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苯乙酸铜是合成优良催化剂、传感材料\(\rm{——}\)纳米氧化铜的重要前驱体之一。下面是它的一种实验室合成路线:

              \(\rm{+2H_{2}O+H_{2}SO_{4} \xrightarrow[]{100~130℃} }\)\(\rm{+NH_{4}HSO_{4}}\)

              \(\rm{2}\)\(\rm{+Cu(OH)_{2→}(}\)\(\rm{)_{2}Cu+2H_{2}O}\)


              制备苯乙酸的装置示意图如下\(\rm{(}\)加热和夹持装置等略\(\rm{):}\)


              已知:苯乙酸的熔点为\(\rm{76.5 ℃}\),微溶于冷水,溶于乙醇。 回答下列问题:

              \(\rm{(1)}\)在\(\rm{250 mL}\)三口瓶\(\rm{a}\)中加入\(\rm{70 mL 70\%}\)硫酸。配制此硫酸时,加入蒸馏水与浓硫酸的先后顺序是____。 

              \(\rm{(2)}\)将\(\rm{a}\)中的溶液加热至\(\rm{100 ℃}\),缓缓滴加\(\rm{40 g}\)苯乙腈到硫酸溶液中,然后升温至\(\rm{130 ℃}\)继续反应。在装置中,仪器\(\rm{b}\)的作用是______;仪器\(\rm{c}\)的名称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反应结束后加适量冷水,再分离出苯乙酸粗品。加入冷水的目的是________。下列仪器中可用于分离苯乙酸粗品的是_____\(\rm{(}\)填标号\(\rm{)}\)。 

              A.分液漏斗 \(\rm{B.}\)漏斗 \(\rm{C.}\)烧杯 \(\rm{D.}\)直形冷凝管 \(\rm{E.}\)玻璃棒

              \(\rm{(3)}\)提纯粗苯乙酸的方法是______,最终得到\(\rm{44 g}\)纯品,则苯乙酸的产率是_____。 

              \(\rm{(4)}\)用\(\rm{CuCl_{2}·2H_{2}O}\)和\(\rm{NaOH}\)溶液制备适量\(\rm{Cu(OH)_{2}}\)沉淀,并多次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判断沉淀洗干净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将苯乙酸加入到乙醇与水的混合溶剂中,充分溶解后,加入\(\rm{Cu(OH)_{2}}\)搅拌\(\rm{30 min}\),过滤,滤液静置一段时间,析出苯乙酸铜晶体,混合溶剂中乙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 2.

              为了证明在实验室制备\(\rm{Cl_{2}}\)的过程中会有水蒸气和\(\rm{HCl}\)挥发出来,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按要求回答问题:

              \(\rm{(1)}\)请根据甲同学的意图,连接相应的装置,接口顺序:\(\rm{b}\)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_接\(\rm{a}\)

              \(\rm{(2)U}\)形管中所盛试剂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rm{(3)}\)装置\(\rm{③}\)中\(\rm{CCl_{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有缺陷,不能证明最终通入\(\rm{AgNO_{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证明最终通入\(\rm{AgNO_{3}}\)溶液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某两个装置之间再加装置\(\rm{⑤}\)。你认为装置\(\rm{⑤}\)应加在之间\(\rm{(}\)填装置序号\(\rm{)}\)。瓶中可以放入________________.

               \(\rm{(5)}\)丙同学看到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后提出无需多加装置,只需将原来烧杯中的\(\rm{AgNO_{3}}\)溶液换成其他溶液。你认为可将溶液换成,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则证明制\(\rm{Cl_{2}}\)时有\(\rm{HCl}\)挥发出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