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为了探究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做了如下四个实验:

              实验一: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并收集产生的气体。

              实验二:设法检验实验一收集到的气体。

              实验三:向试管中加入\(\rm{3 mL}\)水,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

              实验四:向试管中加入\(\rm{3}\)  \(\rm{mL}\)乙醚\(\rm{(CH_{3}CH_{2}OCH_{2}CH_{3})}\),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发现无任何现象发生。

              回答以下问题:

              \(\rm{(1)}\)简述实验二中检验气体的实验方法及作出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从结构上分析,该实验选取水和乙醚做参照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三的目的是欲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四的目的是欲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的结果,可以证明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把质量为\(\rm{m g}\)的\(\rm{Cu}\)丝灼烧变黑,趁热立即放入下列物质中,\(\rm{Cu}\)丝变红且质量小于\(\rm{m g}\)的是(    )

              A.\(\rm{C_{2}H_{5}OH}\)               
              B.稀硫酸
              C.水                        
              D.\(\rm{CO}\)
            • 3.

              膳食纤维具有突出的保健功能,是人体的“第七营养素”。木质素是一种非糖类膳食纤维。其单体之一\(\rm{——}\)芥子醇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芥子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芥子醇分子中有两种含氧官能用
              B.芥子醇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C.芥子醇与足量浓溴水反应,最多消耗\(\rm{3mol Br_{2}}\)
              D.芥子醇能发生的反应类型有氧化、取代、加成
            • 4.

              从下列六种有机物中选择合适的答案,将其标号填在空格内

              A.苯\(\rm{B.}\)乙醇 \(\rm{C.}\)油脂 \(\rm{D.}\)葡萄糖\(\rm{E.}\)蛋白质

              \(\rm{(1)}\)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_________。

              \(\rm{(2)}\)医疗消毒常用\(\rm{75\%(}\)体积分数\(\rm{)}\)的溶液_________。

              \(\rm{(3)}\)花生油、茶籽油、牛油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

              \(\rm{(4)}\)家居装修材料会散发出甲醛、等挥发性的有害物质_________。

              \(\rm{(5)}\)在某病人的尿样中加人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后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该尿样中含有_________。

            • 5.

              比较乙烷和乙醇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个碳原子以单键相连
              B.乙基与一个羟基相连就是乙醇分子
              C.乙醇与钠反应而乙烷与钠不反应
              D.分子里都含\(\rm{6}\)个相同的氢原子
            • 6.

              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证明纤维素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取加热至亮棕色的纤维素水解液少许,滴入新制的\(\rm{Cu(OH)_{2}}\)悬浊液,加热煮沸
              B.混有乙酸、乙醇杂质的乙酸乙酯用饱和\(\rm{Na_{2}CO_{3}}\)溶液进行除杂提纯
              C.用鸡蛋白、氯化钡、水完成蛋白质的溶解、盐析实验
              D.乙酸乙酯和水,苯和溴苯,乙酸和乙醇这三组混合物均可用分液漏斗分离
            • 7.

              乙醇分子中的化学键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乙醇在各种反应中断裂化学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金属钠反应时\(\rm{①}\)断裂


              B.在加热和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与\(\rm{O_{2}}\)反应时\(\rm{①}\)和\(\rm{③}\)断裂

              C.在加热和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与\(\rm{O_{2}}\)反应时\(\rm{①}\)和\(\rm{⑤}\)断裂

              D.发生酯化反应时\(\rm{①}\)断裂
            • 8.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它可以用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制成\(\rm{.}\)乙醇和汽油经加工处理形成的车用燃料即乙醇汽油\(\rm{.}\)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rm{(2)}\)在试管里加入\(\rm{2mL}\)乙醇\(\rm{.}\)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外焰中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rm{(}\)如图\(\rm{)}\),取出铜丝,可以观察到铜丝表面 ______ ,整个实验实质是乙醇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检验该反应生成物的试剂是: ______
              \(\rm{(3)}\)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
              A.乙醇汽油是一种纯净物,属于可再生能源
              \(\rm{B}\) 使用乙醇汽油,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减少尾气的排放,保护环境
              C.乙醇与乙酸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透明、密度比水小的油状液体
              D.若用\(\rm{CH_{3}CH_{2}^{18}OH}\)和\(\rm{CH_{3}COOH}\)发生酯化反应,则乙酸乙酯中不含\(\rm{{\,\!}^{18}O.}\)
            • 9.

              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烯分子与苯分子中碳碳键不同,但二者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B.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分子结构中都含有不饱和键
              C.乙醇既可以作燃料,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无水乙醇可用于杀菌、消毒
              D.淀粉、油脂、蛋白质都属于纯净物
            • 10.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与现象

              结论

              \(\rm{A}\)

              向煤炉中灼热的煤炭上洒少量水,产生淡蓝色火焰,煤炭燃烧更旺

              加少量水后,可使煤炭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

              \(\rm{B}\)

              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钠,用滤纸擦净表面的煤油,放入无水乙醇中,产生气泡

              \(\rm{Na}\)能置换出醇烃基中的氢

              \(\rm{C}\)

              将某无色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

              气体一定是\(\rm{SO_{2}}\)

              \(\rm{D}\)

              向\(\rm{NaAlO_{2}}\)溶液中滴入\(\rm{NaHCO_{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rm{AlO_{2}^{-}}\) 与\(\rm{HCO_{3}^{-}}\) 发生了彻底的双水解


              A.\(\rm{A}\)
              B.\(\rm{B}\)
              C.\(\rm{C}\)
              D.\(\rm{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