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I.常温下,\(\rm{HNO}\)\(\rm{{\,\!}_{2}}\)电离平衡常数为\(\rm{2.6×10}\)\(\rm{{\,\!}^{-4}}\)。\(\rm{NaNO}\)\(\rm{{\,\!}_{2}}\)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由于其外观及味道都与食盐非常相似,误食工业用盐造成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rm{(1)}\)某活动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鉴别 \(\rm{NaCl}\)溶液和\(\rm{NaNO_{2}}\)溶液,请填写下列表格。

              选用药品

              实验现象

              利用\(\rm{NaNO_{2}}\)的性质

              \(\rm{①}\)酚酞试液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rm{②}\)淀粉\(\rm{-KI}\)试纸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rm{(2)}\)亚硝酸钠有毒,不能随意排放,实验室一般将其与饱和氯化铵溶液共热使之转化成无毒无公害的物质,其产物之一为无色无味气体,则该气体为____________\(\rm{(}\)填化学式\(\rm{)}\)。


              \(\rm{II.}\)活动小组同学采用如下装置制备并测定所得固体中亚硝酸钠\(\rm{(NaNO_{2})}\)的质量分数\(\rm{(}\)装置可重复使用,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rm{)}\)。

               

              已知: \(\rm{①2NO + Na_{2}O_{2} =2NaNO_{2}}\);

                  \(\rm{②}\)酸性条件下,\(\rm{NO}\)、\(\rm{NO_{2}}\)都能与\(\rm{MnO_{4}^{-}}\)反应生成\(\rm{NO_{3}^{-}}\)和\(\rm{Mn^{2+}}\);

              \(\rm{③NaNO_{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rm{(1)}\)制备\(\rm{NaNO_{2}}\)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

              \(\rm{(2)C}\)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rm{(3)}\)为了测定亚硝酸钠的含量,称取\(\rm{4.0g}\)样品溶于水配成\(\rm{250mL}\)溶液,取\(\rm{25.00mL}\)溶液于锥形瓶中,用\(\rm{0.10 mol·L^{-1}}\)的酸性\(\rm{KMnO_{4}}\)溶液进行滴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

              滴定次数

              \(\rm{1}\)

              \(\rm{2}\)

              \(\rm{3}\)

              \(\rm{4}\)

              \(\rm{KMnO_{4}}\)溶液体积\(\rm{(mL)}\)

              \(\rm{20.60}\)

              \(\rm{20.02}\)

              \(\rm{20.00}\)

              \(\rm{19.98}\)

              \(\rm{①}\)第一组实验数据出现较明显异常,造成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rm{(}\)填字母序号\(\rm{)}\)。

              \(\rm{a.}\)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rm{b.}\)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干燥

              \(\rm{c.}\)观察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

              \(\rm{②}\)根据表中数据进行计算,所制得的固体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rm{(4)}\)设计实验,比较\(\rm{0.1mol·L^{-1}NaNO_{2}}\)溶液中\(\rm{NO_{2}^{-}}\)的水解程度和\(\rm{0.1mol·L^{-1}HNO_{2}}\)溶液中\(\rm{HNO_{2}}\)电离程度的相对大小_______\(\rm{(}\)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仪器和药品自选\(\rm{)}\)。

            • 2.

              实验探究是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的基本途径。下面是某同学完成的探究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实验名称: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比较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rm{①}\)氯水\(\rm{+}\)\(\rm{1 mL CCl_{4}}\),振荡,静置,观察\(\rm{CCl_{4}}\)层颜色

              单质的氧化性从强到弱的顺序:

              氯、溴、碘

              \(\rm{②}\)\(\rm{NaBr}\)溶液\(\rm{+}\)氯水\(\rm{+}\)\(\rm{1 mL CCl_{4}}\),振荡,静置,观察\(\rm{CCl_{4}}\)层颜色

              \(\rm{③}\)\(\rm{KI}\)溶液\(\rm{+}\)氯水\(\rm{+}\)\(\rm{1 mL CCl_{4}}\),振荡,静置,观察\(\rm{CCl_{4}}\)层颜色

              实验药品:\(\rm{KBr}\)溶液、\(\rm{KI}\)溶液、氯水、溴水、碘水、四氯化碳、淀粉碘化钾试纸

              实验设计如下,请回答:                                              

              \(\rm{(1)}\)完成该实验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CCl_{4}}\)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评价:该同学的实验设计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实验设计:比较硫和氯非金属性强弱\(\rm{(}\)选择适合的试剂,并简单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rm{)}\)

              试剂

              简单描述实验现象

              结论

               

               

              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 3.
              某同学完成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rm{Cl_{2}}\)、\(\rm{Br_{2}}\)、\(\rm{I_{2}}\)三种单质的氧化性强弱
              实验药品:\(\rm{NaBr}\)溶液、\(\rm{KI}\)溶液、氯水、淀粉溶液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rm{①}\) 溶液变为橙黄色 Ⅰ ______
              \(\rm{②}\) 溶液变为黄色 氧化性:\(\rm{Br_{2} > I_{2}}\)
              \(\rm{③}\) Ⅱ ______
              反思与评价:
              \(\rm{(1)}\)Ⅰ ______ ;Ⅱ ______ .
              \(\rm{(2)}\)步骤\(\rm{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rm{(3)}\)检验\(\rm{②}\)中所得黄色溶液含\(\rm{I_{2}}\)的另一种方法是\(\rm{(}\)简述实验操作和相应的实验现象\(\rm{)}\) ______ .
              \(\rm{(4)}\)你认为上述实转设计\(\rm{(}\)填“能”或“不能\(\rm{)}\) ______ 达到实脸目的,理由是 ______ .
            • 4.

              某兴趣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来改进教材中“铜与硝酸反应”实验,以探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rm{(1)}\)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rm{(2)}\)实验前,关闭活塞\(\rm{b}\),试管\(\rm{d}\)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塞紧试管\(\rm{c}\)和\(\rm{d}\)的胶塞,加热\(\rm{c}\),其目的是                 

              \(\rm{(3)}\)在\(\rm{d}\)中加适量\(\rm{NaOH}\)溶液,\(\rm{c}\)中放一小块铜片,由分液漏斗\(\rm{a}\)向\(\rm{c}\)中加入\(\rm{2 mL}\)浓硝酸,\(\rm{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再由\(\rm{a}\)向\(\rm{c}\)中加\(\rm{2 mL}\)蒸馏水,\(\rm{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rm{(4)}\)制取硝酸铜的三种方案,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最佳方案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方案

              反应物

              \(\rm{Cu}\)、浓\(\rm{HNO_{3}}\)

              \(\rm{Cu}\)、稀\(\rm{HNO_{3}}\)

              \(\rm{Cu}\)、\(\rm{O_{2}}\)、稀\(\rm{HNO_{3}}\)

              \(\rm{(5)}\)该小组还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证明氧化性\(\rm{KMnO_{4} > Cl_{2} > Br_{2}}\),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已知酸性高锰酸钾可氧化浓盐酸\(\rm{)}\)

            • 5.

              \(\rm{(1)}\)按如图所示操作,充分反应后:



              \(\rm{①}\)Ⅰ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Ⅱ中铜丝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结合Ⅰ、Ⅱ实验现象可知\(\rm{Fe^{2+}}\)、\(\rm{Cu^{2+}}\)、\(\rm{Ag^{+}}\)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

              \(\rm{(2)}\)某一反应体系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rm{5}\)种物质:\(\rm{S}\)、\(\rm{H_{2}S}\)、\(\rm{HNO_{3}}\)、\(\rm{NO}\)、\(\rm{H_{2}O}\)。该反应物中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若反应中转移了\(\rm{0.3 mol}\)电子,则氧化产物的质量是___________\(\rm{g}\)。

              \(\rm{(3)}\)将少量\(\rm{Cl_{2}}\)通入\(\rm{FeBr_{2}}\)的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rm{2Fe^{2+}+Cl_{2}═══2Fe^{3+}+2Cl^{-}}\),这个事实说明\(\rm{FeBr_{2}}\)的溶液中具有还原性粒子的还原性强弱为___________。

              \(\rm{(4)}\)黑火药爆炸时发生反应:\(\rm{2KNO_{3}+S+3C=K_{2}S+N_{2}↑+3CO_{2}↑}\),\(\rm{2mol KNO_{3}}\)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 6.

              氨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一装置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

               

               \(\rm{(1)}\)装置\(\rm{A}\)中烧瓶内试剂可选用__________\(\rm{(}\)填序号\(\rm{)}\)。\(\rm{B}\)的作用是_______。

                 \(\rm{a.}\)碱石灰   \(\rm{b.}\)浓硫酸   \(\rm{C.}\)生石灰   \(\rm{d.}\)烧碱溶液

               \(\rm{(2)}\)连接好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然后应先_______\(\rm{(}\)填\(\rm{I}\)或Ⅱ\(\rm{)}\)。

                  \(\rm{I.}\)打开旋塞逐滴向圆底烧瓶中加入氨水

                 Ⅱ\(\rm{.}\)加热装置\(\rm{C}\)

               \(\rm{(3)}\)实验中观察到\(\rm{C}\)中\(\rm{CuO}\)粉末变红,\(\rm{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并收集到一种单质气体,则 该反应相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证明氨气具有_________性。

              \(\rm{(4)}\)该实验缺少尾气吸收装置,图二中能用来吸收尾气的装置是_________\(\rm{(}\)填装置序号\(\rm{)}\)。 

              \(\rm{(5)}\)氨气极易溶于水,若标准状况下,将\(\rm{2.24 L}\)的氨气溶于水配成\(\rm{0.5 L}\)溶液,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rm{mol/L}\)。

            • 7.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验证臭氧的氧化性强于氧气,进行了下述实验,请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验证臭氧的氧化性强于氧气

              【实验原理】\(\rm{2KI+O_{3}+H_{2}O═2KOH+I_{2}+O_{2}}\),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变蓝色。

              【实验用品】臭氧消毒碗柜、\(\rm{a}\)溶液、碘化钾溶液、滤纸、玻璃片、温度计。

              【实验步骤】\(\rm{①}\)取\(\rm{a}\)溶液与碘化钾溶液混合;

              \(\rm{②}\)取两片用滤纸剪成的纸条,在\(\rm{a}\)和碘化钾的混合液中湿润后分别置于两块洁净的玻璃片上;

              \(\rm{③}\)将一块玻璃片\(\rm{(}\)Ⅰ\(\rm{)}\)置于臭氧消毒碗柜中并接通电源生成臭氧。将另一块玻璃片\(\rm{(}\)Ⅱ\(\rm{)}\)置于可控温度的温箱里,尽量地使温箱的温度与消毒碗柜中的温度相等;

              \(\rm{④}\)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

              时间\(\rm{(min)}\)

              \(\rm{0}\)

              \(\rm{15}\)

              \(\rm{30}\)

              \(\rm{45}\)

              \(\rm{60}\)

              \(\rm{90}\)

              \(\rm{120}\)

              滤纸的颜色变化

              玻璃\(\rm{(}\)Ⅰ\(\rm{)}\) 上的滤纸

              白色

              白色

              灰色

              浅蓝色

              蓝色

              蓝色

              浅蓝色

              玻璃\(\rm{(}\)Ⅱ\(\rm{)}\) 上的滤纸

              白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灰色

              灰色

              浅蓝色

              请根据上述实验原理、步骤及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rm{(1)}\)实验原理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rm{(}\)填序号\(\rm{)}\)。

              A.离子反应     \(\rm{B.}\)氧化还原反应   \(\rm{C.}\)复分解反应   \(\rm{D.}\)置换反应  \(\rm{E.}\)分解反应 \(\rm{F.}\)化合反应

              \(\rm{(2)}\)实验药品中的\(\rm{a}\)溶液是___________溶液。

              \(\rm{(3)}\)写出在臭氧消毒柜中产生\(\rm{O_{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从实验数据记录不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rm{(}\)填序号\(\rm{)}\)。

              A.\(\rm{O_{3}}\)的氧化性比\(\rm{O_{2}}\)强

              B.氧气也能氧化碘化钾中的碘离子

              C.空气中可能也有一定浓度的\(\rm{O_{3}}\),所以实验数据不可靠,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rm{O_{3}}\)不仅氧化\(\rm{I^{-}}\)的速率比氧气快,而且有漂白作用

              \(\rm{(5)}\)在\(\rm{O_{3}}\)氧化\(\rm{KI}\)的反应中,若有\(\rm{9.6 g O_{3}}\)发生反应,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 8.

              某小组同学为探究\(\rm{H_{2}O_{2}}\)、\(\rm{H_{2}SO_{3}}\)、\(\rm{Br_{2}}\)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验\(\rm{).}\)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现象及结论

              打开活塞\(\rm{a}\),滴加氯水,关闭活塞

              \(\rm{A}\)中溶液变为红棕色

              吹入热空气

              \(\rm{A}\)中红棕色明显变浅;\(\rm{B}\)中有气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混合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停止吹入空气,打开活塞\(\rm{b}\),逐滴加入\(\rm{H_{2}O_{2}}\)溶液

              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rm{H_{2}O_{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rm{(2)}\)实验操作Ⅱ吹入热空气的目的是   

              \(\rm{(3)}\)装置\(\rm{C}\)的作用是    ,\(\rm{C}\)中盛放的药品是   

              \(\rm{(4)}\)实验操作Ⅲ,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rm{(5)}\)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9.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浓硫酸与铜反应制得\(\rm{SO_{2}}\)并进行相关探究。


              \(\rm{(1)}\)装置\(\rm{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rm{B}\)的作用是。

              \(\rm{(2)}\)设计装置\(\rm{C}\)的目的是验证\(\rm{SO_{2}}\)的_________性,\(\rm{D}\)中\(\rm{NaOH}\)全部转化为\(\rm{NaHSO_{3}}\)的标志是。

              \(\rm{(3)}\)反应结束时烧瓶中\(\rm{Cu}\)有剩余,某同学认为\(\rm{H_{2}SO_{4}}\)也有剩余,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来测定剩余\(\rm{H_{2}SO_{4}}\)的量。经冷却,取一定量溶液稀释后进行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________\(\rm{(}\)填序号\(\rm{)}\);

              \(\rm{a.}\)与足量\(\rm{BaCl_{2}}\)溶液反应,称量生成沉淀的质量

              \(\rm{b.}\)与足量\(\rm{Zn}\)反应,测量生成\(\rm{H_{2}}\)的体积

              \(\rm{c.}\)用\(\rm{pH}\)试纸测溶液\(\rm{pH}\)值

              \(\rm{(4)}\)向\(\rm{D}\)瓶所得\(\rm{NaHSO_{3}}\)溶液中加入漂白粉溶液,反应可能有三种情况:

              I.\(\rm{ HSO_{3}^{-}}\)与\(\rm{ClO^{-}}\)刚好反应完;    
              \(\rm{II.}\)漂白粉不足;   

              \(\rm{III.}\)漂白粉过量

              同学们分别取上述混合溶液于试管中,通过下列实验确定属于哪一种情况,请你完成下表: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现象

              反应的可能情况

              \(\rm{①}\)

              滴加少量淀粉碘化钾溶液,振荡

              溶液变为蓝色

               

              \(\rm{②}\)

              滴加少量碘水,振荡

               

              \(\rm{II}\)

              \(\rm{③}\)

              加入几小块\(\rm{CaCO_{3}}\)固体

              有气泡产生

               

            • 10.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制取并探究氨气性质,按下列装置\(\rm{(}\)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rm{)}\)进行实验。\(\rm{[}\)制取氨气的反应原理:\(\rm{2NH_{4}Cl + Ca(OH)_{2} \overset{∆}{=} }\) \(\rm{CaCl_{2} + 2NH_{3}↑+2H_{2}O ]}\)


              【实验探究】

              \(\rm{(1)}\)利用上述原理,实验室制取氨气应选用下图中       发生装置进行实验。

              \(\rm{(2)B}\)装置中的干燥剂可选用       \(\rm{(}\)填“碱石灰”或“浓硫酸”\(\rm{)}\)。

              \(\rm{(3)}\)用\(\rm{5.35 gNH_{4}Cl}\)固体与足量\(\rm{Ca(OH)_{2}}\)反应,最多可制得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为        \(\rm{L}\)。\(\rm{(NH_{4}Cl}\)的摩尔质量为\(\rm{53.5 g·mol^{—1})}\)

              \(\rm{(4)}\)气体通过\(\rm{C}\)、\(\rm{D}\)装置时,试纸颜色会发生变化的是     \(\rm{(}\)填“\(\rm{C}\)”或“\(\rm{D}\)”\(\rm{)}\)。

              \(\rm{(5)}\)当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挤压\(\rm{E}\)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滴入\(\rm{1~2}\)滴浓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rm{(6)F}\)装置中倒置漏斗的作用                                               

              【拓展应用】

              \(\rm{(7)}\)某同学用上图所示装置进行氨气的性质实验,根据烧瓶内产生红色喷泉的现象,说明氨气具有       性质\(\rm{(}\)填序号\(\rm{)}\)。

               \(\rm{a.}\)还原性   \(\rm{b.}\)极易溶于水   \(\rm{c.}\)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rm{(8)}\)氨气的用途很广。如可用氨气处理二氧化氮:\(\rm{8NH_{3} + 6NO_{2} =7N_{2} + 12H_{2}O}\),该反应中氨气体现       \(\rm{(}\)填“氧化性”或“还原性”\(\rm{)}\)。请你列举出氨气的另一种用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