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反应,某学习小组用碳素钢\(\rm{(}\)即铁和碳的合金\(\rm{)}\)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rm{(1)}\)将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rm{(}\)碳素钢\(\rm{)}\)放入冷浓硫酸中,\(\rm{10}\)分钟后移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rm{(2)}\)称取碳素钢\(\rm{6.0 g}\)放入\(\rm{15.0 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rm{X}\)并收集到混合气体\(\rm{Y}\)。乙同学取\(\rm{560 mL(}\)标准状况\(\rm{)}\)气体\(\rm{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rm{SO_{2}+Br_{2}+2H_{2}O=2HBr+H_{2}SO_{4}}\)反应,然后加入足量\(\rm{BaCl_{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rm{4.66 g}\)。由此推知气体\(\rm{Y}\)中\(\rm{SO_{2}}\)的体积分数为。


                  根据上述实验中\(\rm{SO_{2}}\)体积分数的分析,丙同学认为气体\(\rm{Y}\)中还可能含有\(\rm{Q_{1}}\)和\(\rm{Q_{2}}\)两种气体,其中\(\rm{Q_{1}}\)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rm{0.0893 g·L^{-1}}\)。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装置\(\rm{(}\)假设有关气体完全反应\(\rm{)}\)。

                 \(\rm{(3)}\)装置\(\rm{B}\)中试剂的作用是。

                 \(\rm{(4)}\)分析\(\rm{Y}\)气体中的\(\rm{Q_{2}}\)气体是如何生成的\(\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rm{(5)}\)已知洗气瓶\(\rm{M}\)中盛装澄清石灰水,为确认\(\rm{Q_{2}}\)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洗气瓶\(\rm{M}\)于\(\rm{(}\)填序号\(\rm{)}\)。

                   \(\rm{A.A}\)之前          \(\rm{B.A—B}\)间           \(\rm{C.B—C}\)间         \(\rm{D.C—D}\)间

                 \(\rm{(6)}\)如果气体\(\rm{Y}\)中含有\(\rm{Q_{1}}\),预计实验现象应是

            • 2.

              为探究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先用乙醇和浓硫酸为原料制取乙烯\(\rm{(CH_{3}CH_{2}OH \xrightarrow[{170}^{0}C]{浓硫酸} CH_{2}═CH_{2}↑+H_{2}O)}\),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推测在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的杂质气体,由此提出必须先除去杂质,再与溴水反应。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rm{(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________\(\rm{(}\)填“能”或“不能”\(\rm{)}\)验证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

              A.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烯

              D.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烯

              \(\rm{(2)}\)乙同学推测此乙烯中必定含有一种杂质气体是______,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在验证过程中必须除去杂质气体,为此,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请回答:Ⅰ、Ⅱ、Ⅲ装置中可盛放的试剂是:Ⅰ________,Ⅱ________,Ⅲ________。\(\rm{(}\)填序号\(\rm{)}\)

              A.品红溶液                             \(\rm{B.NaOH}\)溶液

              C.溴水                                     \(\rm{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rm{(3)}\)为验证这一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丙同学提出可用\(\rm{pH}\)试纸来测定反应溶液的酸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某学习小组对实验“在\(\rm{200mL}\)烧杯中放入\(\rm{20g}\)蔗糖\(\rm{(C_{12}H_{22}O_{11})}\),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rm{15mL}\)质量分数为\(\rm{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进行如下探究。

              \(\rm{(1)}\)观察现象:蔗糖先变黄,再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黑色物质,同时闻到刺激性气味。压缩“黑色面包”时,感觉较硬,放在水中呈漂浮状态。同学们由上述现象推测出下列结论:\(\rm{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rm{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rm{③}\)蔗糖炭化得到的碳连成整体,碳原子间形成了化学键    \(\rm{④}\)浓硫酸具有酸性    \(\rm{⑤}\)黑色物质具有强吸附性, 其中依据不充分的是________\(\rm{(}\)填序号\(\rm{)}\)。

              \(\rm{(2)}\)为了验证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态产物,同学们设计了如下装置:

              试回答下列问题:

              \(\rm{①}\)上图\(\rm{A}\)中应选用下列装置________\(\rm{(}\)填编号\(\rm{)}\)。

              \(\rm{②B}\)装置所装试剂是________;\(\rm{D}\)装置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rm{E}\)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

              \(\rm{③A}\)装置中使蔗糖变黑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④F}\)装置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实验室用苯和浓硝酸、浓硫酸发生反应制取硝基苯的装置如图所示\(\rm{.}\)回答下列问题:
              \(\rm{(1)}\)反应需在\(\rm{50~60℃}\)的温度下进行,图中给反应物加热的方法是______其优点是______和______.
              \(\rm{(2)}\)在配制混合酸时应将______加入到______中去.
              \(\rm{(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rm{(4)}\)由于装置的缺陷,该实验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是______.
            • 5. 某学习小组进行浓硫酸对蔗糖的脱水实验,在\(\rm{200 mL}\)烧杯中放入\(\rm{20 g}\)蔗糖\(\rm{(C_{12}H_{22}O_{11})}\),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rm{15 mL}\)质量分数为\(\rm{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进行如下探究。
              \(\rm{(1)}\)观察现象:蔗糖先变黄,再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黑色物质,同时闻到刺激性气味。按压此黑色物质时,感觉较硬,放在水中呈漂浮状态。同学们由上述现象推测出下列结论:\(\rm{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rm{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rm{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rm{④}\)浓硫酸具有酸性;\(\rm{⑤}\)黑色物质具有强吸附性。这些结论中依据不充分的是________\(\rm{(}\)填序号\(\rm{)}\)。

              \(\rm{(2)}\)为了验证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态产物,同学们设计了如图装置:


              试回答下列问题:
              \(\rm{①}\)图\(\rm{1}\)的\(\rm{A}\)中最好选用图\(\rm{2}\)中的装置________\(\rm{(}\)填编号\(\rm{)}\)。
              \(\rm{②}\)图\(\rm{1}\)的\(\rm{B}\)装置所装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rm{D}\)装置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rm{E}\)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图\(\rm{1}\)的\(\rm{A}\)装置中使蔗糖先变黑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体积膨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④}\)某学生进行实验时,发现\(\rm{D}\)装置中品红溶液不褪色,\(\rm{E}\)装置中有气体逸出,\(\rm{F}\)装置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推测\(\rm{F}\)装置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硫酸性质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rm{.}\)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中学化学中利用物质与浓硫酸共热可制备\(\rm{SO_{2}}\)气体,写出用浓硫酸还可制备不同类别的气体的名称: ______ \(\rm{(}\)写一种\(\rm{)}\).
              \(\rm{(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以及\(\rm{SO_{2}}\)的性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rm{①}\)装置\(\rm{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rm{.B}\)中应放置的液体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rm{a.}\)饱和\(\rm{Na_{2}SO_{3}}\)溶液             \(\rm{b.}\)酸性 \(\rm{KMnO_{4}}\)溶液
              \(\rm{c.}\)浓溴水                     \(\rm{d.}\)饱和\(\rm{NaHSO_{3}}\)溶液
              \(\rm{②}\)反应完毕后,烧瓶中还有一定量的余酸,使用足量的下列药品不能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的确有余酸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rm{a.Fe}\)粉\(\rm{b.BaCl_{2}}\)溶液       \(\rm{c.CuO}\)    \(\rm{d.Na_{2}CO_{3}}\)溶液
              \(\rm{③}\)实验中某学生向\(\rm{A}\)中反应后溶液中通入一种常见气体单质,使铜片全部溶解且仅生成硫酸铜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rm{④}\)为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rm{C}\)中盛有氯水,充分反应后,取\(\rm{C}\)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rm{I}\):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rm{AgNO_{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方案Ⅱ:向第二份溶液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方案Ⅲ:向第三份溶液加入\(\rm{BaCl_{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上述方案中合理的是 ______ \(\rm{(}\)填“\(\rm{I}\)”、“Ⅱ”或“Ⅲ”\(\rm{)}\);\(\rm{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rm{.D}\)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当通入二氧化硫至试管\(\rm{D}\)中溶液显中性时,该溶液中\(\rm{c(Na^{+})=}\) ______ \(\rm{(}\)用含硫微粒浓度的代数式表示\(\rm{)}\).
              \(\rm{(3)}\)利用\(\rm{FeCl_{3}}\)溶液的氧化性也可以吸收\(\rm{SO_{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 \(\rm{.}\)检验\(\rm{FeCl_{3}}\)是否完全被还原的方法为 ______ .
            • 7. 某学习小组探究铜跟浓硫酸反应的情况\(\rm{.}\)取\(\rm{6.4g}\)铜片和\(\rm{10mL}\) \(\rm{18mol⋅L^{-1}}\)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rm{(1)}\)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2)}\)实验结束后,发现广口瓶中产生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盐酸后沉淀几乎完全溶解\(\rm{.}\)简要分析广口瓶中产生沉淀的主要原因: ______ .
              \(\rm{(3)}\)实验结束后,发现烧瓶中有铜片剩余\(\rm{.}\)根据所学知识,他们认为烧瓶中还有较多的硫酸剩余\(\rm{.}\)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证明有余酸: ______ .
              供选择的试剂:铁粉、银粉、\(\rm{BaCl_{2}}\)溶液、\(\rm{Na_{2}CO_{3}}\)溶液
              \(\rm{(4)}\)甲同学设计如下方案:测定产生气体的量,再计算余酸的浓度\(\rm{.}\)下列测定产生气体的量的实验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______ \(\rm{(}\)填编号\(\rm{)}\).
              \(\rm{a.}\)将气体缓缓通过预先称量、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
              \(\rm{b.}\)将气体通入硫酸酸化的\(\rm{KMnO_{4}}\)溶液,再加足量\(\rm{BaCl_{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
              \(\rm{c.}\)用排水法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
              \(\rm{d.}\)用排饱和\(\rm{NaHSO_{3}}\)的方法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
              \(\rm{(5)}\)乙同学设计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来测定余酸的浓度:待烧瓶冷却至室温后,将其中的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rm{100mL}\),移取\(\rm{25mL}\)到锥形瓶中,滴加\(\rm{2}\)滴酚酞试液,用标准\(\rm{NaOH}\)溶液滴至终点\(\rm{.}\)平行实验三次.
              \(\rm{①}\)稀释时,应先往 ______ \(\rm{(}\)填仪器名称\(\rm{)}\)中加入 ______ \(\rm{(}\)填“烧瓶中的溶液”或“蒸馏水”\(\rm{)}\).
              \(\rm{②}\)该方法测得的余酸浓度 ______ \(\rm{(}\)填“偏大”、“偏小”或“准确”\(\rm{)}\).
              \(\rm{(6)}\)丙设计了测定余酸浓度的较为简易的实验方案:取出反应后剩余的铜片,进行洗涤、干燥、称量\(\rm{.}\)若称得剩余铜片的质量为\(\rm{3.2g}\),反应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 .
            • 8. 硫是一种生命元素,组成某些蛋白质时离不开它\(\rm{.SO_{2}}\)是硫的一种重要氧化物,为探究\(\rm{SO_{2}}\)的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rm{(1)}\)为验证\(\rm{SO_{2}}\)具有还原性\(\rm{.}\)将\(\rm{SO_{2}}\)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rm{.}\)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rm{(2)}\)已知与\(\rm{SO_{2}Na_{2}O_{2}}\)的反应为进一步探究\(\rm{Na_{2}O_{2}}\)与\(\rm{SO_{2}}\)的反应,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rm{①}\)写出\(\rm{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rm{②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rm{③}\)在\(\rm{F}\)处检验到有\(\rm{O_{2}}\)生成,据此甲同学认为\(\rm{Na_{2}O_{2}}\)与\(\rm{SO_{2}}\)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rm{④}\)乙同学认为\(\rm{Na_{2}O_{2}}\)与\(\rm{SO_{2}}\)反应除生成\(\rm{Na_{2}SO_{3}}\)和\(\rm{O_{2}}\)外,还有\(\rm{Na_{2}SO_{4}}\)生成,为检验是否有\(\rm{Na_{2}SO_{4}}\)生成,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上述方案\(\rm{(}\)“合理”或“不合理”\(\rm{)}\)______,简要说明理由______.
              \(\rm{⑤E}\)装置中溶液呈碱性,为检验吸收液中其他阴离子,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rm{BaCl_{2}}\)溶液至过量 白色浑浊
              ______
              ______ 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
            • 9. 化学课上,围绕硫的化合物性质进行如下探究,请根据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rm{(1)}\)装置\(\rm{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2)}\)装置\(\rm{B}\)用来探究\(\rm{SO_{2}}\)的漂白性,则应装的试剂是 ______ ,反应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 ;若将\(\rm{Cl_{2}}\)通入\(\rm{B}\)中也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则二者在反应原理上 ______ \(\rm{(}\)填“相同”或“不相同”\(\rm{)}\).
              \(\rm{(3)}\)装置\(\rm{C}\)检验\(\rm{SO_{2}}\)具有 ______ 性\(\rm{(}\)填“氧化”或“还原”\(\rm{).}\)装置\(\rm{C}\)试管口棉花团应蘸有 ______ 溶液.
            • 10.

              亚硫酸钠和硫粉通过化合反应可制得硫代硫酸钠\(\rm{(Na_{2}S_{2}O_{3})}\)。

              已知:\(\rm{Na_{2}S_{2}O_{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有关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右下图所示。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制备\(\rm{Na_{2}S_{2}O_{3}·5H_{2}O}\)的如下装置图。

              部分操作步骤如下:

              \(\rm{①}\)打开\(\rm{K1}\),关闭\(\rm{K2}\),向网底烧瓶中加入足量浓硫酸,加热。

              \(\rm{②C}\)中混合液被气流搅动,反应一段时问后,硫粉的量逐渐减少。当\(\rm{C}\)中的溶液的\(\rm{pH}\)接近\(\rm{7}\)时,即停止\(\rm{C}\)中的反应,停止加热

              \(\rm{③}\)过滤\(\rm{C}\)中的混合液,并将滤液进行处理,得到产品。

              \(\rm{(1)}\)步骤\(\rm{①}\)中,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rm{(2)}\)步骤\(\rm{②}\)中。“当\(\rm{C}\)中溶液的\(\rm{pH}\)接近\(\rm{7}\)时停止\(\rm{C}\)中的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rm{C}\)中的反应”的操作是________。

              \(\rm{(3)}\)步骤\(\rm{③}\)中,“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________、________\(\rm{(}\)填仪器名称\(\rm{)}\)。将滤液进行处理过程是将滤液经过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烘干,得到产品。

              依据反应\(\rm{2{{S}_{2}}O_{3}^{2-}+{{I}_{2}}\to {{S}_{4}}O_{6}^{2-}+2{{I}^{-}}}\),可用\(\rm{I_{2}}\)的标准溶液测定产品的纯度。取\(\rm{5.5g}\)产品配制成\(\rm{100mL}\)溶液。取\(\rm{10mL}\)溶液,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用浓度\(\rm{0.050mol/L I_{2}}\)的标准溶液进行滴定,相关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编号

              \(\rm{1}\)

              \(\rm{2}\)

              \(\rm{3}\)

              \(\rm{4}\)

              溶液的体积\(\rm{/mL}\)

              \(\rm{10.00}\)

              \(\rm{10.00}\)

              \(\rm{10.00}\)

              \(\rm{10.00}\)

              消耗\(\rm{I_{2}}\)标准溶液的体积\(\rm{/mL}\)

              \(\rm{19.99}\)

              \(\rm{19.98}\)

              \(\rm{17.13}\)

              \(\rm{20.03}\)

              \(\rm{(4)}\)判断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

              \(\rm{(5)Na_{2}S_{2}O_{3}·5H_{2}O}\)在产品中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rm{(}\)计算结果请用百分数表示并保留\(\rm{1}\)位小数\(\rm{)(Na_{2}S_{2}O_{3}·5H_{2}O}\)的式量为\(\rm{248)}\)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