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大气与生态圈的氮循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④维持大气中氮元素含量稳定
              B.①是野生植物生长所需氮元素的重要来源
              C.⑤为硝化过程、④为反硝化过程,都是氮元素的还原反应过程
              D.②是氮肥工业基础,科学家努力将固氮变化条件趋近生物固氮
            • 2.

              下列关于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铁制容器储存稀硝酸
              B.实验室用排空气集气法收集\(\rm{NO}\)气体
              C.实验室可用氨水与硫酸铝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
              D.\(\rm{NO_{2}}\)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硝酸
            • 3.

              下列关于物质性质或用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硝酸是易挥发的强酸
              B.水玻璃可用作木材防火剂
              C.\(\rm{C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D.\(\rm{Fe^{3+}}\)可以与\(\rm{KSCN}\)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沉淀
            • 4. 依据图中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是N2O5
              B.可用排空气法收集NO气体
              C.工业上以NH3、空气、水为原料生产硝酸
              D.由NH3→N2,从原理上看,NH3可与NO2反应实现
            • 5.
              依据图中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rm{(}\)  \(\rm{)}\)
              A.\(\rm{X}\)是\(\rm{N_{2}O_{5}}\)
              B.可用排空气法收集\(\rm{NO}\)气体
              C.工业上以\(\rm{NH_{3}}\)、空气、水为原料生产硝酸
              D.由\(\rm{NH_{3}→N_{2}}\),从原理上看,\(\rm{NH_{3}}\)可与\(\rm{NO_{2}}\)反应实现
            • 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氮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rm{N_{2}}\)的化学性质也很活泼

              B.氨气易溶于水,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

              C.雷雨时,可增加土壤中硝酸盐类氮肥的含量

              D.氮气可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 7.

              下列关于二氧化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密度比空气大

              C.不能与\(\rm{NaOH}\)溶液反应  
              D.是形成酸雨的一种物质
            • 8. 氮元素在地球上含量丰富,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rm{.}\)下列叙述与氮元素的循环无关的是\(\rm{(}\)  \(\rm{)}\)
              A.工业上合成氨的过程是固氮的过程
              B.自然界中,氨是动物体特别是蛋白质腐败后的产物
              C.为防止粮食、罐头、水果等食品腐烂,常用氮气作保护气
              D.在电闪雷鸣的雨天,\(\rm{N_{2}}\)与\(\rm{O_{2}}\)会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
            • 9. 谚语“雷雨发庄稼”不包括下列哪个化学反应(  )
              A.N2+O2═2NO
              B.N2+3H2═2NH3
              C.2NO+O2═2NO2
              D.3NO2+H2O═2HNO3+NO↑
            • 10.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rm{.}\)下列关于\(\rm{KNO_{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rm{(}\)  \(\rm{)}\)
                 目的  古代文献  说明
               \(\rm{A}\)  使用 “\(\rm{…}\)凡研消\(\rm{(KNO_{3})}\)不以铁碾如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rm{-《}\)天工开物\(\rm{》}\)  \(\rm{KNO_{3}}\)能自然
               \(\rm{B}\)  鉴别
              区分硝石\(\rm{(KNO_{3})}\)和朴硝\(\rm{(Na_{2}SO_{4})}\):“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rm{.-《}\)本草经集注\(\rm{》}\)
               利用焰色反应
               \(\rm{C}\)  提纯 “\(\rm{…(KNO_{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rm{-《}\)开宝本草\(\rm{》}\)  溶解,蒸发结晶
               \(\rm{D}\)  性质 “\(\rm{(}\)火药\(\rm{)}\)乃焰消\(\rm{(KNO_{3})}\)、硫磺、山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餇诸药者”\(\rm{-《}\)本草纲目\(\rm{》}\)  利用\(\rm{KNO_{3}}\)的氧化性
              A.\(\rm{A}\)
              B.\(\rm{B}\)
              C.\(\rm{C}\)
              D.\(\rm{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