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下实验:\(\rm{①}\)为检验\(\rm{RX}\)是碘代烷,将\(\rm{RX}\)与\(\rm{NaOH}\)水溶液混合后再加入\(\rm{AgNO_{3}}\)溶液;\(\rm{②}\)实验室里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rm{140℃}\)制乙烯;\(\rm{③}\)用锌和稀硝酸反应制取氢气,用排水法收集氢气;\(\rm{④}\)在试管中加入\(\rm{2mL10\%}\)的\(\rm{CuSO_{4}}\)溶液,滴入\(\rm{2\%}\)的\(\rm{NaOH}\)溶液\(\rm{4~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rm{0.5mL}\),加热至沸腾来检验醛基;\(\rm{⑤}\)用苯和溴水在\(\rm{Fe}\)催化下可制得溴苯。其中可能失败的实验是

              A.\(\rm{①②③④⑤}\)      
              B.\(\rm{①④⑤}\)      
              C.\(\rm{③④⑤}\)      
              D.\(\rm{③⑤}\)
            • 2. 下列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rm{(}\)  \(\rm{)}\)
              A.苯与浓硝酸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的硝化反应
              B.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较为彻底的水解反应
              C.乙醛与银氨溶液在热水浴中发生的银镜反应
              D.乙酸和乙醇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
            •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rm{(}\)  \(\rm{)}\)
              A.乙醛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B.凡是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都是醛
              C.完全燃烧等物质的量的乙醛和乙醇,消耗氧气的质量相等
              D.醛类既能被氧化为羧酸,又能被还原为醇
            • 4.

              向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溶液,可以看到溴水褪色。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有如下三种猜想:\(\rm{①}\)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rm{②}\)由于乙醛分子中有不饱和键,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rm{③}\)由于乙醛具有还原性,溴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为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一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检验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溴水中\(\rm{Br_{2}}\)的物质的量和反应后\(\rm{Br^{-}}\)的物质的量。

              \(\rm{(1)}\)方案一是否可行?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假设测得反应前溴水中\(\rm{Br_{2}}\)的物质的量为\(\rm{a mol}\),若测得反应后\(\rm{n(Br^{-})=}\)________\(\rm{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若测得反应后\(\rm{n(Br^{-})=}\)________\(\rm{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若测得反应后\(\rm{n(Br^{-})=}\)_______\(\rm{mol}\),则说明溴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

              \(\rm{(3)}\)按物质的量之比\(\rm{1∶5}\)配制\(\rm{1 000 mL KBrO_{3}-KBr}\)溶液,该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完全反应可生成\(\rm{0.5 mol Br_{2}}\)。取反应后的溶液\(\rm{10 mL}\),加入足量乙醛溶液使其褪色,然后将所得溶液稀释为\(\rm{100 mL}\),准确量取其中的\(\rm{10 mL}\),加入过量\(\rm{AgNO_{3}}\)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得到固体\(\rm{0.188 g}\)。若已知\(\rm{CH_{3}COOAg}\)易溶解于水,试通过计算判断溴水与乙醛发生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写出上述测定过程中三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rm{①KBrO_{3}}\)与\(\rm{KBr}\)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溴水与乙醛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测定\(\rm{Br^{-}}\)含量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下列有关银镜反应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试管先用热烧碱溶液洗涤,然后用蒸馏水洗涤
              B.向\(\rm{2\%}\)的稀氨水中滴入\(\rm{2\%}\)的硝酸银溶液,配得银氨溶液
              C.采用水浴加热,也可以直接加热
              D.可用浓盐酸洗去银镜
            • 6.

              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铜溶于醋酸溶液中:\(\rm{Cu(OH)_{2}+2H^{+}═Cu^{2+}+2H_{2}O}\)

              B.乙醛的银镜反应:\(\rm{CH_{3}CHO+2Ag(NH_{3})_{2}OH \xrightarrow[]{∆} CH_{3}COONH_{4}+NH_{3}+2Ag↓+H_{2}O}\)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rm{C_{6}H_{5}O^{-}+CO_{2}+H_{2}O→ C_{6}H_{5}OH+HCO_{3}^{-}}\)

              D.丙烯聚合:\(\rm{nCH_{2}=CHCH_{3} \xrightarrow[∆]{催化剂} }\)
            • 7. 某学生将氯乙烷与\(\rm{NaOH}\)溶液共热几分钟后,冷却,滴入\(\rm{AgNO_{3}}\)溶液,结果未见到白色沉淀生成,其主要原因是\(\rm{(}\)  \(\rm{)}\)
              A.加热时间太短
              B.不应冷却后再加入\(\rm{AgNO_{3}}\)
              C.加\(\rm{AgNO_{3}}\)溶液前未用稀\(\rm{HNO_{3}}\)酸化
              D.反应后的溶液中不存在\(\rm{Cl^{-}}\)
            • 8. 某学生做乙醛还原性的实验,取\(\rm{2mL 1mol⋅L^{-1}}\)的硫酸铜溶液和\(\rm{4mL 0.4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在一个试管内混合后,加入\(\rm{0.5mL 40\%}\)乙醛溶液加热至沸,无砖红色沉淀\(\rm{.}\)实验失败的原因是\(\rm{(}\)  \(\rm{)}\)
              A.\(\rm{NaOH}\)不够量
              B.\(\rm{CuSO_{4}}\)不够量
              C.乙醛溶液太少
              D.加热时间不够
            • 9.

              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1)}\)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rm{CO_{2}}\)

              \(\rm{(2)}\)丙醛的催化氧化

              \(\rm{(3)}\)丙酸与\(\rm{2-}\)丙醇的酯化反应

              \(\rm{(4)}\)乙醛的银镜反应

              \(\rm{(5)}\)丙醛与新制\(\rm{Cu(OH)_{2}}\)的反应

            • 10.

              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将乙醛滴入银氨溶液中,加热煮沸制银镜

              B.苯与浓溴水反应制取溴苯

              C.向苯酚的稀溶液中加浓溴水观察沉淀

              D.\(\rm{1mol·L^{-1}CuSO_{4}}\)溶液\(\rm{2mL}\)和\(\rm{0.5mol·L^{-1}NaOH}\)溶液\(\rm{4mL}\)混合后加入\(\rm{40\%}\)的乙醛溶液\(\rm{0.5mL}\),加热煮沸观察沉淀的颜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