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Ⅰ\(\rm{.}\)为验证: 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经浓硫酸处理过的铁棒洗净后置于\(\rm{CuSO_{4}}\)溶液中,若铁棒表面_______,则说明发生了钝化。
              Ⅱ\(\rm{.}\)为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可设计如下实验。将钠、钾、镁、铝各\(\rm{0.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rm{0.1 mol·L^{-1}}\)的盐酸中,请写出四种金属中与盐酸反应最慢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标准状况下,四种金属中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体积最多的是________\(\rm{L}\)。
              Ⅲ\(\rm{.}\)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

              \(\rm{(1)}\)该制气装置在加入反应物前,应事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rm{(2)}\)若用该装置制取\(\rm{O}\)\(\rm{{\,\!}_{2}}\),反应物可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填试剂名称\(\rm{)}\);
              \(\rm{(3)}\)利用该装置还可制取____________\(\rm{(}\)选填下列字母序号\(\rm{)}\)等气体。
              A.用浓硝酸与\(\rm{Cu}\)反应制取\(\rm{NO}\)\(\rm{{\,\!}_{2}}\)
              B.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rm{CO}\)\(\rm{{\,\!}_{2}}\)
              C.用浓盐酸和\(\rm{MnO}\)\(\rm{{\,\!}_{2}}\)反应制取\(\rm{Cl}\)\(\rm{{\,\!}_{2}}\)

              D.用\(\rm{Fe}\)和浓硫酸反应制取\(\rm{H}\)\(\rm{{\,\!}_{2}}\)

            • 2. 如图甲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反应物进行特定反应的装置:
              \(\rm{(1)}\)要将\(\rm{C}\)装置接入\(\rm{B}\)和\(\rm{D}\)之间,正确的接法是:\(\rm{a→}\) ______ \(\rm{→}\) ______ \(\rm{→d}\).
              \(\rm{(2)}\)实验开始先点燃\(\rm{A}\)处的酒精灯,打开旋塞\(\rm{K}\),让\(\rm{Cl_{2}}\)充满整个装置,再点燃\(\rm{D}\)处的酒精灯\(\rm{.Cl_{2}}\)通过\(\rm{C}\)装置后进入\(\rm{D}\),\(\rm{D}\)装置内盛有炭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两种酸性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3)B}\)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rm{B}\)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______ .
              \(\rm{(4)}\)用量筒量取\(\rm{20mL}\) \(\rm{E}\)中的溶液,倒入已检查完气密性良好的分液漏斗中,然后再注入\(\rm{10mL}\) \(\rm{CCl_{4}}\),盖好玻璃塞,振荡,静置于铁架台上\(\rm{(}\)如图乙\(\rm{)}\),等分层后取上层液和下层液,呈黄绿色的是 ______ \(\rm{(}\)填“上层液”或“下层液”\(\rm{)}\),再装入如图乙所示的烧杯中,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______ \(\rm{(}\)填“上层液”或“下层液”\(\rm{)}\).
              \(\rm{(5)}\)在\(\rm{A}\)、\(\rm{B}\)、\(\rm{C}\)、\(\rm{D}\)、\(\rm{E}\)装置中有一处需要改进,说明需要改进的理由: ______ .
            • 3. 工业上,向\(\rm{500℃~600℃}\)的铁屑中通入氯气生产无水氯化铁\(\rm{(}\)已知炽热铁屑与氯化氢生成氯化亚铁\(\rm{).}\)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上述过程进行试验.
              回答下列问题:
              \(\rm{(1)}\)盛装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进行实验时,应先点燃______\(\rm{(}\)选填\(\rm{A}\)或\(\rm{C)}\)处酒精灯.
              \(\rm{(2)}\)制取无水氯化铁的实验中,\(\rm{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装置\(\rm{B}\)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
              \(\rm{(3)}\)制取的无水氯化铁中混有少量氯化亚铁,其原因是______\(\rm{(}\)化学方程式表示\(\rm{).}\)为除去氯气中混有的少量\(\rm{HCl}\),可以在装置\(\rm{A}\)、\(\rm{B}\)间加入装有______的洗气瓶.
              \(\rm{(4)}\)工业上常用石灰乳吸收制氯气的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rm{(}\)填化学式\(\rm{).}\)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rm{(}\)填数字代号\(\rm{)}\).
              \(\rm{①O_{2}}\)         \(\rm{②Cl_{2}}\)          \(\rm{③CO_{2}}\)          \(\rm{④HClO}\).
            • 4.

              \(\rm{(1)}\)写出实验室用\(\rm{MnO_{2}}\)制氯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写出实验室用浓\(\rm{HNO_{3}}\)与\(\rm{Cu}\)反应制备\(\rm{NO_{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写出实验室用熟石灰和氯化铵固体制备\(\rm{NH_{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rm{\ (}\)工业上采用\(\rm{{MgC}l_{2}}\)、\(\rm{{AlC}l_{3}}\)的混合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制备\(\rm{{MgA}l_{2}O_{4}}\),主要流程如图\(\rm{1}\):
              \(\rm{(1)}\)写出沉淀反应器中生成氢氧化镁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rm{(2)}\)判断流程中沉淀是否洗净的方法______;高温焙烧时,用于盛放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rm{(3)}\)无水\(\rm{{AlC}l_{3}}\)遇潮湿空气即产生大量白雾而变质,实验室可用如图\(\rm{2}\)装置制备\(\rm{.A}\)中进行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rm{F}\)中试剂是______.
            • 6.

              高锰酸钾是一种典型的强氧化剂,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化工生产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rm{(}\)夹持设备已略\(\rm{)}\)。

              \(\rm{(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高锰酸钾和浓盐酸,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装置\(\rm{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进行时\(\rm{C}\)中可能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rm{B}\)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装置\(\rm{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rm{C}\)中Ⅰ、Ⅱ、Ⅲ依次放入____________\(\rm{(}\)选“\(\rm{a}\)”“\(\rm{b}\)”或“\(\rm{c}\)”\(\rm{)}\)。



               

              \(\rm{a}\)

              \(\rm{b}\)

              \(\rm{c}\)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碱石灰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rm{(3}\)设计装置\(\rm{D}\)、\(\rm{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当向\(\rm{D}\)中缓缓通入足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红棕色,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打开活塞,将\(\rm{D}\)中的少量溶液加入\(\rm{E}\)中,振荡\(\rm{E}\),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同学认为该现象不能说明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用\(\rm{MnO_{2}}\)和浓盐酸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并让氯气与铜粉反应制取纯净的无水\(\rm{CuCl_{2}}\),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实验前检查链套装量的气密性的方法是 ______
              \(\rm{(2)B}\)中选用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其作用是 ______ ,\(\rm{C}\)中选用的试剂是 ______ ,其作用是 ______ \(\rm{.}\) 
              \(\rm{(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将此生成物溶于少量水,得到 ______   色溶液.
            • 8.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rm{(}\)夹持设备已略\(\rm{)}\)。




              \(\rm{(1)}\)装置\(\rm{A}\)是氯气的发生装置,其中盛放浓盐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请写出该反应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参加反应的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是\(\rm{0.2mol}\),则产生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转移电子____________\(\rm{mol}\)。

              \(\rm{(2)}\)装置\(\rm{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装置\(\rm{B}\)也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rm{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rm{B}\)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

              \(\rm{(3)}\)装置\(\rm{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rm{C}\)中Ⅰ、Ⅱ、Ⅲ处依次放入物质的组合应是______________\(\rm{(}\)填序号\(\rm{)}\)。


              编号

              \(\rm{a}\)

              干燥的有色布条

              碱石灰

              湿润的有色布条

              \(\rm{b}\)

              干燥的有色布条

              无水硫酸铜

              湿润的有色布条

              \(\rm{c}\)

              湿润的有色布条

              浓硫酸

              干燥的有色布条

              \(\rm{d}\)

              湿润的有色布条

              无水氯化钙

              干燥的有色布条



              \(\rm{(4)}\)设计装置\(\rm{D}\)、\(\rm{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将装置\(\rm{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rm{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该现象_______\(\rm{(}\)填“能”或“不能”\(\rm{)}\)说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装置\(\rm{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烧杯中的溶液不能选用下列中的____________\(\rm{(}\)填字母编号\(\rm{)}\)。

              \(\rm{a.}\)饱和\(\rm{NaOH}\)溶液   \(\rm{b.}\)饱和\(\rm{Ca(OH)_{2}}\)溶液   \(\rm{c.}\)饱和\(\rm{Na_{2}SO_{3}}\)溶液  \(\rm{d.}\)饱和\(\rm{Na_{2}CO_{3}}\)溶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