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rm{SO_{2}}\)、\(\rm{NO}\)、\(\rm{NO_{2}}\),可用如下工艺进行脱硫脱硝及产物回收。

              \(\rm{(1)}\)空气预处理过程中,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洗气过程中,尿素作还原剂,转化成两种无污染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rm{(}\)填化学式\(\rm{)}\)。

              \(\rm{(3)}\)充分曝气氧化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rm{(4)}\)完成沉镁过程中生成碱式碳酸镁\(\rm{[MgCO_{3}⋅Mg(OH)_{2}]}\)的离子方程式:__\(\rm{Mg}\)\(\rm{{\,\!}^{2+}}\)\(\rm{+}\)_____________\(\rm{= MgCO}\)\(\rm{{\,\!}_{3}}\)\(\rm{⋅Mg(OH)}\)\(\rm{{\,\!}_{2}}\)\(\rm{↓+}\)__\(\rm{CO}\)\(\rm{{\,\!}_{2}}\)\(\rm{↑+}\)__\(\rm{H}\)\(\rm{{\,\!}_{2}}\)\(\rm{O}\)

              \(\rm{(5)}\)沉镁过程中加入碳铵需要控制反应温度是由于铵盐_________________性质而应对

              \(\rm{(6)}\)碱式碳酸镁经过简单加工可循环利用,加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2.

              I.在\(\rm{2KMnO_{4}+16HCl═══2KCl+2MnCl_{2}+5Cl_{2}↑+8H_{2}O}\)反应中,

              \(\rm{(1)}\)氧化剂是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

              \(\rm{(2)}\)氧化与未被氧化的\(\rm{HCl}\)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若有\(\rm{7.3gHCl}\)氧化,产生\(\rm{Cl_{2}}\)的体积\(\rm{(}\)标况下\(\rm{)}\)为_______ \(\rm{L}\),转移电子_______ \(\rm{mol}\)。

              \(\rm{II.}\)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rm{(3)}\)装置中通入\(\rm{Cl_{2}}\)后,集气瓶 \(\rm{A}\)中干燥的红色布条无变化,集气瓶\(\rm{B}\)中湿润的红色布条________。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上述装置烧杯中盛放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Fe}\)在\(\rm{Cl_{2}}\)中燃烧,生成棕褐色的烟,要检验其溶液中是否存在\(\rm{Fe^{3+}}\),可向其中滴入几滴\(\rm{KSCN}\)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验证同周期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1)}\)将钠、镁、铝各\(\rm{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rm{(2)}\)向\(\rm{Na_{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rm{Cl}\)的非金属性比\(\rm{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利用下图装置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3)}\)仪器\(\rm{B}\)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干燥管\(\rm{D}\)的作用为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l > I}\),则\(\rm{A}\)中加浓盐酸,\(\rm{B}\)中加\(\rm{KMnO_{4}(KMnO_{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rm{)}\),\(\rm{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__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rm{(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 > Si}\),则在\(\rm{A}\)中加盐酸、\(\rm{B}\)中加\(\rm{CaCO_{3}}\)、\(\rm{C}\)中加\(\rm{Na_{2}SiO_{3}}\)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rm{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 4. 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rm{)}\)。



              实验过程:

              Ⅰ\(\rm{.}\)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rm{a}\),滴加浓盐酸。

              Ⅱ\(\rm{.}\)当\(\rm{B}\)和\(\rm{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rm{.}\)当\(\rm{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rm{a}\)。

              Ⅳ\(\rm{.……}\)

              \(\rm{(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rm{(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

              \(\rm{(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

              \(\rm{(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rm{(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 5.

              氰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同时也是一种剧毒物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一旦泄露需要及时处理,一般可以通过喷洒双氧水或硫代硫酸钠溶液来处理,以减轻环境污染。

              已知:氰化钠化学式为\(\rm{NaCN(C}\)元素\(\rm{+2}\)价,\(\rm{N}\)元素\(\rm{-3}\)价\(\rm{)}\),氰化钠是一种白色结晶颗粒,剧毒,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易水解生成氰化氢。

              \(\rm{(1)NaCN}\)用双氧水处理后,产生一种酸式盐和一种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氰化钠与硫代硫酸钠的反应为:\(\rm{NaCN+Na_{2}S_{2}O_{3}═NaSCN+Na_{2}SO_{3}}\);已知:\(\rm{NaSCN}\)中\(\rm{S}\)为\(\rm{-2}\)价,处理\(\rm{1 mol NaCN}\),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rm{(3)CN^{-}}\)中\(\rm{C}\)元素显\(\rm{+2}\)价,\(\rm{N}\)元素显\(\rm{-3}\)价,则非金属性\(\rm{N}\)________\(\rm{C(}\)填“\(\rm{ < }\)”、“\(\rm{ > }\)”或“\(\rm{=}\)”\(\rm{)}\),请设计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实验室制备硫代硫酸钠\(\rm{(Na_{2}S_{2}O_{3})}\),并检测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处理后的氰化钠废水能否达标排放。

              【实验一】实验室通过下图装置制备\(\rm{Na_{2}S_{2}O_{3}}\)。

              \(\rm{(4)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rm{c}\)装置中的产物有\(\rm{Na_{2}S_{2}O_{3}}\)和\(\rm{CO_{2}}\)等,\(\rm{d}\)装置中的溶质有\(\rm{NaOH}\)、\(\rm{Na_{2}CO_{3}}\),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实验结束后,在\(\rm{e}\)处最好连接盛________\(\rm{(}\)选填“\(\rm{NaOH}\)溶液”、“水”、“\(\rm{CCl_{4}}\)”中任一种\(\rm{)}\)的注射器,再关闭\(\rm{K_{2}}\)打开\(\rm{K_{1}}\),防止拆除装置时污染空气。

              【实验二】测定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处理后的废水中氰化钠的含量。

              已知:\(\rm{①}\)废水中氰化钠的最高排放标准为\(\rm{0.50 mg/L}\)。

              \(\rm{②Ag^{+}+2CN^{-}═[Ag(CN)_{2}]^{-}}\),\(\rm{Ag^{+}+I^{-}═AgI↓}\),\(\rm{AgI}\)呈黄色,且\(\rm{CN^{-}}\)优先与\(\rm{Ag^{+}}\)反应。

              实验如下:取\(\rm{20.00 mL}\)处理后的氰化钠废水于锥形瓶中,并滴加几滴\(\rm{KI}\)溶液作指示剂,用\(\rm{1.000×10^{-4} mol/L}\)的标准\(\rm{AgNO_{3}}\)溶液滴定,消耗\(\rm{AgNO_{3}}\)溶液的体积为\(\rm{1.50 mL}\)。

              \(\rm{(6)}\)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7)}\)处理后的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__________\(\rm{(}\)填“是”或“否”\(\rm{)}\)。

            • 6.

              乙烯和苯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的化工原料,特别是乙烯,其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请回答:

              \(\rm{(1)}\)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现有如下反应:
              \(\rm{①}\)由乙烯制氯乙烷     \(\rm{②}\)乙烷与氯气光照       \(\rm{③}\)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rm{④}\)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rm{⑤}\)由苯制取溴苯     \(\rm{⑥}\)乙烷在空气中燃烧 

              \(\rm{⑦}\)由苯制取硝基苯    \(\rm{⑧}\)由苯制取环己烷

              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__________  属于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rm{(}\)填编号\(\rm{)}\)。

              \(\rm{(2)}\)实验室制取乙烯,常因温度过高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硫。有人设计下列实验以确认上述混合气体中有乙烯和二氧化硫。其装置如下图所示,\(\rm{d}\)中装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rm{①}\) 图中\(\rm{a}\)、\(\rm{b}\)、\(\rm{c}\)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rm{a}\)________;\(\rm{b}\)________;\(\rm{c}\)__________\(\rm{(}\)请选择正确的试剂序号填入空格内,可重复\(\rm{)}\)。

                      \(\rm{A.}\)品红溶液      \(\rm{B.NaOH}\)溶液      \(\rm{C.}\)浓\(\rm{H_{2}SO_{4}}\)       \(\rm{D.}\)酸性\(\rm{KMnO_{4}}\)溶液

              \(\rm{②}\)使用装置\(\rm{c}\)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d}\)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I.常温下,\(\rm{HNO}\)\(\rm{{\,\!}_{2}}\)电离平衡常数为\(\rm{2.6×10}\)\(\rm{{\,\!}^{-4}}\)。\(\rm{NaNO}\)\(\rm{{\,\!}_{2}}\)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由于其外观及味道都与食盐非常相似,误食工业用盐造成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rm{(1)}\)某活动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鉴别 \(\rm{NaCl}\)溶液和\(\rm{NaNO_{2}}\)溶液,请填写下列表格。

              选用药品

              实验现象

              利用\(\rm{NaNO_{2}}\)的性质

              \(\rm{①}\)酚酞试液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rm{②}\)淀粉\(\rm{-KI}\)试纸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rm{(2)}\)亚硝酸钠有毒,不能随意排放,实验室一般将其与饱和氯化铵溶液共热使之转化成无毒无公害的物质,其产物之一为无色无味气体,则该气体为____________\(\rm{(}\)填化学式\(\rm{)}\)。


              \(\rm{II.}\)活动小组同学采用如下装置制备并测定所得固体中亚硝酸钠\(\rm{(NaNO_{2})}\)的质量分数\(\rm{(}\)装置可重复使用,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rm{)}\)。

               

              已知: \(\rm{①2NO + Na_{2}O_{2} =2NaNO_{2}}\);

                  \(\rm{②}\)酸性条件下,\(\rm{NO}\)、\(\rm{NO_{2}}\)都能与\(\rm{MnO_{4}^{-}}\)反应生成\(\rm{NO_{3}^{-}}\)和\(\rm{Mn^{2+}}\);

              \(\rm{③NaNO_{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rm{(1)}\)制备\(\rm{NaNO_{2}}\)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

              \(\rm{(2)C}\)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rm{(3)}\)为了测定亚硝酸钠的含量,称取\(\rm{4.0g}\)样品溶于水配成\(\rm{250mL}\)溶液,取\(\rm{25.00mL}\)溶液于锥形瓶中,用\(\rm{0.10 mol·L^{-1}}\)的酸性\(\rm{KMnO_{4}}\)溶液进行滴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

              滴定次数

              \(\rm{1}\)

              \(\rm{2}\)

              \(\rm{3}\)

              \(\rm{4}\)

              \(\rm{KMnO_{4}}\)溶液体积\(\rm{(mL)}\)

              \(\rm{20.60}\)

              \(\rm{20.02}\)

              \(\rm{20.00}\)

              \(\rm{19.98}\)

              \(\rm{①}\)第一组实验数据出现较明显异常,造成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rm{(}\)填字母序号\(\rm{)}\)。

              \(\rm{a.}\)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rm{b.}\)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干燥

              \(\rm{c.}\)观察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

              \(\rm{②}\)根据表中数据进行计算,所制得的固体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rm{(4)}\)设计实验,比较\(\rm{0.1mol·L^{-1}NaNO_{2}}\)溶液中\(\rm{NO_{2}^{-}}\)的水解程度和\(\rm{0.1mol·L^{-1}HNO_{2}}\)溶液中\(\rm{HNO_{2}}\)电离程度的相对大小_______\(\rm{(}\)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仪器和药品自选\(\rm{)}\)。

            • 8.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rm{.(1)}\)将钠、钾、镁、铝各\(\rm{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 ____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rm{(2)}\)向\(\rm{Na_{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rm{Cl}\)的非金属性比\(\rm{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rm{.}\)利用下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3)}\)仪器\(\rm{B}\)的名称为________,干燥管\(\rm{D}\)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

              \(\rm{(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l > I}\),则\(\rm{A}\)中加浓盐酸,\(\rm{B}\)中加\(\rm{KMnO_{4}(KMnO_{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rm{)}\),\(\rm{C}\)中加淀粉\(\rm{-}\)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

              \(\rm{(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 > Si}\),则在\(\rm{A}\)中加盐酸、\(\rm{B}\)中加\(\rm{CaCO_{3}}\)、\(\rm{C}\)中加\(\rm{Na_{2}SiO_{3}}\)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rm{C}\)中干扰试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___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 9.

              某化学兴趣小组学生设计了制取\(\rm{KClO_{3}}\)和氯水的实验\(\rm{(}\)装置如下图所示\(\rm{)}\),并进行相关性质的探究。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rm{(1)}\)装置\(\rm{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产生\(\rm{2.24mL(}\)标准状况\(\rm{)Cl_{2}}\)时,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 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小组学生深入研讨后将\(\rm{B}\)和\(\rm{C}\)装置对调了位置,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rm{(3)}\)制取实验结束后,取出图\(\rm{B}\)中试管,经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得晶体样品。另取图\(\rm{C}\)中氯水样品,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

              \(\rm{①}\)在少量样品中滴入几滴石蕊溶液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rm{②}\)测定其中所含氯元素的总量;在一定量试样中加入足量的\(\rm{H_{2}O_{2}}\)溶液,充分反应后加热除去过量的\(\rm{H_{2}O_{2}}\),冷却,在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经系列操作后,称取沉淀质量。其中加入的\(\rm{H_{2}O_{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

              \(\rm{(4)}\)在不同条件下\(\rm{KClO_{3}}\)可将\(\rm{KI}\)氧化成\(\rm{I_{2}}\)或\(\rm{KIO_{3}}\)。该小组设计了系列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其中某系列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rm{(}\)均室温下进行\(\rm{)}\);

              实验

              编号

              试剂及其用量

              \(\rm{0.2mol·L^{-1}kI/mL}\)

              \(\rm{KClO_{3}(s)/g}\)

              \(\rm{6.0mol·L^{-1}H_{2}SO_{4}/mL}\)

              \(\rm{H_{2}O/mL}\)

              \(\rm{1}\)

              \(\rm{1.0}\)

              \(\rm{0.1}\)

              \(\rm{0}\)

              \(\rm{a}\)

              \(\rm{2}\)

              \(\rm{1.0}\)

              \(\rm{0.1}\)

              \(\rm{3.0}\)

              \(\rm{b}\)

              \(\rm{3}\)

              \(\rm{1.0}\)

              \(\rm{0.1}\)

              \(\rm{6.0}\)

              \(\rm{c}\)

              \(\rm{4}\)

              \(\rm{1.0}\)

              \(\rm{0.1}\)

              \(\rm{9.0}\)

              \(\rm{0}\)

              \(\rm{①}\)此系列实验中\(\rm{a=}\)____________。此系列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rm{②}\)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此系列实验中还需添加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 10. 某小组同学为探究\(\rm{H_{2}O_{2}}\)、\(\rm{H_{2}SO_{3}}\)、\(\rm{Br_{2}}\)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验\(\rm{)}\)。

              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打开活塞\(\rm{a}\),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关闭活塞\(\rm{a}\)

              \(\rm{A}\)中溶液变为浅红棕色

              吹入热空气

              \(\rm{A}\)中红棕色明显变浅;\(\rm{B}\)中有气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混合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停止吹入空气,打开活塞\(\rm{b}\),逐滴加入\(\rm{H_{2}O_{2}}\)溶液

              \(\rm{B}\)中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rm{H_{2}O_{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实验操作Ⅰ时,\(\rm{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实验操作Ⅱ吹入热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装置\(\rm{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C}\)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实验操作Ⅲ中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①}\)有同学认为实验操作Ⅱ吹入的热空气,会干扰\(\rm{(5)}\)中结论的得出,你认为是否有干扰,理由是                                              _____
              \(\rm{②}\)实验操作Ⅲ,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写出一条即可\(\rm{)}\)。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