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rm{(}\)部分物质与条件已略去\(\rm{)}\)。\(\rm{A}\)是中学化学常见的单质。\(\rm{C}\)为中学化学常见的暗紫色固体,其水溶液为紫红色。\(\rm{B}\)、\(\rm{D}\)为常用的强酸溶液,\(\rm{E}\)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检验\(\rm{F}\)气体常用品红溶液,\(\rm{G}\)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溶液,\(\rm{H}\)是黄绿色气体。\(\rm{J}\)、\(\rm{K}\)的焰色为黄色,\(\rm{M}\)是普通玻璃的成分之一。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 E}\)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

              \(\rm{(2) 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rm{(3)}\)写出反应\(\rm{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写出反应\(\rm{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完成下列各题

              \(\rm{(1)}\)工业上以氯气和石灰乳为帮料制造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rm{(}\)填“\(\rm{CaCl_{2}}\)”或“\(\rm{Ca(ClO)_{2}}\)”\(\rm{)}\)。

              \(\rm{(2)}\)某些合成染发剂含有对苯二胺\(\rm{(}\) \(\rm{)}\),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对苯二胺属于_______\(\rm{(}\)填“有机物”或“无机物”\(\rm{)}\)。

            • 3.
              新制氯水中含有多种粒子,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其性质,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完成:
              \(\rm{(1)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生成\(\rm{HCl}\)和\(\rm{O_{2}.}\)请设计实验证明有\(\rm{O_{2}}\)生成 ______ .
              \(\rm{(2)}\)氯气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rm{.}\)对于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同学们的看法不
              一致,认为氯水中存在的几种粒子都有可能\(\rm{.}\)请你设计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提出问题 收集资料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氯水中何种物质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rm{①}\)氯气有强氧化性
              \(\rm{②}\)氯气与冷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rm{③}\)次氯酸有强氧化性
              \(\rm{①}\) ______
              \(\rm{②}\)盐酸使布条褪色
              \(\rm{③}\) ______
              \(\rm{④H_{2}O}\)使布条褪色
              实验\(\rm{①}\):把红色干布条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布条不褪色;
              实验\(\rm{②}\): ______
              实验\(\rm{③}\): ______
              实验\(\rm{④}\):把红色布条放在水里,布条不褪色.
              结论:
              ______
               
              \(\rm{(3)}\)已知室温下,\(\rm{H_{2}CO_{3}⇌HCO_{3}^{-}+H^{+}}\) \(\rm{Ka_{1}(H_{2}CO_{3})=4.45×10^{-7}}\)
              \(\rm{HCO_{3}^{-}⇌CO_{3}^{2-}+H^{+}Ka_{2}(H_{2}CO_{3})=5.61×10^{-11}}\)
              \(\rm{HClO⇌H^{+}+ClO^{-}Ka(HClO)=2.95×10^{-8}}\)
              \(\rm{HCN⇌H^{+}+CN^{-}Ka(HCN)=5×10^{-10}}\)
              \(\rm{①}\)少量\(\rm{CO_{2}}\)通入\(\rm{NaCN}\)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少量的氯气通入到过量的碳酸钠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rm{②}\)室温下等浓度的\(\rm{a.NaCN}\)溶液  \(\rm{b.NaClO}\)溶液  \(\rm{c.NaHCO_{3}}\)溶液的\(\rm{pH}\)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 ;
              \(\rm{③}\)室温下\(\rm{0.05mol/L}\) \(\rm{NaCN}\)溶液的\(\rm{pH}\)为 ______ .
            • 4.
              已知食盐固体和\(\rm{SO_{3}}\)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等体积气体\(\rm{A(}\)黄绿色\(\rm{)}\)和气体\(\rm{B}\)及硫酸钠.
              \(\rm{(1)}\)食盐固体和\(\rm{SO_{3}}\)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2)}\)将上述反应产生的\(\rm{A}\)和\(\rm{B}\)的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不褪色\(\rm{.}\)原因是 ______ .
              \(\rm{(3)}\)若将上述反应产生的\(\rm{A}\)和\(\rm{B}\)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饱和 ______ \(\rm{(}\)填化学式\(\rm{)}\)溶液,再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
            • 5.
              一定条件下,将一定体积的\(\rm{H_{2}}\)和\(\rm{Cl_{2}}\)的混合气体点燃,充分反应后,将混合气体通入含\(\rm{amolNaOH}\)的热溶液中,气体恰好被完全吸收,\(\rm{NaOH}\)无剩余,测得反应后溶液中含有\(\rm{Cl^{-}}\)、\(\rm{ClO^{-}}\)、\(\rm{ClO_{3}^{-}}\)且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rm{8}\):\(\rm{1}\):\(\rm{1}\),则:
              \(\rm{(1)}\)原混合气体中\(\rm{Cl_{2}}\)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 \(\rm{(}\)用含\(\rm{a}\)的数学式表示\(\rm{)}\).
              \(\rm{(2)}\)氢气和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______ .
            • 6.

              某工厂在山坡坑道的仓库里贮有氯气钢瓶。某天,有一只贮有氯气的钢瓶损坏,造成氯气泄漏,在场工人采取以下措施,请选择填空并简述理由。

              \(\rm{(1)}\) 处理钢瓶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rm{(}\)填字母\(\rm{)}\),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把钢瓶推到坡下的小河里

              B. 把钢瓶丢到深坑里,用石灰填埋

              C. 把钢瓶扔到农田中

              \(\rm{(2)}\) 钢瓶处理后,工人应立即________\(\rm{(}\)填字母\(\rm{)}\),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转移到坡下       \(\rm{B.}\) 转移到坡上

              \(\rm{(3)}\) 若在场工人没有防毒面具,可以用浸有某种物质的一定浓度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最适宜采用的物质是________\(\rm{(}\)填字母\(\rm{)}\)。

              A.\(\rm{ NaOH B. NaCl}\)

              C.\(\rm{ Ca(OH)_{2}}\)  \(\rm{D. Na_{2}CO_{3}}\)

            • 7.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Cl2,并进行检验Cl2性质实验的装置.其中E瓶中放有干燥红色布条;F中为铜网,F右端出气管口附近放有脱脂棉.
              试回答:

              (1)A试剂为 ______ ,B试剂为 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C试剂为 ______ ;D试剂作用为 ______
              (3)E中干燥红色布条 ______ (填“褪色”或“不褪色”);
              (4)F管中现象 ______ ,脱脂棉的作用是 ______
              (5)H中试剂为 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8. 如图为制取纯净干燥的Cl2并让其与铁发生反应的装置,A是Cl2发生装置,C、D为气体净化装置,E硬质玻璃管中装有细铁丝网;F为干燥的空广口瓶;烧杯G为尾气吸收装置.试回答:
              (1)C、G两个装置所盛放的试剂分别是:C ______ G ______
              ①装置搭好须进行气密性检查,写出操作方法: ______
              ②两处酒精灯应先点燃 ______ 处(填写A或B),目的是 ______
              ③F中的现象为 ______ ,G中出现了一种沉淀,该沉淀的化学式 ______
              (3)写出在A、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 ______
              E: ______
            • 9.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漂白粉与硫酸溶液反应可制取氯气,化学方程式为\(\rm{Ca(ClO)_{2}+CaCl_{2}+2H_{2}SO_{4} \dfrac {\triangle }{\;}2CaSO_{4}+2Cl_{2}↑+2H_{2}O}\),他们设计了如图\(\rm{1}\)所示的制取氯气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该实验中\(\rm{A}\)部分的装置是图\(\rm{2}\)中的 ______ .
              \(\rm{(2)A}\)中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rm{B}\)中的现象是 ______ .
              \(\rm{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整套实验装置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______ .
              \(\rm{(3)}\)写出\(\rm{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rm{(4)}\)请你帮该小组同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洗气瓶\(\rm{C}\)中的\(\rm{Na_{2}SO_{3}}\)已被氧化为\(\rm{Na_{2}SO_{4}(}\)简述实验步骤\(\rm{)}\): ______ .
            • 10.

              Ⅰ\(\rm{.}\)如图是部分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

              根据判断出的元素回答问题

              \(\rm{(1)N}\)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X}\)、\(\rm{Y}\)、\(\rm{Z}\)、\(\rm{M}\)四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m{(}\)写元素符号\(\rm{)}\)________,\(\rm{N}\)与\(\rm{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________\(\rm{ > }\)________

              \(\rm{(3)}\)写出\(\rm{Z}\)和\(\rm{X}\)形成的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

              \(\rm{(4)}\)已知\(\rm{1moolZ}\)与水反应放出\(\rm{283.5kJ}\)的热量。试写出\(\rm{Z}\)与水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Ⅱ\(\rm{.}\)单质\(\rm{A}\)、\(\rm{B}\)与化合物甲、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rm{(}\)必要的反应条件未标出\(\rm{)}\),回答下列问题:

              \(\rm{(5)}\)若\(\rm{A}\)、\(\rm{B}\)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金属,且甲为红棕色粉末,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乙分别溶解于适量的盐酸和\(\rm{NaOH}\)溶液中,将所得两种溶液加热蒸干并灼烧,最终所得固体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rm{(6)}\)若\(\rm{A}\)是黄绿色气体,甲、乙两种气体相遇会产生白烟。甲与\(\rm{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