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rm{(}\)  \(\rm{)}\)
              A.向含有少量\(\rm{FeCl_{3}}\)的\(\rm{MgCl_{2}}\)溶液中加入足量\(\rm{Mg(OH)_{2}}\)粉末,搅拌一段时间后过滤---除去\(\rm{MgCl_{2}}\)溶液中少量\(\rm{FeCl_{3}}\)
              B.向某溶液中加入\(\rm{BaCl_{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证明溶液中含有\(\rm{SO_{4}^{2-}}\)
              C.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放出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溶液中存在\(\rm{CO_{3}^{2-}}\)
              D.向\(\rm{0.1mol⋅L^{-1}FeSO_{4}}\)溶液中滴加少量酸性\(\rm{KMnO_{4}}\)溶液,溶液褪色---证明\(\rm{Fe^{2+}}\)具有氧化性
            • 2.
              欲除去铜粉中少量的铁粉,可选用的试剂是\(\rm{(}\)  \(\rm{)}\)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硫酸
              D.稀硝酸
            • 3.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rm{(}\)括号内\(\rm{)}\),所选用的试剂和分离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混合物

              试剂

              分离方法

              \(\rm{A}\)

              甲烷\(\rm{(}\)乙烯\(\rm{)}\)

              溴水

              洗气

              \(\rm{B}\)

              蔗糖\(\rm{(}\)葡萄糖\(\rm{)}\)

              银氨溶液

              过滤

              \(\rm{C}\)

              乙酸乙酯\(\rm{(}\)乙酸\(\rm{)}\)

              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

              \(\rm{D}\)

              淀粉胶体\(\rm{(}\)氯化钠溶液\(\rm{)}\)

              蒸馏水

              过滤

              A.\(\rm{A}\) 
              B.\(\rm{B}\) 
              C.\(\rm{C}\) 
              D.\(\rm{D}\)
            • 4. 在一定条件下,萘可与浓硝酸、浓硫酸两种混酸反应生成二硝基化合物,它是\(\rm{1}\),\(\rm{5-}\)二硝基萘和\(\rm{1}\),\(\rm{8-}\)二硝基萘的混合物.

              后者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rm{98\%}\)的硫酸,而前者不能\(\rm{.}\)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将这二种异构体分离\(\rm{.}\)在上述硝化产物中加入适量的\(\rm{98.3\%}\)硫酸,充分搅拌,用耐酸漏斗过滤,欲从滤液中得到固体\(\rm{1}\),\(\rm{8-}\)二硝基萘,应采用的方法是\(\rm{(}\)  \(\rm{)}\)
              A.对所得的滤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B.向滤液中缓缓加入水后过滤
              C.将滤液缓缓加入水中后过滤
              D.向滤液中缓缓加入\(\rm{Na_{2}CO_{3}}\)溶液后过滤
            • 5.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rm{(}\)括号内为杂质\(\rm{)}\),选用试剂正确的是\(\rm{(}\)  \(\rm{)}\)
              A.\(\rm{Al_{2}O_{3}(SiO_{2})}\):\(\rm{NaOH}\)溶液
              B.\(\rm{CO_{2}(SO_{2})}\):\(\rm{Na_{2}CO_{3}}\)溶液
              C.\(\rm{FeCl_{2}}\)溶液\(\rm{(FeCl_{3})}\):\(\rm{Fe}\)粉
              D.\(\rm{NaHCO_{3}}\)溶液\(\rm{(Na_{2}CO_{3}}\)溶液\(\rm{)}\):\(\rm{Ca(OH)_{2}}\)溶液
            • 6.
              下列有关有机物分离提纯或除杂的方法错误的是\(\rm{(}\)  \(\rm{)}\)
              A.溴苯中混有溴,加\(\rm{NaOH}\)溶液洗涤、静置、分液
              B.除去乙醇中少量乙酸:加入足量生石灰蒸馏
              C.乙酸乙酯中有乙酸杂质,可以加入饱和\(\rm{Na_{2}CO_{3}}\)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分液
              D.乙烯中混有\(\rm{SO_{2}}\),将其通过盛有酸性\(\rm{KMnO_{4}}\)溶液的洗气瓶,再干燥
            • 7.
              除去混在碳酸钠粉末中的少量碳酸氢钠,最合理的方法是\(\rm{(}\)  \(\rm{)}\)
              A.加热
              B.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加入盐酸
              D.加入\(\rm{CaCl_{2}}\)溶液
            • 8. 掌握仪器的名称、组装及使用方法是中学化学实验的基础,下列是常见的一些仪器:

              (1)写出下列仪 器的名称:①______,④______,⑥______。
              (2)装置Ⅲ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
              (3)现需配制240mL0.2mol•L-1NaCl 溶液
              ①所需的玻璃仪器除了玻璃棒、烧杯外还有______、______,需称取氯化钠______g。
              ②若其他操作都是正确的,下列情况对所配制的 NaCl 溶液的浓度偏低有______。
              A.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B.容量瓶洗净后未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 9. 如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选择装置______(填代表装置图的字母,下同);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选择装置______。
              (2)从碘水中分离出I2,选择装置______,该分离方法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3)装置A中①的名称是______,进水的方向是从______口进水。装置B在分液时为使液体顺利滴下,除打开活塞外,还应进行的具体操作是:______。
              (4)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在实验室中取少量海水,进行如下流程的实验:
              海水粗盐食盐水→氯化钠晶体
              粗盐中含Ca2+、Mg2+、Fe3+、SO等杂质,需要提纯后才能综合利用。粗盐提纯的步骤有:
              ①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 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③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④用适量盐酸调节溶液的pH等于7 ⑤溶解 ⑥过滤 ⑦蒸发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填选项字母)。
              a.⑤②③①⑥④⑦b.⑤①②③⑥④⑦
              c.⑤②①③④⑥⑦d.⑤③②①⑥④⑦
              (5)粗盐的提纯实验中每步所加试剂均需过量,如何判断除杂过程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______。
            • 10. 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括号内为杂质)(  )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选用的试剂 操作方法
              A NaCl(Na2CO3 盐酸 蒸发
              B CO2(CO) O2 点燃
              C Fe(Zn) 稀硫酸 过滤
              D CO2(SO2 NaOH溶液 洗气
              A.A
              B.B
              C.C
              D.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