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图\(\rm{1}\)可用于吸收多余的\(\rm{NO}\)                   
              B.图\(\rm{2}\)可用于检验\(\rm{SO_{2}}\)的漂白性
              C.图\(\rm{3}\)可用于比较\(\rm{Fe}\)与\(\rm{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D.图\(\rm{4}\)可用于测定\(\rm{CO_{2}}\)的生成速率
            • 2.

              除去工业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常用氨催化吸收法。原理是\(\rm{NH_{3}}\)与\(\rm{NO_{x}}\)反应生成无毒物质。某同学采用以下装置和步骤模拟工业上氮氧化物的处理过程。

              \(\rm{(}\)一\(\rm{)}\)提供的装置

              \(\rm{(}\)二\(\rm{)NH_{3}}\)的制取

              \(\rm{(1)}\)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rm{(}\)填序号\(\rm{)}\)

              \(\rm{①}\)用赤热的炭与水蒸气反应制取氢气

              \(\rm{②}\)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rm{③}\)实验室制氧气有时需要加热,有时不需要加热

              \(\rm{④}\)用无水氯化钙干燥氨气

              \(\rm{(2)}\)若选择装置\(\rm{G}\)制取氨气,则分液漏斗中盛装的液体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rm{(3)}\)若选择装置\(\rm{C}\)制取氨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三\(\rm{)}\)模拟尾气的处理

              选用上述部分装置,按下列顺序连接成模拟尾气处理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rm{(4)A}\)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D}\)装置中的液体可换成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CuSO_{4}}\)   \(\rm{B.H_{2}O}\)        \(\rm{C.CCl_{4}}\)       \(\rm{D.}\)浓硫酸

              \(\rm{(6)}\)该同学所设计的模拟尾气处理实验存在的明显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rm{(}\)      \(\rm{)}\)

              A.\(\rm{①}\)是氨气发生装置                                           
              B.\(\rm{②}\)是氨气吸收装置
              C.\(\rm{③}\)是氨气发生装置                                           
              D.\(\rm{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 4.

              下图中有若干种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

              \(\rm{(1)}\)写出实验室制氯气的\(\rm{ \overset{化学}{=}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的实验装置为________\(\rm{(}\)填序号\(\rm{)}\)。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会导致该方法制得的氯气不纯净,除去杂质\(\rm{(HCl)}\)选用的试剂的是________。

              \(\rm{(2)}\)写出实验室制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的实验装置为________\(\rm{(}\)填序号\(\rm{)}\)。若想要得到一瓶干燥的氨气,应选择的干燥剂是________\(\rm{(}\)填序号\(\rm{)}\)。

              A.浓硫酸

              B.无水氯化钙

              C.碱石灰

              D.无水硫酸铜

              \(\rm{(3)}\)为防止氨气产生环境污染,以下装置\(\rm{(}\)盛放的液体均为水\(\rm{)}\)可用于吸收尾气的是________\(\rm{(}\)填序号\(\rm{)}\)。

            • 5.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rm{(}\)夹持及加热装置已省略\(\rm{)}\)。

               

              \(\rm{(1)}\)装置\(\rm{B}\)中仪器\(\rm{①}\)的名称是_______;装置\(\rm{E}\)中仪器\(\rm{⑤}\)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rm{(2)}\)装置\(\rm{C}\)中长颈漏斗的作用\(\rm{\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装置\(\rm{D}\)中\(\rm{②}\)处放置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实验开始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关闭\(\rm{K_{1}}\),打开\(\rm{K_{2}}\),滴入浓盐酸,写出在加热条件下装置\(\rm{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rm{(4)}\)实验完成后,用装置\(\rm{A}\)吸收多余的氯气。从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的角度考虑,关闭仪器\(\rm{①}\)的旋塞,接下来的操作是\(\rm{\_}\)__________

              \(\rm{(5)}\)实验结束后取装置\(\rm{E}\)中的溶液\(\rm{10mL}\),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和足量的\(\rm{BaCl_{2}}\)溶液,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白色固体\(\rm{4.66g(}\)不考虑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损失\(\rm{)}\),则被氯气氧化的\(\rm{Na_{2}SO_{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 有同学认为上述测得的被氯气氧化的\(\rm{Na_{2}SO_{3}}\)的物质的量分数偏大,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rm{\_}\)。

            • 6.

              某同学对\(\rm{Cu}\)的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研究的问题和过程如下:

              \(\rm{(1)}\)为探究\(\rm{Cu(OH)_{2}}\)是否和\(\rm{Al(OH)_{3}}\)一样具有两性,除选择\(\rm{Cu(OH)_{2}}\)外,必须选用的试剂为________\(\rm{(}\)填序号\(\rm{)}\)。

              \(\rm{a.}\)氨水    \(\rm{b.}\)氢氧化钠溶液    \(\rm{c.}\)稀硫酸     \(\rm{d.}\)冰醋酸

              \(\rm{(2)}\)为探究不同价态铜的稳定性,进行如下实验:

              \(\rm{①}\)将\(\rm{CuO}\)粉末加热至\(\rm{1 000℃}\)以上完全分解成红色的\(\rm{Cu_{2}O}\)粉末,该实验说明:在高温条件下,\(\rm{+1}\)价\(\rm{Cu}\)比\(\rm{+2}\)价\(\rm{Cu}\)更________\(\rm{(}\)填\(\rm{"}\)稳定\(\rm{"}\)或\(\rm{"}\)不稳定\(\rm{")}\)。

              \(\rm{②}\)向\(\rm{Cu_{2}O}\)中加适量稀硫酸,得到蓝色溶液和一种红色固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在酸性溶液中,\(\rm{+1}\)价\(\rm{Cu}\)比\(\rm{+2}\)价\(\rm{Cu}\)更________\(\rm{(}\)填“稳定”或“不稳定”\(\rm{)}\)。

              \(\rm{(3)}\)为了探究氨气能否和氢气一样还原\(\rm{CuO}\),他根据所提供的下列装置进行实验\(\rm{(}\)夹持装置未画\(\rm{)}\),装置\(\rm{A}\)产生氨气,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rm{a→}\)________\(\rm{→}\)________\(\rm{→}\)________\(\rm{→}\)________\(\rm{→}\)________\(\rm{→}\)________\(\rm{→h}\)。

              \(\rm{①}\)实验开始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rm{K}\),发现浓氨水没有滴下,如果各仪器导管均没有堵塞,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实验结束后,装置\(\rm{B}\)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装置\(\rm{E}\)中收集到无色无味的气体,在空气中无颜色变化,点燃的镁条可以在其中燃烧,则\(\rm{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装置\(\rm{C}\)中的球形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rm{(}\)夹持及加热仪器已略\(\rm{)}\)。


              \(\rm{(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固体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rm{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同时装置\(\rm{B}\)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rm{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rm{B}\)中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装置\(\rm{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rm{C}\)中\(\rm{I}\)、\(\rm{II}\)、\(\rm{III}\)依次放入_______。


              \(\rm{(3)}\)设计装置\(\rm{D}\)、\(\rm{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当向\(\rm{D}\)中缓缓通入少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__________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活塞,将装置\(\rm{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rm{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

              \(\rm{(4)}\)装置\(\rm{F}\)中用足量的\(\rm{NaOH}\)溶液吸收余氯,试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 9.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rm{SO_{2}}\)和\(\rm{Cl_{2}}\)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rm{(1)}\)实验室常用软锰矿\(\rm{(}\)主要成分是\(\rm{MnO_{2})}\)与浓盐酸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备\(\rm{Cl_{2}}\),写出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化学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若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rm{6 mol}\),则生成氯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rm{mol}\)。

              \(\rm{(2)}\)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rm{B}\)、\(\rm{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出现的现象是:   \(\rm{B}\):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停止通气后,再给\(\rm{B}\)、\(\rm{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是:\(\rm{B}\):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实验中\(\rm{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rm{C}\)中\(\rm{NaOH}\)溶液换成水,当通入物质的量比为\(\rm{1:1}\)的\(\rm{SO_{2}}\)和\(\rm{Cl_{2}}\),恰好反应生成两种强酸\(\rm{(}\)其中一种是含氧酸,另一种是无氧酸\(\rm{)}\),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对焦炭还原二氧化硅的气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

              已知:\(\rm{PdCl_{2}}\)溶液可用于检验\(\rm{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m{CO + PdCl_{2}+ H_{2}O═CO_{2}+2HCl +Pd↓(}\)产生黑色金属钯粉末,使溶液变浑浊\(\rm{)}\)。

              \(\rm{(1)}\)实验时要通入足够长时间的\(\rm{N}\)\(\rm{{\,\!}_{2}}\),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装置\(\rm{C}\)、\(\rm{D}\)中所盛试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装置\(\rm{C}\)、\(\rm{D}\)中溶液均变浑浊,且经检测两气体产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该装置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设计实验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的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