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rm{(1)}\)下列能实现人工固氮的是____。

              A.闪电   \(\rm{B.}\)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使空气中的氮气液化   \(\rm{C.}\)根瘤菌   \(\rm{D.}\)合成氨车间

              \(\rm{(2)}\)实验室通常用加热消石灰与氯化铵固体的方法来制取氨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有多种,下面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中错误的是____。

              \(\rm{(3)}\)氨气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原因\(\rm{(}\)用化学用语表示\(\rm{)}\)______

              \(\rm{(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加热的铜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锥形瓶中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___

                                     

               \(\rm{A. H_{2}}\)    \(\rm{B.NO_{2}}\)    \(\rm{C.HNO_{3}}\)    \(\rm{D.NH_{4}NO_{3}}\)

              \(\rm{(5)}\)已知\(\rm{3Cl_{2}+2NH_{3}→N_{2}+6HCl}\),常温常压下,在一密闭容器中将\(\rm{15mLCl_{2}}\)和\(\rm{40mLNH_{3}}\)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为_____\(\rm{mL}\)。

              \(\rm{(6)}\)在标准状况下,\(\rm{1L}\)水中可溶解\(\rm{700LNH_{3}}\),所得溶液的密度为\(\rm{0.9g/cm^{3}}\),则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rm{mol/L(}\)保留一位小数\(\rm{)}\)。

            • 2.

              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A.利用图\(\rm{1}\)所示装置检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

              B.利用图\(\rm{2}\)所示装置配置银氨溶液

              C.利用图\(\rm{3}\)所示装置证明\(\rm{H_{2}CO_{3}}\)酸性强于苯酚

              D.利用图\(\rm{4}\)所示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 3.

              下列框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中,甲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单质,乙、丙、丁为气体单质,\(\rm{D}\)为家庭中常用物质\(\rm{(}\)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溶剂水已略去\(\rm{)}\)。

              请回答:
              \(\rm{(1)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甲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
              \(\rm{(2)}\)反应\(\rm{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反应\(\rm{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

              \(\rm{(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rm{B}\)的操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收集\(\rm{B}\),验证\(\rm{B}\)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限答一种\(\rm{)}\)。

              \(\rm{(4)}\)实验室制备丁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上输送丁的管道出现气体泄漏,如何查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用方程式表示\(\rm{)}\)

            • 4. 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rm{(}\)    \(\rm{)}\)


              A.分离碘和酒精 
              B.除去\(\rm{Cl_{2}}\)中的\(\rm{HCl}\)    
              C.实验室制氨气        
              D.排水法收集\(\rm{NO}\)
            • 5.

              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rm{(}\)部分夹持装置略去\(\rm{)}\),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利用图甲装置可快速制取少量氨气
              B.利用图乙装置分离水和溴的苯溶液
              C.利用图丙装置蒸发\(\rm{KCl}\)溶液得晶体
              D.图丁装置中溶液颜色变浅,说明\(\rm{SO_{2}}\)具有漂白性
            • 6.

              下列实验室制取\(\rm{NH_{3}}\)并进行干燥、收集验满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取\(\rm{NH_{3}}\)   
              B.干燥\(\rm{NH_{3}}\)   
              C.收集\(\rm{NH_{3}}\)并验满  
              D.吸收多余\(\rm{NH_{3}}\)
            • 7.

              下列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合理的是

              A.
              B.
              C.
              D.
            • 8.

              下列装置适用于实验室制氨气并验证氨气的某化学性质,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氨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C.用装置丙验证氨气具有还原性
              D.用装置丁吸收尾气
            • 9.

              对于合成氨反应:\(\rm{N_{2}+ 3H_{2}⇌ 2NH_{3} ΔH < 0}\)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选择适宜的条件,\(\rm{N_{2}}\)和\(\rm{H_{2}}\)就能\(\rm{100\%}\)转化为\(\rm{NH_{3}}\)

              B.在工业合成\(\rm{NH_{3}}\)时,要同时考虑反应速率和反应能达到的限度两方面的问题

              C.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均为零

              D.为使氨的产率提高,应采取低温高压的措施
            • 10.

              氮的氧化物\(\rm{(NO_{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rm{NH_{3}}\)将\(\rm{NO_{x}}\)还原生成\(\rm{N_{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rm{NH_{3}}\)与\(\rm{NO_{2}}\)反应进行了探究。

              \(\rm{(1)}\)氨气的制备

              \(\rm{①}\)制备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rm{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rm{→}\)____________\(\rm{(}\)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rm{)}\)。

              \(\rm{(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

              将上述收集到的\(\rm{NH_{3}}\)充入注射器\(\rm{X}\)中,硬质玻璃管\(\rm{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rm{NO_{2}(}\)两端用夹子\(\rm{K_{1}}\)、\(\rm{K_{2}}\)夹好\(\rm{).}\)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打开\(\rm{K_{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rm{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rm{Y}\)管中,\(\rm{Y}\)管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3)}\)标况下,将\(\rm{1.92g}\)铜粉投入一定量浓硝酸中,随着铜粉的溶解,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浅,当铜粉完全溶解后共收集到混合气体\(\rm{1.12L}\),则混合气体中\(\rm{NO}\)和\(\rm{NO_{2}}\)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