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rm{.}\)验证同周期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1)}\)将钠、镁、铝各\(\rm{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Ⅱ\(\rm{.}\)利用如图装置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3)}\)仪器\(\rm{B}\)的名称为____,干燥管\(\rm{D}\)的作用为防止____。

              \(\rm{(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l > I}\),则\(\rm{A}\)中加浓盐酸,\(\rm{B}\)中加\(\rm{KMnO_{4}(KMnO_{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rm{)}\),\(\rm{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rm{(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 > Si}\),则在\(\rm{A}\)中加盐酸、\(\rm{B}\)中加\(\rm{CaCO_{3}}\)、\(\rm{C}\)中加\(\rm{Na_{2}SiO_{3}}\)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rm{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 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硅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B.保存金属钠和液溴时,常在试剂瓶中加入煤油进行封存

              C.保存氢氟酸时,常用玻璃瓶而不用塑料瓶

              D.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硅酸钠溶液等碱性试剂,常用带橡胶塞的玻璃瓶
            • 3.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rm{.}\)验证同周期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1)}\)将钠、镁、铝各\(\rm{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Ⅱ\(\rm{.}\)利用如图装置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3)}\)仪器\(\rm{B}\)的名称为____,干燥管\(\rm{D}\)的作用为防止____。

              \(\rm{(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l > I}\),则\(\rm{A}\)中加浓盐酸,\(\rm{B}\)中加\(\rm{KMnO_{4}(KMnO_{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rm{)}\),\(\rm{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rm{(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 > Si}\),则在\(\rm{A}\)中加盐酸、\(\rm{B}\)中加\(\rm{CaCO_{3}}\)、\(\rm{C}\)中加\(\rm{Na_{2}SiO_{3}}\)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rm{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 4.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rm{A}\)

              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加\(\rm{1}\)滴酚酞,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至红色褪去

              \(\rm{2}\) \(\rm{min}\)后,试管里出现凝胶

              酸性:盐酸\(\rm{ > }\)硅酸

              \(\rm{B}\)

              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

              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熔点:氧化铝\(\rm{ > }\)铝

              \(\rm{C}\)

              \(\rm{CO_{2}}\)通入\(\rm{CaCl_{2}}\)溶液中

              出现浑浊

              生成了难溶的\(\rm{CaCO_{3}}\)

              \(\rm{D}\)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rm{KSCN}\)溶液,再滴加少量氯水

              先无明显现象,后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中含有\(\rm{Fe^{2+}}\),没有\(\rm{Fe^{3+}}\)

              A.\(\rm{A}\)  
              B.\(\rm{B}\)  
              C.\(\rm{C}\)
              D.\(\rm{D}\)
            • 5.

              能说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的事实是

              A.\(\rm{CO_{2}}\)通入\(\rm{Na_{2}SiO_{3}}\)溶液中生成白色胶状沉淀

              B.\(\rm{CO_{2}}\)可溶于水中生成碳酸,\(\rm{SiO_{2}}\)不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硅酸

              C.碳酸易溶于水而硅酸难溶于水

              D.\(\rm{SiO_{2}}\)和\(\rm{Na_{2}CO_{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rm{Na_{2}SiO_{3}}\)和\(\rm{CO_{2}}\)
            • 6.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B.硅胶可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食品包装袋、食物保鲜膜等材料的主要成份是聚氯乙烯
              D.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 7.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可以减少酸雨的产生    
              B.二氧化硅用作半导体材料
              C.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D.硅胶可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 8.

              将过量的\(\rm{CO_{2}}\)分别通入:\(\rm{①CaCl_{2}}\)溶液\(\rm{②}\)浓\(\rm{Na_{2}SiO_{3}}\)溶液\(\rm{③Ca(OH)_{2}}\)溶液\(\rm{④}\)饱和\(\rm{Na_{2}CO_{3}}\)溶液,最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的是\(\rm{(}\)    \(\rm{)}\)

              A.\(\rm{①②③④}\)
              B.\(\rm{②④}\)
              C.\(\rm{①②③}\)
              D.\(\rm{②③}\)
            • 9. 将足量\(\rm{CO_{2}}\)气体通入水玻璃中,然后加热蒸干,再在高温下充分灼烧,最后所得的固体物质是\(\rm{(}\)  \(\rm{)}\)
              A.\(\rm{Na_{2}SiO_{3\;\;\;\;\;\;\;\;\;\;\;\;\;\;\;\;\;\;\;\;\;\;\;\;\;\;\;\;\;\;\;\;\;}}\)
              B.\(\rm{Na_{2}CO_{3}}\)、\(\rm{Na_{2}SiO_{3}}\)
              C.\(\rm{Na_{2}CO_{3}}\)、\(\rm{SiO_{2}}\)
              D.\(\rm{SiO_{2}}\)
            • 10.

              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rm{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继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rm{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固体存在。该白色粉末可能为(    )

              A.\(\rm{Na_{2}CO_{3}}\)、\(\rm{Al(OH)_{3}}\)
              B.\(\rm{AgCl}\)、\(\rm{NaHCO_{3}}\)
              C.\(\rm{NaHCO_{3}}\)、\(\rm{BaCO_{3}}\)
              D.\(\rm{Na_{2}SiO_{3}}\)、\(\rm{CuO}\)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