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rm{(1)}\)将钠、钾、镁、铝各\(\rm{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rm{(2)}\)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①}\)仪器\(\rm{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干燥管\(\rm{D}\)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l > I}\),则\(\rm{A}\)中加浓盐酸,\(\rm{B}\)中加\(\rm{KMnO_{4}(KMnO_{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rm{)}\),\(\rm{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rm{C}\)中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rm{③}\)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N > C > Si}\),则在\(\rm{A}\)中加_______、\(\rm{B}\)中加碳酸钙、\(\rm{C}\)中加______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该装置有缺陷,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__________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____________。

            • 2.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I.将\(\rm{NaOH}\)溶液与\(\rm{NH_{4}Cl}\)溶液混合生成\(\rm{NH_{3}·H_{2}O}\),从而验证\(\rm{NaOH}\)的碱性大于\(\rm{NH_{3}·H_{2}O}\),继而可以验证\(\rm{Na}\)的金属性大于\(\rm{N}\),你认为此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

              \(\rm{II.}\)根据下图所示装置图回答以下问题。


              \(\rm{(1)}\)利用如图装置可以验证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干燥管\(\rm{D}\)的作用是___________。

              \(\rm{(2)}\)实验室中现有药品\(\rm{Na_{2}S}\)、\(\rm{KMnO_{4}}\)、浓盐酸、\(\rm{MnO_{2}}\),请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验证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硫: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装置\(\rm{C}\)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

              \(\rm{(3)}\)若要用此装置证明非金属性:\(\rm{N > C > Si}\),从以下所给物质中选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所用到物质:\(\rm{①}\)稀\(\rm{HNO_{3}}\)溶液 \(\rm{②}\)稀醋酸溶液  \(\rm{③}\)碳酸钙  \(\rm{④Na_{2}SiO_{3}}\)溶液  \(\rm{⑤SiO_{2}}\)

              试剂\(\rm{A}\)与\(\rm{C}\)分别为______\(\rm{(}\)填序号\(\rm{)}\)。有同学认为此实验不能说明\(\rm{N}\)、\(\rm{C}\)、\(\rm{Si}\)的非金属性强弱,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

            • 3.

              \(\rm{(1)}\)请用下列\(\rm{10}\)种物质的序号填空:\(\rm{①O_{2}}\) \(\rm{②H_{2}}\) \(\rm{③NH_{4}NO_{3}}\) \(\rm{④K_{2}O_{2}}\) \(\rm{⑤Ba(OH)_{2}}\)

              \(\rm{⑥CH_{4}}\) \(\rm{⑦CO_{2}}\) \(\rm{⑧NaF}\) \(\rm{⑨NH_{3}}\) \(\rm{⑩I_{2}}\),只含有极性键的是_____,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

              \(\rm{(2)X}\)、\(\rm{Y}\)两种主族元素能形成\(\rm{XY_{2}}\)型化合物,已知\(\rm{XY_{2}}\)中共有\(\rm{38}\)个电子,若\(\rm{XY_{2}}\)为常见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________;若\(\rm{XY_{2}}\)为共价化合物时,其结构式为:________。

              \(\rm{(3)}\) 现有\(\rm{a~g 7}\)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rm{①}\)元素的原子间反应最容易形成离子键的是________\(\rm{(}\)填序号,下同\(\rm{)}\),容易形成共价键的是________;

              A.\(\rm{c}\)和\(\rm{f}\)     \(\rm{B.b}\)和\(\rm{g}\)

              C.\(\rm{d}\)和\(\rm{g}\)     \(\rm{D.b}\)和\(\rm{e}\)

              \(\rm{②}\)写出\(\rm{a~g 7}\)种元素形成的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rm{8}\)电子结构的任意一种分子的分子式________。

            • 4.

              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rm{)}\)。


                 

              实验过程:

                  Ⅰ\(\rm{.}\)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rm{a}\),滴加浓盐酸。

              Ⅱ\(\rm{.}\)当\(\rm{B}\)和\(\rm{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rm{.}\)当\(\rm{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rm{a}\)。

              Ⅳ\(\rm{.……}\)

              请回答下面问题:

              \(\rm{(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_____。

              \(\rm{(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rm{(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rm{(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

              \(\rm{(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rm{(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北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 5.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rm{(1)}\)在\(\rm{①~12}\)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___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rm{(}\)均填元素符号\(\rm{)}\)

              \(\rm{(2)}\)元素\(\rm{⑦}\)与元素\(\rm{⑧}\)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rm{\_}\)___\(\rm{(}\)用元素符号表示\(\rm{)}\),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_

              \(\rm{a.}\)常温下\(\rm{⑦}\)的单质和\(\rm{⑧}\)的单质状态不同     \(\rm{b.⑧}\)的氢化物比\(\rm{⑦}\)的氢化物稳定

              \(\rm{c.}\)一定条件下\(\rm{⑦}\)和\(\rm{⑧}\)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rm{(3)}\)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______\(\rm{(}\)填序号\(\rm{)}\),跟它同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_____\(\rm{(}\)填序号\(\rm{)}\),它们可以形成 _______\(\rm{(}\)填离子或共价\(\rm{)}\)化合物

            • 6.

              某同学为了验证碳和硅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rm{)}\)。

              实验操作步骤:

              Ⅰ\(\rm{.}\)打开弹簧夹\(\rm{1}\),关闭弹簧夹\(\rm{2}\),并打开活塞\(\rm{a}\),滴加盐酸。Ⅱ\(\rm{.A}\)中看到白色沉淀时,\(\rm{……}\),关闭活塞\(\rm{a}\)。请回答:

              \(\rm{(1)}\)通过步骤Ⅰ、Ⅱ得知盐酸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rm{(}\)填字母\(\rm{)}\);

              A.挥发性   \(\rm{B.}\)还原性   \(\rm{C.}\)氧化性   \(\rm{D.}\)酸性

              \(\rm{(2) 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rm{X}\)是__________________;

              \(\rm{(4)}\)为了验证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步骤Ⅱ中未写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rm{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rm{(5)}\)碳、硅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从原子结构角度加以解释\(\rm{)}\)

              \(\rm{(6)}\) 实验完成后 ,有同学提出该实验除了能验证\(\rm{C}\) 、\(\rm{Si}\)元素的非金属的强弱,同时也能证明\(\rm{Cl}\) 、\(\rm{C}\) 、\(\rm{Si}\)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 此观点你是否同意?_________\(\rm{(}\)填“是”或“否”\(\rm{)}\),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列出\(\rm{10}\)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族

              周期

              Ⅰ\(\rm{A}\)

              Ⅱ\(\rm{A}\)

              Ⅲ\(\rm{A}\)

              Ⅳ\(\rm{A}\)

              Ⅴ\(\rm{A}\)

              Ⅵ\(\rm{A}\)

              Ⅶ\(\rm{A}\)

              \(\rm{0}\)

               二

               

               

               

              \(\rm{⑥}\)

               

               

              \(\rm{⑧}\)

              \(\rm{⑩}\)

               三

              \(\rm{①}\)

              \(\rm{③}\)

              \(\rm{⑤}\)

               

               

              \(\rm{⑦}\)

              \(\rm{⑨}\)

               

               四

              \(\rm{②}\)

              \(\rm{④}\)

               

               

               

               

               

               

              \(\rm{(1)}\)这\(\rm{10}\)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     \(\rm{(}\)写元素符号\(\rm{)}\),得电子能力最强的原子是     \(\rm{(}\)写元素符号\(\rm{)}\),失电子能力最强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rm{(2)}\)元素\(\rm{④}\)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rm{(3) ⑦}\)的氢化物的电子式为:         \(\rm{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所具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rm{(4)}\)写出磷、硫、氯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rm{(}\)写化学式\(\rm{)}\):                                   

              \(\rm{(5)①}\)和\(\rm{⑤}\)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rm{(6)}\)写出\(\rm{⑦}\)、\(\rm{⑧}\)、\(\rm{⑨}\)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并按稳定性由强到弱排序:                 

            • 8.

              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rm{(}\)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rm{)}\)。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rm{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rm{②}\)向新制得的\(\rm{Na_{2}S}\)溶液中加满新制的氯水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rm{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rm{④}\)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rm{⑤}\)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rm{⑥}\)向\(\rm{AlCl_{3}}\)溶液中滴加\(\rm{NaOH}\)溶液至过量

              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rm{(1)}\)实验目的:研究            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rm{(2)}\)实验用品:

              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rm{Na_{2}S}\)溶液,\(\rm{AlCl_{3}}\)溶液,\(\rm{NaOH}\)溶液,酚酞溶液等。

              仪器:\(\rm{①}\)          ,\(\rm{②}\)          ,\(\rm{③}\)          ,试管夹,胶头滴管,镊子,小刀,玻璃片,砂纸,火柴等。

              \(\rm{(3)}\)实验内容:\(\rm{(}\)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rm{①②}\)的化学方程式\(\rm{)}\)

              实验内容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⑥}\)

              实验现象\(\rm{(}\)填\(\rm{A~F)}\)

               

               

               

               

               

               

              \(\rm{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rm{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rm{(4)}\)实验结论:                                          

            • 9. \(\rm{(12}\)分\(\rm{)}\)下表是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根据\(\rm{A-I}\)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rm{(1)~ (4)}\)小题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rm{(5)~(8)}\)小题按题目要求回答。

                 族

              周期

              \(\rm{I A}\)

              Ⅱ \(\rm{A}\)

              Ⅲ \(\rm{A}\)

              Ⅳ \(\rm{A}\)

              Ⅴ \(\rm{A}\)

              Ⅵ \(\rm{A}\)

              Ⅶ \(\rm{A}\)

              \(\rm{O}\)

              \(\rm{1}\)

              \(\rm{A}\)

              \(\rm{2}\)

              \(\rm{D}\)

              \(\rm{E}\)

              \(\rm{G}\)

              \(\rm{I}\)

              \(\rm{3}\)

              \(\rm{B}\)

              \(\rm{C}\)

              \(\rm{F}\)

              \(\rm{H}\)

                  \(\rm{(1)}\)表中元素,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是         ,氧化性最强的单质是       ,还原性最强的单质是        

                  \(\rm{(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酸性最强的是         ,呈两性的是          

                  \(\rm{(3)A}\)分别与\(\rm{D}\)、\(\rm{E}\)、\(\rm{F}\)、\(\rm{G}\)、\(\rm{H}\)形成的化合物中,最稳定的               ,

                  \(\rm{(4) A}\)和\(\rm{D}\)组成化合物的电子式                      ,

                 \(\rm{(5)}\)用电子式表示\(\rm{B}\)和\(\rm{H}\)组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rm{(6)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rm{C}\)的最高价氧化物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0. \(\rm{(8}\)分\(\rm{)}\)现有\(\rm{A}\)、\(\rm{B}\)、\(\rm{C}\)、\(\rm{D}\)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rm{A}\)元素形成的\(\rm{—2}\)价阴 离子比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rm{8}\)个,\(\rm{B}\)元素与\(\rm{A}\)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为淡黄色固体,该固体遇到空气能生成\(\rm{A}\)的单质;\(\rm{C}\)为原子核内有\(\rm{12}\)个中子的金属元素,当\(\rm{2.4}\)克\(\rm{C}\)与足量热水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rm{2.24L}\),\(\rm{C}\)形成正二价阳离子;\(\rm{D}\)元素原子的\(\rm{M}\)层上有\(\rm{7}\)个电子。

              \(\rm{(1)}\)写出\(\rm{B}\)、\(\rm{C}\)两种元素的元素符号:\(\rm{B}\)         ,\(\rm{C}\)         ;

              \(\rm{(2)}\)画出\(\rm{A^{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 指出\(\rm{D}\)在周期表的位置:          

              \(\rm{(3)}\)写出\(\rm{B}\)的呈淡黄色的化合物与\(\rm{CO_{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rm{(4)}\)比较\(\rm{D}\)的气态氢化物与 \(\rm{H_{2}S}\)和\(\rm{HF}\)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rm{(}\)用化学式表示\(\rm{)}\)。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