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小组同学为探究 \(\rm{H_{2}O_{2}}\)、\(\rm{H_{2}SO_{3}}\)、\(\rm{Br_{2}}\) 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验\(\rm{)}\)。

              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rm{①}\) 打开活塞 \(\rm{a}\),滴加氯水,关闭活塞 \(\rm{a}\) ______
              \(\rm{②}\) 吹入热空气一段时间后停止 \(\rm{A}\)中溶液颜色明显变浅;\(\rm{B}\)中有气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沉降后上层清液为无色
              \(\rm{③}\) 打开活塞\(\rm{b}\),逐滴加入\(\rm{H_{2}O_{2}}\)溶液 开始时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rm{H_{2}O_{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橙红色。
              完成下列填空:
              \(\rm{(1)}\)在进行操作\(\rm{①}\)时,\(\rm{A}\)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 。
              \(\rm{(2)}\)操作\(\rm{②}\)吹入热空气的目的是 ______ 。\(\rm{B}\) 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______ 。
              \(\rm{(3)}\)装置\(\rm{C}\)的作用是 ______ 。
              \(\rm{(4)}\)由上述实验可知,在此实验条件下,\(\rm{H_{2}O_{2}}\)、\(\rm{H_{2}SO_{3}}\)、\(\rm{Br_{2}}\)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______ 。
              \(\rm{(5)}\)操作\(\rm{③}\)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可能原因是\(\rm{(}\)写出一条即可\(\rm{)}\): ______ 。
            • 2. Fe2+与I-都是具有还原性的离子.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用FeI2与氯水反应比较Fe2+与I-的还原性强弱,实验如下:
              Ⅰ.实验需要配制250mL0.10mol/LFeI2溶液
              (1)配制FeI2溶液除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
              (2)如果定容时仰视刻度线,配制的FeI2溶液浓度将 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Ⅱ.探究Fe2+与I-的还原性强弱
              取10mL上述FeI2溶液,向其中滴加少量新制的氯水,振荡后发现溶液呈黄色.同学们对产生黄色的原因提出假设:
              假设1:只有I-被少量Cl2氧化成I2溶解在溶液中,还原性:I->Fe2+
              假设2:只有Fe2+被少量Cl2氧化成Fe3+,还原性:Fe2+>I-
              (1)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实验方案 预期现象 结论
              ______ ______ 假设1正确
              ______ 假设2正确
              (2)实验发现假设1正确,写出假设1涉及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3.
              实验题:某化学小组探究酸性条件下\(\rm{NO_{3}^{-}}\)、\(\rm{SO_{4}^{2-}}\)、\(\rm{Fe^{3+}}\)三种微粒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验\(\rm{).(}\)忽略氧气对反应的影响\(\rm{)}\)





              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rm{I}\) 向\(\rm{A}\)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rm{SO_{2}}\)气体。 \(\rm{A}\)中溶液最终变为浅绿色。
              \(\rm{II}\) 取出少量\(\rm{A}\)装置中的溶液,先加入 \(\rm{KSCN}\)溶液,再加入\(\rm{BaCl_{2}}\)溶液。 加人\(\rm{KSCN}\)溶液后溶液不变色;再加入\(\rm{BaCl_{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rm{III}\) 打开活塞\(\rm{a}\),将过量稀\(\rm{HNO_{3}}\)加入装置\(\rm{A}\) 中,关闭活塞\(\rm{a}\). \(\rm{A}\)中浅绿色溶液最终变为黄色。
              取出\(\rm{III}\)中少量\(\rm{A}\)装置中的溶液,加人\(\rm{KSCN}\)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指出仪器\(\rm{a}\)的名称 ______ 。
              \(\rm{(2)}\)写出\(\rm{A}\)装置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rm{(3)}\)实验\(\rm{I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 。
              \(\rm{(4)}\)实验\(\rm{III}\)中,浅绿色溶液变为黄色的原因是 ______ 。\(\rm{(}\)用语言叙述\(\rm{)}\)。
              \(\rm{(5)}\)若将实验\(\rm{IV}\)改为:往\(\rm{A}\)中通入空气,液面上方的现象是 ______ 。
              \(\rm{(6)}\)综合上述实验得岀的结论是: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______ 。
            • 4.
              \(\rm{(1)}\)按如图所示操作,充分反应后:

              \(\rm{①}\)Ⅰ中铁丝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rm{②}\)Ⅱ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rm{③}\)结合Ⅰ、Ⅱ实验现象可知\(\rm{Fe^{2+}}\)、\(\rm{Cu^{2+}}\)、\(\rm{Ag^{+}}\)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______ 。
              \(\rm{(2)}\)在小烧杯中加入\(\rm{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rm{FeCl_{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rm{①}\)写出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②}\)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盐酸,出现的实验现象为: ______ 。
            • 5.
              为探究\(\rm{H_{2}O_{2}}\)、\(\rm{SO_{2}}\)、\(\rm{Br_{2}}\)氧化性强弱,某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rm{(}\)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rm{)}\).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rm{i.}\)打开\(\rm{A}\)中分液漏斗活塞,滴加浓硫酸 \(\rm{A}\)中有气泡产生,\(\rm{B}\)中红棕色褪色,\(\rm{C}\)中有白色沉淀
              \(\rm{ii.}\)取\(\rm{C}\)中沉淀加入盐酸 \(\rm{C}\)中白色沉淀不溶解
              \(\rm{iii.}\)打开\(\rm{B}\)中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加\(\rm{H_{2}O_{2}}\) 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rm{H_{2}O_{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
              \(\rm{(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rm{(2)B}\)中红棕色褪色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 .
              \(\rm{(3)}\)甲同学通过\(\rm{C}\)中产生白色沉淀,得出结论,氧化性:\(\rm{H_{2}O_{2} > SO_{2}.C}\)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rm{①}\)乙同学认为不能得出此结论,认为在滴加浓硫酸之前应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______ .
              \(\rm{②}\)丙同学认为还应该在\(\rm{B}\)和\(\rm{C}\)之间增加洗气瓶\(\rm{D}\),\(\rm{D}\)中盛放的试剂是 ______ .
              \(\rm{③}\)将乙和丙同学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rm{C}\)中产生白色沉淀,得出结论:氧化性\(\rm{H_{2}O_{2} > SO_{2}}\).
              \(\rm{(4)iii}\)中滴入少量\(\rm{H_{2}O_{2}}\)没有明显变化\(\rm{.}\)提出假设:
              观点\(\rm{1}\):\(\rm{H_{2}O_{2}}\)的量少不能氧化溴离子
              观点\(\rm{2}\):\(\rm{B}\)中有未反应\(\rm{SO_{2}}\)
              为验证观点\(\rm{2}\),应进行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______ .
              \(\rm{(5)}\)通过上述全部实验,得出结论:\(\rm{H_{2}O_{2}}\)、\(\rm{SO_{2}}\)、\(\rm{Br_{2}}\)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______ .
            • 6.
              某实验小组为探究\(\rm{ClO^{-}}\)、\(\rm{I_{2}}\)、\(\rm{SO_{4}^{2-}}\)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rm{①}\):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次氯酸钠溶液,并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
              实验\(\rm{②}\):向实验\(\rm{①}\)的溶液中加入\(\rm{4mL0.5mol/L}\)的亚硫酸钠溶液,蓝色恰好完全褪去.
              \(\rm{(1)}\)写出实验\(\rm{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rm{(2)}\)实验\(\rm{②}\)中氧化剂是 ______ ,氧化产物是 ______ ,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______ .
              \(\rm{(3)}\)以上实验说明,在酸性条件下\(\rm{ClO^{-}}\)、\(\rm{I_{2}}\)、\(\rm{SO_{4}^{2-}}\)的氧化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______ .
            • 7.
              实验探究是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的基本途径\(\rm{.}\)下面是某同学完成的探究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实验名称: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实验药品:\(\rm{KBr}\)溶液、\(\rm{KI}\)溶液、氯水、溴水、碘水、四氯化碳、淀粉\(\rm{-KI}\)试纸
              实验步骤及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rm{①}\)氯水\(\rm{+1mLCCl_{4}}\),振荡,静置,观察四氯化碳层的颜色 氧化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氯、溴、碘
              \(\rm{②NaBr}\)溶液\(\rm{+}\)氯水\(\rm{+1mLCCl_{4}}\),振荡,静置,观察四氯化碳层的颜色
              \(\rm{③KI}\)溶液\(\rm{+}\)氯水\(\rm{+1mLCCl_{4}}\),振荡,静置,观察四氯化碳层的颜色
              请回答下列问題:
              \(\rm{(1)}\)完成该实验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是 ______ 、 ______ .
              \(\rm{(2)CCl_{4}}\)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______ .
              \(\rm{(3)}\)步骤\(\rm{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rm{(4)}\)该同学的实验设计不足之处是 ______ ,改进的办法是 ______ .
            • 8.
              某小组同学为探究\(\rm{H_{2}O_{2}}\)、\(\rm{H_{2}SO_{3}}\)、\(\rm{Br_{2}}\)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查\(\rm{)}\)

              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打开活塞\(\rm{a}\),滴加氯水,关闭活塞\(\rm{a}\) \(\rm{A}\)中溶液变为红棕色
              吹入热空气 \(\rm{A}\)中红棕色明显变浅;\(\rm{B}\)中有气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混合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停止吹入空气,打开活塞\(\rm{b}\),逐滴加入\(\rm{H_{2}O_{2}}\)溶液 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rm{H_{2}O_{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 .
              \(\rm{(2)}\)实验操作Ⅱ中吹入热空气的目的是 ______ .
              \(\rm{(3)}\)装置\(\rm{C}\)的作用是 ______ ,盛放的溶液是 ______ .
              \(\rm{(4)}\)实验现象Ⅲ中,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rm{(5)}\)由上述实验得出的氧化性顺序是 ______ .
              \(\rm{(6)}\)实验现象Ⅲ中,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 ______ \(\rm{(}\)写一条\(\rm{)}\).
            • 9.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用以下试剂\(\rm{(}\)试剂:铁粉、\(\rm{FeCl_{3}}\) 溶液、\(\rm{FeCl_{2}}\)溶液、酸性高 锰酸钾溶液、锌片、铜片\(\rm{.)}\)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请帮他们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实验结论

              \(\rm{①]}\)
              在 \(\rm{FeCl_{2}}\) 溶液滴加 ______ ______ \(\rm{Fe^{2+}}\)具有还原性

              \(\rm{②}\)
              在 \(\rm{FeCl_{2}}\)溶液中加
              入锌片
              溶液浅绿色逐渐消失 ______ \(\rm{Fe^{2+}}\)具有氧化性

              \(\rm{③}\)
              在 \(\rm{FeCl_{3}}\) 溶液中加
              入足量铁粉
              ______ ______ \(\rm{Fe^{3+}}\)具有氧化性
              实验结论:\(\rm{Fe}\) 只有还原性;\(\rm{Fe^{3+}}\)只有氧化性;\(\rm{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rm{(2)}\)除胶头滴管外,你认为本实验必不可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______ .
              \(\rm{(3)}\)根据以上结论,完成下列问题:
              \(\rm{①}\)下列物质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有 ______ \(\rm{(}\)填字母序号\(\rm{)}\).
              A.\(\rm{Cl_{2}}\) \(\rm{B.NaC.Na^{+}}\)D.\(\rm{Cl^{-}}\)  \(\rm{E.SO_{4}^{2-}}\)
              \(\rm{②}\)亚铁盐在溶液中易被氧化,而实验室中需要纯净的亚铁盐溶液\(\rm{.}\)那么,保存亚铁盐溶液时 可以在溶液中加入少量 ______ 以防止 \(\rm{Fe^{2+}}\)盐被氧化.
              \(\rm{③}\)某同学为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取亚铁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中发现白色 沉淀迅速变为红褐色,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 10. 某同学完成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Cl2、Br2、I2三种单质的氧化性强弱
              实验药品:NaBr溶液、KI溶液、氯水、淀粉溶液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溶液变为黄色 氧化性:Cl2>Br2
              溶液变为黄色 氧化性:
              Br2>I2
              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蓝色
              反思与评价:
              (1)步骤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2)检验②中所得黄色溶液含I2的另一种方法是(简述实验操作和相应的实验现象)
              ______
              (3)你认为上述实验设计(填“能”或“不能”) ______ 达到实验目的,理由是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