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做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rm{(}\)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rm{)}\)。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rm{①}\) 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rm{②}\) 向新制得的\(\rm{Na_{2}S}\)溶液中满加新制的氯水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rm{③}\)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rm{④}\) 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rm{⑤}\) 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rm{⑥}\) 向\(\rm{A1Cl_{3}}\)溶液中滴加\(\rm{NaOH}\)溶液至过量

              F.生成淡黄色沉锭。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rm{(1)}\)实验内容:\(\rm{(}\)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rm{②③}\)的化学方程式\(\rm{)}\)

              实验内容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⑥}\)

              实验现象\(\rm{(}\)填\(\rm{A~F)}\)

               

               

               

               

               

               

              实验\(\rm{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rm{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某学生为探究苯与溴发生反应的原理,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rm{(1)}\)实验开始时,关闭\(\rm{K_{2}}\),开启\(\rm{K_{1}}\)和分液漏斗活塞,滴加苯和液溴的混合液,反应开始。过一会儿,在装置Ⅲ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rm{(2)}\)整套实验装置中能防止倒吸的装置有______\(\rm{(}\)填装置序号\(\rm{)}\)。 

              \(\rm{(3)}\)你认为通过该实验,有关苯与溴反应的原理方面能得出的结论是                                。 

              \(\rm{(4)}\)本实验能不能用溴水代替液溴\(\rm{?}\)                                。 

              \(\rm{(5)}\)采用冷凝装置,其作用是                。 

              \(\rm{(6)}\)Ⅲ装置中小试管内苯的作用是                                。 

              \(\rm{(7)}\)若实验时,无液溴,但实验室有溴水,该实验                       \(\rm{(}\)填“能”或“不能”\(\rm{)}\)做成功。 

            • 3.

              某化学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探究溴乙烷在不同溶剂中与\(\rm{NaOH}\)反应的产物。

              \(\rm{(1)}\)若用图中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盛水试管\(\rm{(}\)装置\(\rm{)}\)的作用是__________。 

              \(\rm{(2)}\)可以替代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rm{(3)}\)在另一试管中取少量溴乙烷与\(\rm{NaOH}\)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向混合液中滴加\(\rm{AgNO_{3}}\)溶液,结果产生沉淀。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由此得出结论:溴乙烷与\(\rm{NaOH}\)溶液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溴化钠。该实验方案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

            • 4.

              为了探究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做了如下四个实验:

              实验一: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并收集产生的气体。

              实验二:设法检验实验一收集到的气体。

              实验三:向试管中加入\(\rm{3 mL}\)水,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

              实验四:向试管中加入\(\rm{3}\)  \(\rm{mL}\)乙醚\(\rm{(CH_{3}CH_{2}OCH_{2}CH_{3})}\),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发现无任何现象发生。

              回答以下问题:

              \(\rm{(1)}\)简述实验二中检验气体的实验方法及作出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从结构上分析,该实验选取水和乙醚做参照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三的目的是欲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四的目的是欲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的结果,可以证明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用实验确定某酸\(\rm{HA}\)是弱电解质。两同学的方案如下:

              甲:\(\rm{①}\)称取一定质量的\(\rm{HA}\)配制\(\rm{0.1 mol·L^{-1}}\)的溶液\(\rm{100 mL}\);

              \(\rm{②}\)用\(\rm{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rm{pH}\),即可证明\(\rm{HA}\)是弱电解质。

              乙:\(\rm{①}\)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rm{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rm{pH=1}\)的两种酸溶液各\(\rm{100 mL}\);

              \(\rm{②}\)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rm{10 mL}\),加水稀释为\(\rm{100 mL}\);

              \(\rm{③}\)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装入两个试管,同时加入纯度和质量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rm{HA}\)是弱电解质。

              \(\rm{(1)}\)在两个方案的第\(\rm{①}\)步中,都要用到的定量仪器是________。

              \(\rm{(2)}\)甲方案中说明\(\rm{HA}\)是弱电解质的理由是测得溶液的\(\rm{pH}\)________\(\rm{1(}\)选填“\(\rm{ > }\)”、“\(\rm{﹤}\)”或“\(\rm{=}\)”\(\rm{)}\)。

              \(\rm{(3)}\)乙方案中说明\(\rm{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________。

              \(\rm{①}\)装\(\rm{HCl}\)溶液的试管中放出\(\rm{H_{2}}\)的速率快;

              \(\rm{②}\)装\(\rm{HA}\)溶液的试管中放出\(\rm{H_{2}}\)的速率快;

              \(\rm{③}\)两个试管中产生气体的速率一样快。

              \(\rm{(4)}\)请你评价:乙方案中难以实现之处和不妥之处:________。

              \(\rm{(5)}\)请你提出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进行的方案\(\rm{(}\)药品可任取\(\rm{)}\),作简明扼要表述:________。

            • 6.

              一种测定饮料中糖类物质含量\(\rm{(}\)所有糖类物质以葡萄糖计算\(\rm{)}\)的方法如下:

              取某无色饮料\(\rm{20.00 mL}\)加入稀硫酸充分煮沸,冷却,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并稀释至 \(\rm{100.00 mL}\)。取 \(\rm{10.00 mL}\)稀释液,加入 \(\rm{30.00 mL 0.01500 mol ·L^{-1}I_{2}}\)标准溶液,置于暗处\(\rm{15}\)分钟,滴加\(\rm{2〜3}\)滴淀粉溶液,再用\(\rm{0.01200 mol·L^{-1}Na_{2}S_{2}O_{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共消耗\(\rm{Na_{2}S_{2}O_{3}}\)标准溶液\(\rm{25.00 mL}\)。

              己知:\(\rm{①I_{2}}\)在碱性条件下能与葡萄糖发生如下反应:\(\rm{C_{6}H_{12}O_{6}+I_{2}+3NaOH=C_{6}H_{11}O_{7}Na+2NaI+2H_{2}O}\)

              \(\rm{②Na_{2}S_{2}O_{3}}\)与\(\rm{I_{2}}\)能发生如下反应:\(\rm{I_{2}+2Na_{2}S_{2}O_{3}=2NaI+Na_{2}S_{4}O_{6}}\)

              \(\rm{⑴}\)配制\(\rm{100.00mL0.01500mol·L^{-1}I_{2}}\)标准溶液,所必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rm{⑵}\)向饮料中加入稀硫酸并充分煮沸的目的是       

              \(\rm{⑶}\)滴定终点的现象为                              

              \(\rm{⑷}\)计算该饮料中糖类物质的含量\(\rm{(}\)单位:\(\rm{mg·mL^{-1})}\)。

            • 7.
              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rm{(}\)  \(\rm{)}\)
              实验 现象 结论
              \(\rm{A}\) 橙色溶液变成绿色 乙醇具有还原性
              \(\rm{B}\) 澄清溶液变浑浊 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
              \(\rm{C}\) 试管内壁有银镜生成 乙醛具有还原性
              \(\rm{D}\) 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加水不溶解 醋酸铅使蛋白质盐析
              A.\(\rm{A}\)
              B.\(\rm{B}\)
              C.\(\rm{C}\)
              D.\(\rm{D}\)
            • 8.
              用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rm{①}\)中溶液滴入\(\rm{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rm{(}\)  \(\rm{)}\)
              选项 \(\rm{①}\)中物质 \(\rm{②}\)中物质 预测\(\rm{②}\)中的现象
              \(\rm{A}\)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立即产生气泡
              \(\rm{B}\)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气体
              \(\rm{C}\)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rm{D}\)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A.\(\rm{A}\)
              B.\(\rm{B}\)
              C.\(\rm{C}\)
              D.\(\rm{D}\)
            • 9.

              以下有机化学实验能获成功的是


              A.用含结晶水的醋酸钠和碱石灰共热制甲烷
              B.在苯酚溶液中滴入少量稀溴水出现白色沉淀
              C.将铜丝加热后,立即伸入乙醇中,铜丝恢复红色
              D.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制溴苯
            • 10. 硫酸性质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rm{{.}}\)请回答下列问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以及\(\rm{SO_{2}}\)的性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rm{(1)}\)装置\(\rm{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rm{{.}B}\)中应放置的液体是 ______\(\rm{(}\)填序号\(\rm{)}\)
               \(\rm{a{.}}\)饱和\(\rm{Na_{2}SO_{3}}\)溶液             \(\rm{b{.}}\)酸性 \(\rm{{KMn}O_{4}}\)溶液
               \(\rm{c{.}}\)浓溴水                         \(\rm{d{.}}\)饱和\(\rm{{NaHS}O_{3}}\)溶液
              \(\rm{(2)}\)反应完毕后,烧瓶中还有一定量的余酸,使用足量的下列药品不能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的确有余酸的是 ______\(\rm{(}\)填序号\(\rm{)}\).
                \(\rm{a{.}{Fe}}\)粉  \(\rm{b{.}{BaC}l_{2}}\)溶液       \(\rm{c{.}{CuO}}\)    \(\rm{d{.}Na_{2}CO_{3}}\)溶液
              \(\rm{(3)}\)为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rm{C}\)中盛有氯水,充分反应后,取\(\rm{C}\)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rm{I}\):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rm{{AgN}O_{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方案Ⅱ:向第二份溶液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方案Ⅲ:向第三份溶液加入\(\rm{{BaC}l_{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上述方案中合理的是 ______\(\rm{(}\)填“\(\rm{I}\)”、“Ⅱ”或“Ⅲ”\(\rm{)}\);\(\rm{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