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过氧化钙晶体\(\rm{(CaO_{2}·8H_{2}O)}\)在常温下为白色,能溶于酸,难溶于水、乙醇,是一种温和的氧化剂,常用于鱼类长途运输的增氧剂等。

                  \(\rm{(1)}\)过氧化钙晶体可用下列方法制备:

              \(\rm{CaCl_{2}+H_{2}O_{2}+2NH_{3}+8H_{2}O═══CaO_{2}·8H_{2}O↓+2NH_{4}Cl}\)

                  用如下制取装置制备过氧化钙晶体。

                  \(\rm{①}\)装置\(\rm{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仪器\(\rm{X}\)的名称为_________。

                  \(\rm{②}\)装置\(\rm{C}\)采用冰水浴控制温度在\(\rm{0℃}\)左右,可能的原因主要有:

                  Ⅰ\(\rm{.}\)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低有利于提高\(\rm{CaO_{2}·8H_{2}O}\)产率;

                  Ⅱ\(\r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反应结束后,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可获得\(\rm{CaO_{2}·8H_{2}O}\)。检验晶体已洗涤干净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测定产品中\(\rm{CaO_{2}·8H_{2}O}\)含量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准确称取\(\rm{a g}\)产品于有塞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过量的\(\rm{b g KI}\)晶体,再滴入\(\rm{2 mol·L^{-1}}\)的硫酸溶液,充分反应。

                  步骤二:向上述锥形瓶中加入几滴_________溶液。

                  步骤三:逐滴加入浓度为\(\rm{c mol·L^{-1}}\)的\(\rm{Na_{2}S_{2}O_{3}}\)溶液至反应完全,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再重复上述操作\(\rm{2}\)次,得出三次平均消耗\(\rm{Na_{2}S_{2}O_{3}}\)溶液体积为\(\rm{V mL}\)。产品中\(\rm{CaO_{2}·8H_{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rm{(}\)用字母表示\(\rm{)}\)。

                  \(\rm{[}\)已知:\(\rm{{I}_{2}+2{S}_{2}O_{3}^{2-}=2{I}^{-}+{S}_{4}O_{6}^{2-} ]}\)

                  \(\rm{(3)}\)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钙\(\rm{(Ca_{3}N_{2})}\),同时可能会生成\(\rm{CaO_{2}}\)。请限用下列试剂,设计实验检验钙在空气中燃烧所得固体中是否含有\(\rm{CaO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rm{)}\)。限用试剂:稀盐酸、\(\rm{MnO}\)\(\rm{{\,\!}_{2}}\)

            • 2.

              过氧化钙晶体\(\rm{(CaO_{2}·8H_{2}O)}\)常温下为白色,能溶于酸,难溶于水、乙醇,是一种温和的氧化剂,常用于鱼类长途运输的增氧剂等。

              \(\rm{(1)}\)过氧化钙晶体可用下列方法制备:\(\rm{CaCl_{2}+H_{2}O_{2}+2NH_{3}+8H_{2}O═CaO_{2}·8H_{2}O↓+2NH_{4}Cl}\)

              用如下装置制备过氧化钙晶体:

              \(\rm{①}\)装置\(\rm{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仪器\(\rm{X}\)的名称为_________。

              \(\rm{②}\)装置\(\rm{C}\)采用冰水浴将温度控制在\(\rm{0℃}\)左右,可能的原因主要有:

              Ⅰ\(\rm{.}\)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低有利于提高\(\rm{CaO_{2}·8H_{2}O}\)产率;

              Ⅱ\(\r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反应结束后,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可获得\(\rm{CaO_{2}·8H_{2}O}\)。检验晶体已洗涤干净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测定产品中\(\rm{CaO_{2}·8H_{2}O}\)含量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准确称取\(\rm{a g}\)产品于有塞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过量的\(\rm{KI}\)晶体\(\rm{b g}\),再滴入\(\rm{2 mol·L^{-1}}\)的硫酸溶液,充分反应。

              步骤二:向上述锥形瓶中加入几滴_________溶液。

              步骤三:逐滴加入浓度为\(\rm{c mol·L^{-1}}\)的\(\rm{Na_{2}S_{2}O_{3}}\)溶液至反应完全,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再重复上述操作\(\rm{2}\)次,得出三次平均消耗\(\rm{Na_{2}S_{2}O_{3}}\)溶液体积为\(\rm{V mL}\)。

              则产品中\(\rm{CaO_{2}·8H_{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rm{(}\)用字母表示\(\rm{)}\)。\(\rm{(}\)已知:\(\rm{{I}_{2}+2{S}_{2}O_{3}^{2−}=2{I}^{−}+{S}_{4}O_{6}^{2−} )}\)

              \(\rm{(3)}\)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钙\(\rm{(Ca_{3}N_{2})}\),同时可能会生成\(\rm{CaO_{2}}\)。请限用下列试剂,设计实验检验钙在空气中燃烧所得固体中是否含有\(\rm{CaO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rm{)}\)。限用试剂:稀盐酸、\(\rm{MnO_{2}}\)。

            • 3.

              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

              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rm{(NaNO_{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

              \(\rm{(1)}\)从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氮气_______________、氢气______________。

              \(\rm{(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干燥气体外,还有____________。

              \(\rm{(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入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________\(\rm{(}\)填“会”或“不会”\(\rm{)}\)发生倒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rm{H^{+}}\)、\(\rm{OH^{-}}\)、______________。

            • 4.

              某同学做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rm{(}\)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rm{)}\)。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rm{①}\) 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rm{②}\) 向新制得的\(\rm{Na_{2}S}\)溶液中满加新制的氯水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rm{③}\)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rm{④}\) 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rm{⑤}\) 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rm{⑥}\) 向\(\rm{A1Cl_{3}}\)溶液中滴加\(\rm{NaOH}\)溶液至过量

              F.生成淡黄色沉锭。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rm{(1)}\)实验内容:\(\rm{(}\)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rm{②③}\)的化学方程式\(\rm{)}\)

              实验内容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⑥}\)

              实验现象\(\rm{(}\)填\(\rm{A~F)}\)

               

               

               

               

               

               

              实验\(\rm{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rm{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为了探究\(\rm{Na}\)\(\rm{{\,\!}_{2}}\)\(\rm{O}\)\(\rm{{\,\!}_{2}}\)与\(\rm{CO}\)\(\rm{{\,\!}_{2}}\)的反应,某化学活动小组做了以下探究实验:由一位同学以相同的吹气速度分别按图甲、乙所示做“吹棉取火”的实验,片刻后图甲中棉花燃烧起来,图乙中\(\rm{(}\)导管接触棉花的部分相同\(\rm{)}\)则无此现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该问题,该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并采用两个方案进行对比实验。

              方案一:操作方法是:在干燥的试管Ⅱ中装入\(\rm{Na_{2}O_{2}}\),在通入\(\rm{CO_{2}}\)之前,关闭\(\rm{K_{1}}\)和\(\rm{K_{2}}\)。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rm{X}\)后,打开\(\rm{K_{1}}\)和\(\rm{K_{2}}\),通入\(\rm{CO_{2}}\),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Ⅲ的液面上方,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和试管Ⅱ中淡黄色有无变化。

              方案二:在试管Ⅰ内加入\(\rm{Y}\),其余操作同方案一。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rm{(1)}\)该探究实验的名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

              \(\rm{(2)}\)图甲中脱脂棉起火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装入\(\rm{Na_{2}O_{2}}\),在通入\(\rm{CO_{2}}\)之前,关闭\(\rm{K_{1}}\)和\(\rm{K_{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方案一中试剂\(\rm{X}\)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案二中所用\(\rm{Y}\)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试管Ⅲ中的\(\rm{NaOH}\)溶液用于吸收过量的\(\rm{CO}\)\(\rm{{\,\!}_{2}}\),防止其干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但有人认为这仍显不足,担心水汽也干会扰复燃,建议将Ⅲ改成另一装置。你认为改用什么装置较好,请在下面的方框中将其画出,并标明所用试剂名称或化学式。

              \(\rm{(6)}\)为使实验结论更准确无误,本实验中制取\(\rm{CO_{2}}\)气体所用的反应物最好选用下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rm{(}\)填字母编号\(\rm{)}\)。

              \(\rm{a.}\)大理石  \(\rm{b.}\)小苏打  \(\rm{c.}\)烧碱  \(\rm{d.}\)盐酸  \(\rm{e.}\)稀硫酸  \(\rm{f.}\)稀硝酸
            • 6.

              探究式课堂教学由于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某班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该班同学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rm{(1)}\)提出问题:实验一的\(\rm{CO}\)\(\rm{{\,\!}_{2}}\)能灭火,实验二的\(\rm{CO}\)\(\rm{{\,\!}_{2}}\)为何能“点火”?

              \(\rm{(2)}\)假设与猜想

              \(\rm{①Na}\)\(\rm{{\,\!}_{2}}\)\(\rm{O}\)\(\rm{{\,\!}_{2}}\)与\(\rm{CO}\)\(\rm{{\,\!}_{2}}\)发生了反应,可能有\(\rm{Na}\)\(\rm{{\,\!}_{2}}\)\(\rm{CO}\)\(\rm{{\,\!}_{3}}\)生成;

              \(\rm{②}\)棉花燃烧,说明该反应放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rm{③}\)剧烈燃烧,反应中可能有__________生成。

              \(\rm{(3)}\)设计并进行实验,观察、解释和结论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

              \(\rm{(4)}\)类比推理:\(\rm{Na}\)\(\rm{{\,\!}_{2}}\)\(\rm{O}\)\(\rm{{\,\!}_{2}}\)与\(\rm{H}\)\(\rm{{\,\!}_{2}}\)\(\rm{O}\)反应后应该有\(\rm{NaOH}\)和\(\rm{O}\)\(\rm{{\,\!}_{2}}\)生成。则向包有\(\rm{Na}\)\(\rm{{\,\!}_{2}}\)\(\rm{O}\)\(\rm{{\,\!}_{2}}\)的棉花上滴两滴水,棉花也应剧烈燃烧;向生成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应该变红色。

              \(\rm{(5)}\)实验与解释:\(\rm{①}\)向小烧杯\(\rm{(}\)底部垫砂\(\rm{)}\)中包有\(\rm{Na}\)\(\rm{{\,\!}_{2}}\)\(\rm{O}\)\(\rm{{\,\!}_{2}}\)的脱脂棉上滴两滴水, 发现有气泡产生,杯底发热,但棉花没有燃烧,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rm{②}\)向烧杯中的溶液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振荡后红色消失,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联想与启示:保存\(\rm{Na}\)\(\rm{{\,\!}_{2}}\)\(\rm{O}\)\(\rm{{\,\!}_{2}}\)的注意事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rm{(}\)一\(\rm{)}\)

              \(\rm{(1)}\)有下列几组物质,请将序号填入下列空格内:

              A、\(\rm{CH_{2}=CH-COOH}\)和油酸\(\rm{(CH_{33}COOH) B}\)、\(\rm{{\,\!}^{12}C_{60}}\)和石墨

              C.

              D、\(\rm{{\,\!}^{35}Cl}\)和\(\rm{{\,\!}^{37}Cl E}\)、乙醇和乙二醇

              \(\rm{①}\)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_;

              \(\rm{②}\)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

              \(\rm{③}\)既不是同系物,又不是同分异体,也不是同素异形体,但可看成是同一类物质的是_______。

              \(\rm{(2)}\) 为了测定某有机物\(\rm{A}\)的结构,做如下实验:

              \(\rm{①}\)将\(\rm{4.4g}\)该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 \(\rm{0.2mol CO_{2}}\)和\(\rm{3.6g}\)水;

              \(\rm{②}\)用质谱仪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得如图\(\rm{1}\)所示的质谱图;

              \(\rm{③A}\)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rm{2}\):

              试回答下列问题:

              \(\rm{①}\)有机物\(\rm{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____

              \(\rm{②}\)有机物\(\rm{A}\)的实验式是_____________

              \(\rm{③}\)红外光谱上发现\(\rm{A}\)有\(\rm{-COOH}\)和\(\rm{2}\)个\(\rm{-CH_{3}}\)则有机物\(\rm{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rm{(3)}\)下表是关于有机物甲、乙的信息: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rm{①}\)写出一定条件下甲发生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乙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rm{(}\)填编号\(\rm{)}\)。

              \(\rm{①}\)  无色无味液体 \(\rm{②}\)有毒 \(\rm{③}\)不溶于水 \(\rm{④}\)密度比水大 \(\rm{⑤}\)能使酸性\(\rm{KMnO_{4}}\)溶液和溴水褪色 \(\rm{⑥}\)任何条件下均不与氢气反应 \(\rm{⑦}\)与溴水混合后液体分层且上层呈橙红色

              \(\rm{(4)}\)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或写出结构简式:

              \(\rm{①2-}\)甲基\(\rm{-1}\),\(\rm{3-}\)丁二烯

              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

              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二\(\rm{)1}\),\(\rm{2-}\)二溴乙烷可作汽油抗爆剂的添加剂,在实验室中可以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rm{1}\),\(\rm{2-}\)二溴乙烷\(\rm{.}\)其中\(\rm{A}\)和\(\rm{F}\)中装有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rm{D}\)中的试管里装有液溴\(\rm{.}\)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rm{l40℃}\)脱水生成乙醚。\(\rm{(}\)夹持装置已略去\(\rm{)}\)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

              \(\rm{1}\),\(\rm{2-}\)二溴乙烷

              乙醚

              状态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密度\(\rm{/g· cm^{-3}}\)

              \(\rm{0.79}\)

              \(\rm{2.2}\)

              \(\rm{0.71}\)

              沸点\(\rm{/℃}\)

              \(\rm{78.5}\)

              \(\rm{132}\)

              \(\rm{34.6}\)

              熔点\(\rm{/℃}\)

              一\(\rm{l30}\)

              \(\rm{9}\)

              \(\rm{-1l}\) \(\rm{6}\)

               填写下列空白:

              \(\rm{(1)A}\)中主要发生的是乙醇的脱水反应,即消去反应,请写出乙醇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rm{(2)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安全瓶\(\rm{B}\)可以防止倒吸,并可以检查实验进行时导管是否发生堵塞\(\rm{.}\)请写出发生堵塞时瓶\(\rm{B}\)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在装置\(\rm{C}\)中应加入____,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rm{(}\)填字母\(\rm{)}\)

              \(\rm{a.}\)水    \(\rm{b.}\)浓硫酸    \(\rm{c.}\)氢氧化钠溶液    \(\rm{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rm{(5)}\)容器\(\rm{E}\)中\(\rm{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rm{.}\)可用________\(\rm{(}\)填操作名称\(\rm{)}\)的方法除去。

              \(\rm{(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rm{D}\),其主要目的是乙烯与溴反应时放热,冷却可避免溴的大量挥发;但又不能过度冷却\(\rm{(}\)如用冰水\(\rm{)}\),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rm{(8)1}\),\(\rm{2-}\)二溴乙烷的主要化学性质是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其中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三\(\rm{)}\)据报导,目前我国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抬头的趋势\(\rm{.}\)抑制结核杆菌的药物除雷米封外,\(\rm{PAS-Na(}\)对氨基水杨酸钠\(\rm{)}\)也是其中一种\(\rm{.}\)已知:  \(\rm{①}\)\(\rm{(}\)苯胺、弱碱性、易被氧化\(\rm{)}\)
              \(\rm{②}\)   \(\rm{③}\)
              下面是\(\rm{PAS-Na}\)的一种合成路线\(\rm{(}\)部分反应的条件未注明\(\rm{)}\):

              按要求回答问题:

              \(\rm{(1)A}\)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在\(\rm{30℃}\)时反应主要得到\(\rm{B}\)和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反应生成\(\rm{TNT}\),请写出由\(\rm{A}\)制取\(\rm{TNT}\)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B→C}\)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

              \(\rm{(3)}\)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rm{C}\):___________\(\rm{D}\):______________;   

              \(\rm{(4)}\)写出所加试剂的化学式\(\rm{X}\):_______________   

              \(\rm{(5)}\)上述合成路线中,分子式为\(\rm{C_{7}H_{6}BrNO_{2}}\)的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与它具有相同官能团并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种\(\rm{(}\)含本身\(\rm{)}\)

            • 8.

              某学生为探究苯与溴发生反应的原理,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rm{(1)}\)实验开始时,关闭\(\rm{K_{2}}\),开启\(\rm{K_{1}}\)和分液漏斗活塞,滴加苯和液溴的混合液,反应开始。过一会儿,在装置Ⅲ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rm{(2)}\)整套实验装置中能防止倒吸的装置有______\(\rm{(}\)填装置序号\(\rm{)}\)。 

              \(\rm{(3)}\)你认为通过该实验,有关苯与溴反应的原理方面能得出的结论是                                。 

              \(\rm{(4)}\)本实验能不能用溴水代替液溴\(\rm{?}\)                                。 

              \(\rm{(5)}\)采用冷凝装置,其作用是                。 

              \(\rm{(6)}\)Ⅲ装置中小试管内苯的作用是                                。 

              \(\rm{(7)}\)若实验时,无液溴,但实验室有溴水,该实验                       \(\rm{(}\)填“能”或“不能”\(\rm{)}\)做成功。 

            • 9.

              某化学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探究溴乙烷在不同溶剂中与\(\rm{NaOH}\)反应的产物。

              \(\rm{(1)}\)若用图中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盛水试管\(\rm{(}\)装置\(\rm{)}\)的作用是__________。 

              \(\rm{(2)}\)可以替代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rm{(3)}\)在另一试管中取少量溴乙烷与\(\rm{NaOH}\)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向混合液中滴加\(\rm{AgNO_{3}}\)溶液,结果产生沉淀。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由此得出结论:溴乙烷与\(\rm{NaOH}\)溶液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溴化钠。该实验方案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

            • 10.

              为了探究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做了如下四个实验:

              实验一: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并收集产生的气体。

              实验二:设法检验实验一收集到的气体。

              实验三:向试管中加入\(\rm{3 mL}\)水,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

              实验四:向试管中加入\(\rm{3}\)  \(\rm{mL}\)乙醚\(\rm{(CH_{3}CH_{2}OCH_{2}CH_{3})}\),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发现无任何现象发生。

              回答以下问题:

              \(\rm{(1)}\)简述实验二中检验气体的实验方法及作出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从结构上分析,该实验选取水和乙醚做参照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三的目的是欲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四的目的是欲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的结果,可以证明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