{\_}\)。


                  \(\rm{(2)}\)亚硫酸钠溶液吸收法

                  \(\rm{①Na_{2}SO_{3}}\)溶液吸收\(\rm{SO_{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rm{②}\)常温下,当吸收液中的溶质为\(\rm{NaHSO_{3}}\)时,吸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_\(\rm{(}\)填字母代号\(\rm{)}\)。

                  \(\rm{a}\).\(\rm{c({N}{{{a}}^{+}}){+}c({{{H}}^{+}}) > c({SO}_{3}^{2-})+c({HSO}_{3}^{-})+c({O}{{{H}}^{-}})}\)

                  \(\rm{b.}\)水电离出的\(\rm{c(H^{+})=1×10^{-8} mol/L}\)

                  \(\rm{c}\).\(\rm{c({N}{{{a}}^{+}}) > c({HSO}_{3}^{-}) > c({{{H}}^{+}}) > c({SO}_{3}^{2-})}\)

                  \(\rm{(3)}\)氨水吸收法

                  回收处理\(\rm{SO_{2}}\)的方法也可以是用氨水将其转化为\(\rm{NH_{4}HSO_{3}}\)。已知常温下\(\rm{K_{b}(NH_{3}·H_{2}O)=1.5×10^{-5}}\),\(\rm{{{K}_{{{{a}}_{{1}}}}}({{{H}}_{2}}{S}{{{O}}_{3}})=1.6\times {{10}^{-2}}}\),\(\rm{{{K}_{{{{a}}_{{2}}}}}({{{H}}_{2}}{S}{{{O}}_{3}})=1\times {{10}^{-7}}}\),若吸收过程中氨水与\(\rm{SO_{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rm{NH_{4}HSO_{3}}\),则所得溶液在常温下的\(\rm{pH\_}\)________\(\rm{7(}\)填“\(\rm{ > }\)”“\(\rm{ < }\)”或“\(\rm{=}\)”,下同\(\rm{)}\),溶液中\(\rm{c{(SO}_{3}^{2-})\_}\)________\(\rm{c(H_{2}SO_{3})}\)。

            • 4.

              甲醛\(\rm{(HCHO)}\)与葡萄糖相似,具有强还原性,\(\rm{40%}\)的甲醛溶液沸点为\(\rm{96℃}\),易挥发。为探究过量甲醛和新制\(\rm{Cu(OH)_{2}}\)反应的产物,进行如下研究。

              \(\rm{(1)}\)在图\(\rm{A}\)装置中进行实验,向\(\rm{a}\)中加入\(\rm{50mL 0.5mol/L CuSO_{4}}\),溶液和\(\rm{100mL 5mol/L NaOH}\)溶液,振荡,再加入\(\rm{50mL40%}\)的甲醛溶液,缓慢加热\(\rm{a}\),在\(\rm{65℃}\)时回流\(\rm{2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过程中观察到有棕色固体生成,最后变成红色,并有气体产生。


              \(\rm{①A}\)装置中仪器\(\rm{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rm{②}\)本实验中仪器\(\rm{a}\)应该选用下列哪种规格________\(\rm{(}\)填标号\(\rm{)}\)。

              A.\(\rm{100mL}\)

              B.\(\rm{250mL}\)

              C.\(\rm{500mL}\)

              D.\(\rm{1000mL}\)

              \(\rm{(2)}\)查阅资料发现气体产物主要是由副反应产生的,为验证气体产物中含\(\rm{H_{2}}\)不含\(\rm{CO}\),将装置\(\rm{A}\)和如上图所示的装置连接后进行实验。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rm{A→}\)____\(\rm{→}\)____\(\rm{→}\)____\(\rm{→}\)____\(\rm{→}\)____\(\rm{G}\)。

              \(\rm{F}\)中的试剂是\(\rm{CuO}\),能说明气体产物中含\(\rm{H_{2}}\)不含\(\rm{CO}\)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为研究红色固体产物的组成,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进行验证\(\rm{(}\)以下每步均充分反应\(\rm{)}\):

              已知:\(\rm{Cu_{2}O \xrightarrow[]{易溶于浓氨水} [Cu(NH_{3})_{4}]^{+}(}\)无色\(\rm{) \xrightarrow[]{在空气中} [Cu(NH_{3})_{4}]^{2+}(}\)蓝色\(\rm{)}\)。

              \(\rm{①}\)摇动锥形瓶\(\rm{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锥形瓶\(\rm{ⅱ}\)中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将容量瓶\(\rm{ⅱ}\)中的溶液稀释\(\rm{10}\)倍后,溶液的颜色与容量瓶\(\rm{ⅰ}\)中的相近。由此可知固体产物的成分及物质的量之比约为______________。

            • 5.

              A.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rm{①~⑧}\)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Ⅰ\(\rm{.(1)}\)请画出元素\(\rm{⑧}\)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

              \(\rm{(2)⑦}\)和\(\rm{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为____________\(\rm{(}\)填化学式\(\rm{)}\)。

              \(\rm{(3)④⑤}\)两种元素的原子按\(\rm{1∶1}\)组成的常见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

              \(\rm{(4)}\)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比较\(\rm{⑤}\)、\(\rm{⑥}\)元素的单质还原性的强弱,写出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rm{.}\)常见物质\(\rm{A}\)、\(\rm{B}\)、\(\rm{C}\)均含有表中\(\rm{①~⑧}\)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可发生以下反应\(\rm{(}\)副产物已略去\(\rm{)}\),试回答:

              \(\rm{(1)}\)若\(\rm{X}\)是强氧化性单质,则\(\rm{A}\)可能是______\(\rm{ (}\)填序号\(\rm{)}\)。

              \(\rm{a.S}\)   \(\rm{b.Na}\)  \(\rm{c.Al}\)  \(\rm{d.NH_{3}}\)  \(\rm{e.CH_{4}}\)

              \(\rm{(2)}\)若\(\rm{X}\)是一种常见过渡金属单质,向\(\rm{C}\)的水溶液中滴加\(\rm{AgNO_{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rm{HNO_{3}}\)的白色沉淀。写出反应\(\rm{②}\)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

              \(\rm{(3)}\)若\(\rm{A}\)、\(\rm{B}\)、\(\rm{C}\)为含有同一金属元素的化合物,\(\rm{X}\)为强碱, \(\rm{B}\)为两性化合物,写出向\(\rm{C}\)溶液通足量\(\rm{CO_{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B.\(\rm{X}\)、\(\rm{Y}\)、\(\rm{Z}\)、\(\rm{W}\)、\(\rm{T}\)是原子序数依次増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且\(\rm{X}\)、\(\rm{Y}\)、\(\rm{Z}\)、\(\rm{W}\)的原子序数之和为\(\rm{32}\)。其中\(\rm{X}\)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rm{Y}\)、\(\rm{Z}\)左右相邻,\(\rm{Z}\)、\(\rm{W}\)位于同一主族。\(\rm{T}\)的单质常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W}\)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

              \(\rm{(2)}\)由 \(\rm{X}\)、\(\rm{Y}\)、\(\rm{Z}\)、\(\rm{W}\)四种元素中的三种组成一种强酸,该强酸的稀溶液能与金属铜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已知\(\rm{Y}\)和\(\rm{T}\)两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为\(\rm{Y < T}\)。可以验证该结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B.比较这两种元素所形成含氧酸的酸性

              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比较这两种元素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E.比较这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rm{(5)}\)某化学兴趣小组欲通过实验探究元素\(\rm{N}\)、\(\rm{C}\)、\(\rm{Si}\) 非金属性强弱。实验装置如下:

              \(\rm{①}\)溶液\(\rm{a}\)和溶液\(\rm{b}\)分别为__________溶液、________溶液\(\rm{(}\)填溶质化学式\(\rm{)}\)

              \(\rm{②}\)经验证,\(\rm{N}\)、\(\rm{C}\)、\(\rm{Si}\)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为:__________


              C.\(\rm{(1)}\)以下反应:\(\rm{①}\)木炭与水制备水煤气\(\rm{②}\)氯酸钾分解\(\rm{③}\)炸药爆炸\(\rm{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rm{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rm{⑥Ba(OH)_{2}·H_{2}O}\)与\(\rm{NH_{4}Cl}\),属于放热反应__________\(\rm{(}\)填序号\(\rm{)}\),写出反应\(\rm{⑥}\)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rm{(2)}\)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rm{(}\)或形成\(\rm{)1 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吸收\(\rm{(}\)或释放\(\rm{)}\)的能量\(\rm{(kJ)}\)。这一数据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也可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键

              \(\rm{Cl_{2}}\)

              \(\rm{Br_{2}}\)

              \(\rm{I_{2}}\)

              \(\rm{HCl}\)

              \(\rm{HBr}\)

              \(\rm{HI}\)

              \(\rm{H_{2}}\)

              能量\(\rm{(kJ)}\)

              \(\rm{243}\)

              \(\rm{193}\)

              \(\rm{151}\)

              \(\rm{432}\)

              \(\rm{366}\)

              \(\rm{298}\)

              \(\rm{436}\)

              反应\(\rm{Br_{2} + H_{2}=2HBr}\),当生成\(\rm{2 mol HBr}\)时放出_____________\(\rm{ kJ}\)能量。

              \(\rm{(3)}\)某实验小组为探究\(\rm{ClO^{-}}\)、\(\rm{I_{2}}\)、\(\rm{SO_{4}^{2-}}\)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rm{①}\):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次氯酸钠溶液,并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

              实验\(\rm{②}\):向实验\(\rm{①}\)的溶液中加入\(\rm{4 mL 0.5 mol/L}\)的亚硫酸钠溶液,蓝色恰好完全褪去。

              \(\rm{①}\)写出实验\(\rm{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实验\(\rm{②}\)的化学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

              \(\rm{③}\)以上实验说明,在酸性条件下\(\rm{ClO^{-}}\)、\(\rm{I_{2}}\)、\(\rm{SO_{4}^{2-}}\)的氧化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________。


              D.\(\rm{ X}\)、\(\rm{Y}\)、\(\rm{Z}\)、\(\rm{M}\)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甲、乙、丙是由它们形成的三种常见分子;甲是人体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之一,约占人体体重的\(\rm{2/3}\);乙是日常生活的基础能源,其中含元素\(\rm{Y}\)的质量分数为\(\rm{75\%}\);丙是具有强氧化性的弱酸。丁为丙的钠盐,常用于漂白或消毒。戊与甲的组成元素相同,其分子具有\(\rm{18}\)电子。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rm{(1)}\)丁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与甲分子具有相同电子数且含元素种类相同的离子有\(\rm{(}\)填化学式\(\rm{)}\)_______、______。

              \(\rm{(2)}\)元素\(\rm{E}\)、\(\rm{F}\)与\(\rm{X}\)同周期。

              \(\rm{①}\)常温下\(\rm{E}\)的单质与甲反应缓慢,加热至沸反应迅速,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rm{②}\)室温下\(\rm{F}\)单质为黄色不溶于水的固体,则\(\rm{F}\)的氢化物与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甲沸点高于\(\rm{F}\)的氢化物沸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向盛有一定浓度戊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用少量稀硫酸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滴加过程中可依次观察到的现象:

              \(\rm{a.}\)浅绿色溶液变成黄色

              \(\rm{b.}\)有少量气泡产生,片刻后反应变得更剧烈,并放出较多热量

              \(\rm{c.}\)继续滴加溶液,静置一段时间,试管底部出现红褐色沉淀

              \(\rm{①}\)现象\(\rm{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现象\(\rm{b}\)中反应剧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已知\(\rm{A}\)、\(\rm{B}\)、\(\rm{C}\)、\(\rm{D}\)、\(\rm{E}\)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rm{A}\)、\(\rm{B}\)、\(\rm{C}\)、\(\rm{D}\)位于短周期。\(\rm{A}\)位于周期表的\(\rm{s}\)区,其原子中电子层数和未成对电子数相同;\(\rm{B}\)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总数相同;\(\rm{D}\)原子的核外成对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rm{3}\)倍。\(\rm{A}\)、\(\rm{B}\)、\(\rm{D}\)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rm{M}\)是新装修居室中常含有的一种有害气体,\(\rm{A}\)、\(\rm{B}\)二种元素组成的原子个数比为\(\rm{1}\):\(\rm{1}\)的化合物\(\rm{N}\)是常见的有机溶剂。\(\rm{E}\)有“生物金属”之称,\(\rm{E^{4+}}\)离子和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rm{(}\)答题时,\(\rm{A}\)、\(\rm{B}\)、\(\rm{C}\)、\(\rm{D}\)、\(\rm{E}\)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rm{)}\)

              \(\rm{(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M}\)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rm{N}\)是非极性分子

              \(\rm{b.M}\)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中心原子均采用\(\rm{sp^{2}}\)杂化

              \(\rm{c.N}\)分子中含有\(\rm{6}\)个\(\rm{σ}\)键和\(\rm{6}\)个\(\rm{π}\)键

              \(\rm{d.BD_{2}}\)晶体的熔点、沸点都比二氧化硅晶体的低

              \(\rm{(2)E}\)的一种氧化物\(\rm{Q}\),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则\(\rm{Q}\)的化学式为________,该晶体中氧的配位数为___________。

              \(\rm{(3)}\)电镀厂排放的废水中常含有剧毒的\(\rm{BC^{-}}\)离子,可在\(\rm{Q}\)的催化下,先用\(\rm{NaClO}\)将 \(\rm{BC^{-}}\)氧化成\(\rm{BCD^{-}}\),再在酸性条件下\(\rm{BCD^{-}}\)继续被\(\rm{NaClO}\)氧化成\(\rm{C_{2}}\)和\(\rm{BD_{2}}\)。

              \(\rm{① A}\)、\(\rm{B}\)、\(\rm{C}\)、\(\rm{D}\)四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

              \(\rm{②}\) 与\(\rm{BCD^{-}}\)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离子的化学式依次为 _______  、 _______\(\rm{(}\)各写\(\rm{1}\)种\(\rm{)}\)。

              \(\rm{③}\) 上述反应中后一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

            • 7.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rm{①~⑨}\)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rm{{}^{\quad \quad 主族}_{周期\quad \quad }}\)

              Ⅰ\(\rm{A}\)

              Ⅱ\(\rm{A}\)

              Ⅲ\(\rm{A}\)

              Ⅳ\(\rm{A}\)

              Ⅴ\(\rm{A}\)

              Ⅵ\(\rm{A}\)

              Ⅶ\(\rm{A}\)

              \(\rm{0}\)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⑥}\)

              \(\rm{⑦}\)

              \(\rm{⑧}\)

               

              \(\rm{⑨}\)

               

              \(\rm{(1)}\)在标号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rm{(}\)填元素名称\(\rm{)}\)________。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rm{(}\)填元素名称\(\rm{) }\)__________。\(\rm{⑨}\)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 

              \(\rm{(2)①}\)与\(\rm{③}\)形成简单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

              \(\rm{(3)③}\)、\(\rm{⑤}\)、\(\rm{⑥}\)、\(\rm{⑦}\)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m{(}\)用元素符号表示\(\r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⑦}\)、\(\rm{⑧}\)、\(\rm{⑨}\)元素所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中,最不稳定的是\(\rm{(}\)用化学式\(\rm{)}\)表示_______。\(\rm{⑦}\)、\(\rm{⑧}\)、\(\rm{⑨}\)三种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rm{(}\)用化学式\(\rm{) }\)________。

              \(\rm{(5)}\)写出\(\rm{⑥}\)元素的单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③}\)、\(\rm{⑦}\)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与\(\rm{①}\)、\(\rm{③}\)、\(\rm{⑤}\)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形成的化合物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下面所列的是一组你熟悉的物质:
              A.\(\rm{HCl}\)     \(\rm{B.CO_{2}}\)    \(\rm{C.H_{2}O}\)   \(\rm{D.CaO}\)   \(\rm{E.NaOH}\)   \(\rm{F.MgCl_{2}}\)G.\(\rm{H_{2}}\)
              \(\rm{(1)}\)上述物质中只存在离子键的有______\(\rm{(}\)填“序号”,下同\(\rm{)}\);只存在共价键的有______;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有______.
              \(\rm{(2)}\)上述物质中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有______;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有______.
              \(\rm{(3)}\)上述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rm{A}\)和\(\rm{E}\)的水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 9.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rm{.}\)验证同周期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1)}\)将钠、镁、铝各\(\rm{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Ⅱ\(\rm{.}\)利用如图装置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3)}\)仪器\(\rm{B}\)的名称为____,干燥管\(\rm{D}\)的作用为防止____。

              \(\rm{(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l > I}\),则\(\rm{A}\)中加浓盐酸,\(\rm{B}\)中加\(\rm{KMnO_{4}(KMnO_{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rm{)}\),\(\rm{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rm{(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 > Si}\),则在\(\rm{A}\)中加盐酸、\(\rm{B}\)中加\(\rm{CaCO_{3}}\)、\(\rm{C}\)中加\(\rm{Na_{2}SiO_{3}}\)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rm{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 10.

              如表列出了\(\rm{①~⑧}\)八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

              Ⅰ\(\rm{A}\)

              Ⅱ\(\rm{A}\)

              Ⅲ\(\rm{A}\)

              Ⅳ\(\rm{A}\)

              Ⅴ\(\rm{A}\)

              Ⅵ\(\rm{A}\)

              Ⅶ\(\rm{A}\)

              \(\rm{0}\)

              \(\rm{2}\)

               

               

               

               

              \(\rm{①}\)

               

               

               

              \(\rm{3}\)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⑦}\)

               

              \(\rm{4}\)

              \(\rm{⑥}\)

               

               

               

               

               

              \(\rm{⑧}\)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rm{(1)②}\)、\(\rm{③}\)、\(\rm{④}\)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______\(\rm{ (}\)填写化学式\(\rm{)}\).
              \(\rm{(2)②}\)、\(\rm{③}\)、\(\rm{⑥}\)三种元素按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______\(\rm{ (}\)用元素符号表示\(\rm{)}\).
              \(\rm{(3)}\)元素\(\rm{①}\)的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是 ______\(\rm{ .}\)写出实验室里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4)}\)元素\(\rm{⑨}\)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______ .
              元素\(\rm{⑤}\)的单质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因此是一种良好的 ______ 材料.
              \(\rm{(5)}\)向元素\(\rm{②}\)的单质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元素\(\rm{④}\)的单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6)}\)用离子方程式证明\(\rm{⑦⑧}\)两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