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rm{(1)}\)将等量的镁片、铝片、铁片分别放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我们发现,这些金属中只有_______\(\rm{(}\)填化学式\(\rm{)}\)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一种可燃性的气体\(\rm{——}\)____________\(\rm{(}\)填化学式\(\rm{)}\)。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咸的食物。

              \(\rm{(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碳酸氢钠的化学式是_________,俗称_________,其水溶液显_____性。\(\rm{(}\)填“酸”、“碱”或“中”\(\rm{)}\)。

              碳酸氢钠可治疗胃酸\(\rm{(0.2\%~0.4\%}\)的盐酸\(\rm{)}\)过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前者_____后者\(\rm{(}\)填“\(\rm{ > }\)”、“\(\rm{ < }\)”或“\(\rm{=}\)”\(\rm{)}\)。

            • 2. \(\rm{M}\)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rm{M}\)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 3.

              为探究\(\rm{Na}\)、\(\rm{Mg}\)、\(\rm{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他们记录的实验现象有:


              请帮助该小组同学补充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内容.
              \(\rm{(1)}\)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相对应的实验现象序号:

              \(\rm{(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rm{(3)}\)实验结论是______

            • 4. 判断正误\(\rm{(}\)正确的打“\(\rm{√}\)”,错误的打“\(\rm{×}\)”\(\rm{)}\)。
              \(\rm{(1)}\)铝箔在氯气中燃烧可制备无水三氯化铝。\(\rm{(}\)  \(\rm{)}\)
              \(\rm{(2)}\)铝在自然界中有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rm{(}\)  \(\rm{)}\)
              \(\rm{(3)MgO}\)与\(\rm{Al}\)粉的混合物也可称为铝热剂。\(\rm{(}\)  \(\rm{)}\)
              \(\rm{(4)Mg}\)粉与浓\(\rm{NH}\)\(\rm{{\,\!}_{4}}\)\(\rm{Cl}\)溶液反应放出\(\rm{H}\)\(\rm{{\,\!}_{2}}\)和\(\rm{NH}\)\(\rm{{\,\!}_{3}}\)。\(\rm{(}\)  \(\rm{)}\)
              \(\rm{(5)}\)冶炼铝时常用焦炭作还原剂。\(\rm{(}\)  \(\rm{)}\)
              \(\rm{(6)1 mol Al}\)与足量的硫酸或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相同。\(\rm{(}\)  \(\rm{)}\)

              \(\rm{(7)}\)铝与少量\(\rm{NaOH}\)溶液反应得到铝盐,与足量\(\rm{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盐。\(\rm{(}\)  \(\rm{)}\)

            • 5. 钠、铝和铁是中学化学常见的金属\(\rm{.}\)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实验室中少量钠常常保存在______中\(\rm{(}\)填“煤油”或“水”\(\rm{)}\);
              \(\rm{(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铝粉,反应生成的气体是______
              \(\rm{(3)}\)铁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其中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的是______\(\rm{(}\)填字母代号\(\rm{)}\).
              A.\(\rm{FeO}\)   \(\rm{B.Fe_{2}O_{3\;\;}}\)C.\(\rm{Fe_{3}O_{4}}\)
            • 6.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rm{(1)}\)常温下,可用铝制容器储存浓硫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室内装潢涂料不宜用苯作溶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请你就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提出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rm{(}\)部分物质和条件已略去\(\rm{)}\)。\(\rm{A}\)是常用的漂白液的有效成分,\(\rm{C}\)为黄绿色气体,气体\(\rm{F}\)在\(\rm{C}\)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rm{D}\)是海水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盐,\(\rm{X}\)、\(\rm{Y}\)是两种常见的金属,\(\rm{H}\)遇到\(\rm{KSCN}\)溶液时变成红色,\(\rm{Z}\)是两种氢氧化物沉淀的混合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B}\)的电子式为________。

              \(\rm{(2)Z}\)中所含沉淀有\(\rm{Al(OH)_{3}}\)和________。

              \(\rm{(3)}\)写出\(\rm{Y}\)和溶液\(\rm{G}\)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rm{(4)}\)写出\(\rm{A}\)和\(\rm{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8.

              钠、铝、铁是三种重要的金属。请填写下列空白:

              \(\rm{(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rm{(}\)填序号\(\rm{)}\)。

              \(\rm{①}\)钠沉到水底          \(\rm{②}\)钠熔成小球           \(\rm{③}\)小球四处游动

              \(\rm{(2)Fe}\)跟\(\rm{Cl}\)\(\rm{{\,\!}_{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将该产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再向其中滴加\(\rm{KSCN}\)溶液,则溶液变成_________色。

              \(\rm{(3)}\)写出铝与\(\rm{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钠和铝是两种重要的金属。请回答:

              \(\rm{(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rm{(}\)填序号\(\rm{)}\)。

              \(\rm{a.}\)钠沉到水底

              \(\rm{b.}\)钠熔成小球

              \(\rm{c.}\)小球四处游动

              \(\rm{d.}\)溶液变红

              \(\rm{(2)}\)铝分别与足量的\(\rm{NaOH}\)溶液和盐酸反应,若两个反应在相同状况下放出等量的气体,则反应中消耗的\(\rm{NaOH}\)和\(\rm{HCl}\)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 10.
              将\(\rm{Al}\)和\(\rm{Na}\)的单质同时加入到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既无沉淀生成又无固体残留物存在,请用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其变化:\(\rm{(1)}\) ______ ,\(\rm{(2)}\)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