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I.将\(\rm{NaOH}\)溶液与\(\rm{NH_{4}Cl}\)溶液混合生成\(\rm{NH_{3}·H_{2}O}\),从而验证\(\rm{NaOH}\)的碱性大于\(\rm{NH_{3}·H_{2}O}\),继而可以验证\(\rm{Na}\)的金属性大于\(\rm{N}\),你认为此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

              \(\rm{II.}\)根据下图所示装置图回答以下问题。


              \(\rm{(1)}\)利用如图装置可以验证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干燥管\(\rm{D}\)的作用是___________。

              \(\rm{(2)}\)实验室中现有药品\(\rm{Na_{2}S}\)、\(\rm{KMnO_{4}}\)、浓盐酸、\(\rm{MnO_{2}}\),请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验证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硫: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装置\(\rm{C}\)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

              \(\rm{(3)}\)若要用此装置证明非金属性:\(\rm{N > C > Si}\),从以下所给物质中选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所用到物质:\(\rm{①}\)稀\(\rm{HNO_{3}}\)溶液 \(\rm{②}\)稀醋酸溶液  \(\rm{③}\)碳酸钙  \(\rm{④Na_{2}SiO_{3}}\)溶液  \(\rm{⑤SiO_{2}}\)

              试剂\(\rm{A}\)与\(\rm{C}\)分别为______\(\rm{(}\)填序号\(\rm{)}\)。有同学认为此实验不能说明\(\rm{N}\)、\(\rm{C}\)、\(\rm{Si}\)的非金属性强弱,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

            • 2.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rm{(}\)夹持仪器己略去\(\rm{)}\)。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rm{NO}\)氧化成\(\rm{NO_{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rm{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rm{NO}\)反应,能与\(\rm{NO_{2}}\)反应。

              \(\rm{2NO_{2}+2NaOH=NaNO_{3}+NaNO_{2}+H_{2}O}\)

              \(\rm{(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rm{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一系列操作依次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_________。

              \(\rm{(3)}\)装置\(\rm{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rm{(4)}\)装置\(\rm{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rm{(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rm{(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rm{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向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镕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rm{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rm{(}\)选填序号字母\(\rm{)}\)________。

              \(\rm{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rm{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绿色变化

              \(\rm{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rm{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 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rm{(}\)Ⅰ\(\rm{)}\)甲同学在\(\rm{a}\)、\(\rm{b}\)、\(\rm{c}\)三只烧杯里分别加入\(\rm{50 mL}\)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锂、钠、钾粒,观察现象。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最剧烈的烧杯是________\(\rm{(}\)填序号\(\rm{)}\)。
              \(\rm{(}\)Ⅱ\(\rm{)}\)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他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rm{(1)}\)已知仪器\(\rm{A}\)中放一种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rm{A}\)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rm{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rm{(2)}\)仪器\(\rm{B}\)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其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rm{(3)}\)分别写出\(\rm{A}\)、\(\rm{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Ⅲ\(\rm{)}\)若以上装置去掉\(\rm{B}\),则可验证氧、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rm{(1)A}\)装置锥形瓶中可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rm{C}\)中可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

              \(\rm{(2)}\)写出\(\rm{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rm{(}\)Ⅰ\(\rm{)}\)甲同学在\(\rm{a}\)、\(\rm{b}\)、\(\rm{c}\)三只烧杯里分别加入\(\rm{50 mL}\)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锂、钠、钾粒,观察现象。

              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最剧烈的烧杯是________\(\rm{(}\)填序号\(\rm{)}\)。

              \(\rm{(}\)Ⅱ\(\rm{)}\)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他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rm{(1)}\)已知仪器\(\rm{A}\)中放一种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rm{A}\)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rm{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rm{(2)}\)仪器\(\rm{B}\)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rm{(2)}\)分别写出\(\rm{A}\)、\(\rm{B}\)、\(\rm{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草酸\(\rm{(}\)乙二酸\(\rm{)}\)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rm{K_{1}=5.4×10^{-2}}\),\(\rm{K_{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rm{(H_{2}C_{2}O_{4}⋅2H_{2}O)}\)无色,熔点为\(\rm{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rm{170℃}\)以上分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甲组同学按照上图所示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rm{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装置\(\rm{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

              \(\rm{(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还有\(\rm{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rm{A}\)、\(\rm{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rm{(}\)可以重复选用\(\rm{)}\)进行实验。

              \(\rm{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rm{A}\)、\(\rm{B}\)___________\(\rm{ H }\)_____  ______。

              \(\rm{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rm{CO}\)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rm{(3)}\)设计实验证明:\(\rm{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_______。

              \(\rm{②}\)草酸为二元酸___________________。

              \(\rm{(4)}\)草酸和草酸钠\(\rm{(Na_{2}C_{2}O_{4})}\)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和\(\rm{KMnO_{4}}\)溶液反应, \(\rm{KMnO_{4}}\)溶液和草酸钠溶液在稀硫酸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rm{(5)}\)实验室常用固体草酸钠测定\(\rm{KMnO_{4}}\)溶液的浓度。准确称取\(\rm{0.2000g}\)草酸钠,放入锥形瓶中,加入\(\rm{100mL}\)稀硫酸溶解,用配制好的\(\rm{KMnO_{4}}\)溶液滴定,三次重复实验消耗\(\rm{KMnO_{4}}\)溶液的体积分别是\(\rm{16.02mL}\)、\(\rm{16.00 mL}\)、\(\rm{16.01 mL}\),则\(\rm{KMnO_{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式是:\(\rm{c(KMnO_{4})=}\)_______________。

            • 6.

              Ⅰ\(\rm{.}\)为探究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性质,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rm{(1)}\)如图所示,试管中装乙醇,据此,请你任写一点该探究实验产生的现象________。

              \(\rm{(2)}\)用食醋浸泡附有水垢\(\rm{(}\)主要成分\(\rm{CaCO_{3})}\)的水壶,可以除去水垢,说明酸性:醋酸________碳酸\(\rm{(}\)填“\(\rm{ > }\)”或“\(\rm{ < }\)”\(\rm{)}\)。

              Ⅱ\(\rm{.}\)某校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如图所示装置探究\(\rm{Na_{2}CO_{3}}\)和\(\rm{NaHCO_{3}}\)的热稳定性,探究方案设计如下,请你参与并完成该探究方案。




              \(\rm{(1)}\)提出假设:\(\rm{Na_{2}CO_{3}}\)或\(\rm{NaHCO_{3}}\)加热分解时可能有\(\rm{CO_{2}}\)生成。

              \(\rm{(2)}\)设计实验:\(\rm{①}\)利用如图装置分别对试管\(\rm{A}\)中一定量的\(\rm{Na_{2}CO_{3}}\)和\(\rm{NaHCO_{3}}\)进行加热;\(\rm{②}\)为了检验\(\rm{CO_{2}}\)的生成,试管\(\rm{B}\)中应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rm{(}\)填“澄清石灰水”或“\(\rm{NaOH}\)溶液”\(\rm{)}\)。

              \(\rm{(3)}\)现象与结论:同学们发现只有在加热\(\rm{NaHCO_{3}}\)时,试管\(\rm{B}\)中既能看到气泡又能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rm{Na_{2}CO_{3}}\)和\(\rm{NaHCO_{3}}\)的热稳定性:\(\rm{Na_{2}CO_{3}}\)________\(\rm{NaHCO_{3}(}\)填“\(\rm{ > }\)”或“\(\rm{ < }\)”\(\rm{)}\)。

              \(\rm{(4)}\)某同学称取\(\rm{8.4gNaHCO_{3}}\),充分加热,理论上产生\(\rm{CO_{2}}\)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态下为________\(\rm{L}\)。

            • 7.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rm{)}\)。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rm{NO}\)氧化成\(\rm{NO}\)\(\rm{{\,\!}_{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rm{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rm{3 mol·L^{-1}}\)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rm{NO}\)反应,能与\(\rm{NO_{2}}\)反应。

              \(\rm{2NO_{2}+2NaOH═NaNO_{3}+NaNO_{2}+H_{2}O}\)

              \(\rm{(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rm{③}\)、\(\rm{④}\)、\(\rm{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装置\(\rm{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装置\(\rm{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rm{(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_}\)。

              \(\rm{(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rm{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rm{4}\)个试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rm{(}\)选填序号字母\(\rm{)}\)____________。

              \(\rm{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rm{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rm{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rm{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 8.

              请判断:硫、碳、硅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下列给出的试剂中选择合理的实验试剂,利用所给装置验证你的结论\(\rm{(}\)提示:\(\rm{H_{2}SiO_{3}}\)难溶于水\(\rm{)}\)。

              实验试剂:浓盐酸、稀硫酸、饱和\(\rm{H_{2}SO_{3}}\)溶液、大理石、\(\rm{Na_{2}CO_{3}}\)粉末、\(\rm{Na_{2}SiO_{3}}\)溶液。

              实验装置:

              \(\rm{(1)}\)甲仪器中盛________,乙仪器中盛________,丙仪器中盛________。

              \(\rm{(2)}\)乙仪器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结论:酸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rm{.(1)}\)将钠、钾、镁、铝各\(\rm{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快;____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rm{(2)}\)向\(\rm{Na_{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rm{Cl}\)的非金属性比\(\rm{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rm{.}\)利用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3)}\)仪器\(\rm{B}\)的名称为        ,干燥管\(\rm{D}\)的作用为              

              \(\rm{(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l > I}\),则\(\rm{A}\)中加浓盐酸,\(\rm{B}\)中加\(\rm{KMnO_{4}}\),\(\rm{(KMnO_{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rm{)}\),\(\rm{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rm{C}\)溶液中现象为           ,即可证明\(\rm{.}\)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rm{(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 > Si}\),则在\(\rm{A}\)中加盐酸、\(\rm{B}\)中加\(\rm{CaCO_{3}}\)、\(\rm{C}\)中加________\(\rm{(}\)写化学式\(\rm{)}\)溶液,若观察到 \(\rm{C}\)中出现白色沉淀,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rm{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           溶液的洗气瓶.

            • 10.

              现使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市售白醋的含酸量\(\rm{(g/100 mL)}\)。

              Ⅰ、实验步骤:

              \(\rm{(1)}\)量取\(\rm{10.00 mL}\)食用白醋,在烧杯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rm{100 mL}\)________\(\rm{(}\)填仪器名称\(\rm{)}\)中定容,摇匀即得待测白醋溶液。

              \(\rm{(2)}\)用酸式滴定管取待测白醋溶液\(\rm{20.00 mL}\)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rm{2}\)滴________作指示剂。

              \(\rm{(3)}\)读取盛装\(\rm{0.1000 mol/L NaOH}\)溶液的碱式滴定管的初始读数。如果液面位置如下图所示,则此时的读数为________\(\rm{mL}\)。

              \(\rm{(4)}\)滴定。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滴定,并记录\(\rm{NaOH}\)溶液的终读数。重复滴定\(\rm{3}\)次。


              Ⅱ、实验记录


              Ⅲ、数据处理与讨论:

              \(\rm{(1)}\)按正确数据处理,可得市售白醋含酸量\(\rm{=}\)________\(\rm{g/100 mL(}\)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rm{)}\)。

              \(\rm{(2)}\)乙同学仔细研究了该品牌白醋的标签,发现其中还含有苯甲酸钠作为食品添加剂,他想用资料法验证醋酸与苯甲酸钠不会发生离子互换反应,需查找在一定温度下的醋酸与苯甲酸的________\(\rm{(}\)填写序号\(\rm{)}\)。

              \(\rm{a.pH}\)                \(\rm{b.}\)沸点         \(\rm{c.}\)电离常数        \(\rm{d.}\)溶解度

              \(\rm{(3)}\)在本实验的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大的是________\(\rm{(}\)填写序号\(\rm{)}\)。

              \(\rm{a.}\)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标准\(\rm{NaOH}\)溶液润洗

              \(\rm{b.}\)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rm{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

              \(\rm{d.}\)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