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图\(\rm{.}\)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向\(\rm{a}\)试管中先加入浓硫酸,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入冰醋酸

              B.试管\(\rm{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侵入液面的目的是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倒吸现象
              C.向\(\rm{a}\)试管中加入几块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D.将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分液”的实验操作
            • 2.

              用\(\rm{O}\)标记的\(\rm{CH_{3}CH_{2}^{18}OH}\)与乙酸反应制取乙酸乙酯,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rm{{\,\!}^{18}O}\)只存在于乙酸乙酯中                   
              B.\(\rm{{\,\!}^{18}O}\)存在于乙酸乙酯、乙醇中

              C.\(\rm{{\,\!}^{18}O}\)存在于水、乙酸、乙醇以及乙酸乙酯中   
              D.若与丙酸反应生成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rm{102}\)
            • 3. 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A.萃取碘水中碘
              B.过滤      

              C.制取乙酸乙酯
              D.制取淡水
            • 4.

              下列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rm{①}\)石油分馏时把温度计插入受热的液体中

              \(\rm{②}\)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除去乙炔中含有的\(\rm{H_{2}S}\)

              \(\rm{③}\)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煮后,加入硝酸银检验\(\rm{Br^{-}}\)

              \(\rm{④}\)将苯和溴水混合后加入铁粉制取溴苯   

              \(\rm{⑤}\)将敞口久置的电石与蒸馏水混合制乙炔

              \(\rm{⑥}\)除去乙醇中的少量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rm{⑦}\)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rm{Cl_{2}}\),分离 

              A.只有\(\rm{①⑤⑥}\)                          
              B.只有\(\rm{③④⑤⑥⑦}\)

              C.只有\(\rm{⑥}\)                       
              D.\(\rm{①②③④⑤⑥⑦}\)
            • 5. 如图为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图\(\rm{.}\)回答下列问题:
              \(\rm{(1)}\)揭示实验原理
              \(\rm{①}\)乙酸与乙醇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乙酸乙酯\(\rm{.}\)请用氧同位素示踪法写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rm{②}\)能否用氢同位素示踪法揭示酯化反应原理?______\(\rm{(}\)选填“能”或“不能”\(\rm{)}\),原因是______.
              \(\rm{(2)}\)反应温度确定:
              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为放热反应\(\rm{.}\)实验表明,反应温度应控制在\(\rm{85℃}\)左右为宜\(\rm{.}\)回答:
              实验温度不宜低于\(\rm{85℃}\)左右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温度不宜高于\(\rm{85℃}\)左右的原因是______;
              \(\rm{(3)}\)实验装置的比较:
              利用图装置制备乙酸乙酯,这种装置与教材装置相比较突出的优点是______.
              \(\rm{(4)}\)酯层厚度的标示:
              为更好地测定酯层厚度,可预先向饱和\(\rm{Na_{2}CO_{3}}\)溶液中滴加\(\rm{1}\)滴______试液,现象是______.
            • 6. 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任务.
              【实验目的】制取乙酸乙酯
              【装置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

                          甲                         乙                          丙

              请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种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我选择的装置是 ______ \(\rm{(}\)选填“甲”或“乙”\(\rm{).}\)丙同学将甲装置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 ______ .
              【问题讨论】
               \(\rm{(1)}\)根据试管\(\rm{②}\)中观察到的现象,可知乙酸乙酯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油状液体、 _________ 、 _________ ;
               \(\rm{(2)}\)试管\(\rm{②}\)中饱和 \(\rm{Na_{2}CO_{3}}\) 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rm{(}\)填编号\(\rm{)}\)。
                 \(\rm{A.}\)溶解乙醇       \(\rm{B.}\)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rm{C.}\)中和乙酸
               \(\rm{(3)}\)从试管\(\rm{②}\)中分离出乙酸乙酯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 。  \(\rm{(4)}\)生成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rm{(5)}\)乙醇在铜或银作催化剂时,可以被氧化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7.

              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甲装置可以实现\(\rm{Cl_{2}}\)的制取、收集、尾气吸收

              B.乙装置可以实现乙酸乙酯的制取和收集

              C.丙装置可以形成\(\rm{Cu—Zn}\)原电池

              D.丁装置可证明\(\rm{H_{2}CO_{3}}\)的酸性大于\(\rm{H_{2}SiO_{3}}\)
            • 8.

              某课外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所示,\(\rm{A}\)中放有浓硫酸,\(\rm{B}\)中放有乙醇和乙酸,\(\rm{D}\)中放有饱和碳酸钠溶液。请回答:



              \(\rm{(1)}\)若乙醇中的氧用同位素\(\rm{{\,\!}^{18}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___。


              \(\rm{(2)}\)球形干燥管\(\rm{C}\)的作用是_________ , 反应结束后\(\rm{D}\)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用糖类物质制备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之一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B.反应\(\rm{②}\):\(\rm{1}\) \(\rm{mol}\) \(\rm{M}\)可生成\(\rm{3}\) \(\rm{mol}\) \(\rm{CH_{3}CH_{2}OH}\)
              C.反应\(\rm{③}\):所需反应条件可为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D.反应\(\rm{④}\):产物通入滴有酚酞的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振荡、静置后下层溶液颜色无变化
            • 10. 硫酸在下列反应中,只起催化作用的是\(\rm{(}\)  \(\rm{)}\)
              \(\rm{①}\)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 \(\rm{②}\)苯的硝化反应 \(\rm{③}\)油脂的水解反应 \(\rm{④}\)淀粉的水解反应.
              A.\(\rm{①④}\)
              B.\(\rm{②④}\)
              C.\(\rm{③④}\)
              D.\(\rm{②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