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顺义区一模)某化学小组探究酸性条件下NO3-、SO42-、Fe3+三种微粒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验).(忽略氧气对反应的影响)
              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I向A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SO2气体.A中黄色溶液迅速变成深红棕色,最终变为浅绿色.
              II取出少量A装置中的溶液,先加入KSCN溶液,再加入BaCl2溶液.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不变色,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III打开活塞a,将过量稀HNO3加入装置A中,关闭活塞a.A中浅绿色溶液最终变为黄色.
              IV取出少量A装置中的溶液,加入KSCN溶液;向A装置中注入空气.溶液变为红色;液面上方有少量红棕色气体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FeCl3溶液时,常常加入盐酸,目的是(用化学用语和简单文字叙述):    
              (2)资料表明,Fe3+能与SO2结合形成深红棕色物质Fe(SO263+,反应方程式为:Fe3++6SO2⇌Fe(SO263+.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I中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    
              (3)实验I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实验III中,浅绿色溶液变为黄色的原因是    
              (5)实验IV中液面上方有少量红棕色气体生成,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6)综合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强弱是:NO3->Fe3+>SO42-.请从微粒变化的角度解释    
            • 2. 某实验小组欲探究SO2和Cl2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图中仪器a的名称:    
              (2)装置A中的反应为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生成71g Cl2转移的电子是    mol.
              (3)装置B中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    
              (4)打开A、C的装置a的活塞,一段时间后关闭活塞.待反应完全后,小组同学又继续如下实验.
              ①甲同学取适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甲同学由此认为SO2和Cl2发生了反应,理由是该反应中生成了    (填离子符号).
              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认为A中生成的Cl2中混有杂质,应该在装置A、B间增加一个洗气瓶,然后再按甲同学的方法即可得到正确结论.
              乙同学认为Cl2中混有的杂质是    ,洗气瓶中盛有试剂的名称是    
              ③丙同学则认为甲、乙两位同学的结论均不合理.丙同学取适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溶液X,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得出结论,即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可以发生反应.溶液X是    (填选项序号).
              a.BaCl2溶液    b.Ba (OH)2溶液    c.Ba (NO32溶液  d.品红溶液
              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替代NaOH溶液吸收氯气,已知25.0mL 0.1mol•L-1的Na2S2O3溶液恰好把标准状况下224mL Cl2完全转化为Cl-时,S2O32-转化成    (填选项)
              a.S2-    b.S    c.SO32-    d.SO42-
            • 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Cu与浓硫酸的反应,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方案(装置中的固定仪器和酒精灯均未画出):

              实验选用细铜片、98.3%硫酸、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CCl4、NaOH溶液等药品.铜片一端没入浓硫酸中.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D、E两容器中CCl4的作用是    
              (2)加热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A容器中有白色沉淀生成,你认为该沉淀物是    ,分析可能的原因    
              (3)对A容器中的浓硫酸和铜片进行加热,很快发现C容器中品红溶液褪色,但始终未见D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或沉淀.你的猜想是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4)实验结束后,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排除各装置中的SO2,可采取的操作是    
            • 4.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与浓硫酸的反应,设计了图1、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比较两个实验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是    
              ①能更好的吸收有毒气体SO2防止其污染环境;
                  
              (2)导气管e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在反应过程中,因导管插入液面下,可起到”液封”作用阻止SO2气体逸出而防止污染环境;二是    
              (3)能说明有SO2气体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4)反应一段时间后,用滴管吸取A试管中的溶液滴入到适量水中作为试样,试样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成分有以下三种可能:
              Ⅰ:只含有Fe3+
              Ⅱ:只含有Fe2+
              Ⅲ:既有Fe3+又有Fe2+
              为验证Ⅱ、Ⅲ的可能性,选用如下试剂,填写下列空格:
              A.稀HCl溶液
              B.稀硫酸
              C.KSCN溶液
              D.酸性KMnO4溶液
              E.NaOH溶液
              F.淀粉KI溶液
              G.H2O2溶液
              验证Ⅱ:取试样,先滴加少量的    (填试剂序号,下同),振荡,再滴加少量的    ,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可确定假设Ⅱ是否正确.
              验证Ⅲ:步骤1.取试样,滴加少量的    (填试剂序号),溶液的颜色变    色,则试样中含有Fe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步骤2.再取适量的试样滴加少量的    (填试剂序号),溶液颜色的变化为    ,则试样中含有Fe2+
            • 5. (2016春•宁夏校级月考)某同学设计实验以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Ⅰ:根据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探究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已知A装置的烧瓶里装有大理石,分液漏斗里装有稀HNO3,B装置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装置C中装有Na2SiO3溶液,试回答: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B装置的作用是    
              (3)根据实验现象推知,碳酸、硝酸、硅酸的酸性强弱顺序是    ,由此得出碳、硅、氮三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顺序是    
              实验Ⅱ:已知常温下高锰酸钾与浓盐酸混合可产生氯气,利用该装置探究氯和溴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4)写出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C装置的作用是    
            • 6.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漂白粉,并探究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的条件和产物.已知:①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可制备氯气,同时生成MnCl2.②氯气和碱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较高时,氯气和碱还能发生如下反应:3Cl2+6OH-
                △  
              .
               
              5Cl-+ClO3-+3H2O.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1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甲装置用于制备氯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乙装置的作用是    
              ②该兴趣小组用100mL 12mol/L盐酸与 8.7gMnO2制备氯气,并将所得氯气与过量的石灰乳反应,则理论上最多可制得Ca(ClO)2    g.
              (2)小组成员发现,产物中Ca(ClO)2的质量明显小于理论值.为了探究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他们另取一定量的石灰乳,缓慢.匀速地通入足量氯气,得出了ClO-、ClO3-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t)的关系曲线,粗略表示为图2(不考虑氯气和水的反应).
              ①图中曲线I表示    离子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关系.
              ②所取石灰乳中含有Ca(OH)2的物质的量为    mol.
              (3)为了提高Ca(ClO)2的产率,可对丙装置作适当改进.请你给出一种改进方法:    
            • 7. 钛冶炼厂与氯碱厂、甲醇厂组成一个产业链(如图所示),将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Ti的原子序数为22,T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第    族;
              (2)写出钛铁矿在高温下与焦炭、氯气反应得到四氯化钛的化学方程式    
              (3)制备TiO2的方法之一是利用TiCl4水解生成TiO2•xH2O,再经焙烧制得.水解时需加入大量的水并加热,请结合化学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原因    
              (4)由TiCl4→Ti需要在Ar气中进行的理由是    ;反应后得到Mg、MgCl2、Ti的混合物,可采用    (填分离方法)得到Ti,依据下表信息,需加热的温度略高于    ℃即可.
              TiCl4MgMgCl2Ti
              熔点/℃-25.0648.87141667
              沸点/℃136.4109014123287
              (5)由CO和H2合成甲醇的方程式是    .若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物质的任何损失,上述产业链中每合成6mol甲醇,至少需额外补充H2    mol.
            • 8.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图所示装置探究NO2能否被NH3还原(K1、K2为止水夹,夹持固定装置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该实验中制取氨气时若只用一种试剂,从下列物质中选取    
              a.NH4HCO3      b.NH4Cl      c.浓氨水
              并写出利用该物质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3)在该装置中B的作用是    ,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若NO2能够被NH3还原,预期观察到C装置中的现象是    
              (5)此实验装置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    
            • 9. (2016春•青岛校级月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验证浓硫酸与铜能反应而稀硫酸不能,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将6.4g 铜片和含0.2moL溶质的18.4mol/L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无气体生成为止.(假定在此过程溶液体积不变)
              (1)甲同学认为要证实上述结论,还应进行稀硫酸与铜片混合加热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并说明理由:    
              (2)下列试剂中能够用来进一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    
              A.铁粉           B.钠          C.氯化钡溶液             D.银粉
              (3)为定量测定余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Ⅰ甲同学设想:在A装置增加一个导管通氮气驱赶气体(假定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先测定生成的SO2的量,然后计算剩余硫酸的浓度.他设计了如下二种方案来测定SO2的量:
              方案①将产生的气体缓缓通入足量用稀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
              方案②将气体缓缓通入足量硝酸钡溶液中,然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
              经仔细分析后,发现有不合理之处,请填写表格(可以不填满):
              序号不合理的原因误差
              (偏低或偏高)
              改变措施
              方案①            
              方案②            
              Ⅱ乙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分离出反应后的溶液并加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取20.00mL于锥形瓶中,滴入2~3滴酚酞指示剂,用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已知氢氧化铜开始沉淀的pH约为5),这种方法能否求出余酸的浓度,理由是    
              (4)请再设计其他可行的实验方案,来测定余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简要写出操作步骤及需要测定的数据(不必计算,不必写操作细节)    
            • 10. (2016春•玉山县校级月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装置来一次性完成N、C、Si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乙同学根据置换反应的规律,利用如图装置完成了O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强的实验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D装置名称是    
              (2)从以下所给物质中选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所用到物质:
              ①稀HNO3溶液 ②稀盐酸    ③碳酸钙  ④Na2SiO3溶液⑤SiO2
              试剂A为    ;试剂C为    (填序号).
              (3)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所用到试剂A为    ;试剂C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