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由于镁合金具有硬度大、密度小、散热性好、抗震性好等优异性能,它被用于制笔记本电脑外壳、竞赛自行车车架等。现称取一定质量的镁铝合金样品放入\(\rm{500 mL}\)稀硫酸中,固体全部溶解并放出气体。待反应完全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rm{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rm{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下图所示。


              试计算:

              \(\rm{(1)}\)合金中\(\rm{Al}\)的质量。


              \(\rm{(2)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rm{(3)}\)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 2.

              下列物质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的是

              A.\(\rm{MgCl_{2}}\)
              B.\(\rm{Fe(OH)_{3\;\;\;\;\;\;\;\;\;\;\;\;\;\;\;\;\;\;}}\)
              C.\(\rm{SO_{3}}\)
              D.\(\rm{Al(OH)_{3}}\)
            • 3.

              今有由铁的某种氧化物和铝粉组成的混合物\(\rm{X}\)。为确定\(\rm{X}\)中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称取\(\rm{29.7 g X}\)隔绝空气高温下充分反应的混合物\(\rm{Y}\),\(\rm{Y}\)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rm{3.36 L}\),将反应液过滤、洗涤得到的固体\(\rm{Z}\)加入到\(\rm{120 mL 5 mol·L^{-1} FeCl_{3}}\)溶液中,两者均恰好完全反应,则\(\rm{X}\)中铁的氧化物为

              A.\(\rm{FeO}\)           
              B.\(\rm{Fe_{3}O_{4\;\;\;\;\;\;\;\;\;\;\;\;\;\;\;\;\;\;\;\;}}\)
              C.\(\rm{Fe_{2}O_{3}}\)
              D.\(\rm{FeO_{2}}\)
            • 4.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各组物质的转化关系中不完全是通过一步反应完成的是

              A.
              B.
              C.
              D.
            •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英玻璃、分子筛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B.分散系可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溶液和胶体之间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氮化镁
              D.针对埃博拉病毒扩散情况,可选用含氯消毒剂对疫区可能的污染区域进行消毒预防
            • 6.

              如图中,\(\rm{A}\)、\(\rm{B}\)、\(\rm{C}\)、\(\rm{D}\)、\(\rm{E}\)是单质,\(\rm{G}\)、\(\rm{H}\)、\(\rm{I}\)、\(\rm{F}\)是\(\rm{B}\)、\(\rm{C}\)、\(\rm{D}\)、\(\rm{E}\)分别和\(\rm{A}\)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已知:


              \(\rm{①}\)反应\(\rm{C+GB+H}\)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rm{(G}\)中元素\(\rm{A}\)与元素\(\rm{B}\)的质量比为\(\rm{3:7)}\);

              \(\rm{②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它和\(\rm{E}\)可以发生反应:\(\rm{2E+I2F+D}\),\(\rm{F}\)中\(\rm{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rm{60\%}\)。

              回答问题:

              \(\rm{(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rm{(2)}\)化合物\(\rm{I}\)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rm{\_}\)          

              \(\rm{(3)1.6 g G}\)溶于盐酸,得到的溶液与铜粉完全反应,至少所需铜粉的质量为            

              \(\rm{(4)C}\)与过量\(\rm{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rm{\_}\)             ,反应后溶液与过量化合物\(\rm{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rm{\_}\)     

              \(\rm{(5)E}\)在\(\rm{I}\)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rm{\_}\)        

            • 7.

              下列各组物质中的两种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rm{(}\)温度、反应物的用量\(\rm{)}\)改变,不会引起产物种类改变的是 (    )


              A.\(\rm{Na}\)和\(\rm{O_{2}}\)
              B.\(\rm{Ca(OH)_{2}}\)和\(\rm{CO_{2\_{}}}\)
              C.\(\rm{Fe}\)和\(\rm{HCl}\)
              D.\(\rm{C}\)和\(\rm{O_{2}}\)
            • 8.

              电子工业常用\(\rm{30\%}\)的\(\rm{FeCl_{3}}\)溶液腐蚀敷在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

              \(\rm{(1)}\)检验溶液中\(\rm{Fe^{3+}}\)存在的试剂是          ,证明\(\rm{Fe^{3+}}\)存在的现象是           。 

              \(\rm{(2)}\)写出\(\rm{FeCl_{3}}\)溶液与金属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rm{(3)}\)某工程师为了从使用过的腐蚀废液中回收铜,并重新获得\(\rm{FeCl_{3}}\)溶液,准备采用下列步骤:


              A.请写出上述实验中加入或生成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rm{①}\)           ,\(\rm{②}\)           ,\(\rm{③}\)        , 

              \(\rm{④}\)          ,\(\rm{⑤}\)         , \(\rm{⑥}\)         。 

              B.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9.

              下图中\(\rm{A}\)至\(\rm{K}\)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中\(\rm{A}\)、\(\rm{D}\)为金属单质。\(\rm{(}\)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及其他产物已略去\(\rm{)}\)

              请回答以下问题:

              \(\rm{(1)B}\)的化学式为___ _____。

              \(\rm{(2)K}\)的电子式为_____  ________。

              \(\rm{(3)}\)写出\(\rm{J}\)与\(\rm{D}\)反应转化为\(\rm{G}\)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A}\)在常温下也可与\(\rm{NaOH}\)溶液反应生成\(\rm{F}\),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_}\)      ____。

            • 10.
              下列两种物质发生反应\(\rm{①Na}\)和\(\rm{O_{2}}\) \(\rm{②AlCl_{3}}\)与氨水  \(\rm{③}\)水玻璃与\(\rm{CO_{2}}\)  \(\rm{④Fe}\)与\(\rm{Cl_{2}}\)  \(\rm{⑤Fe}\)和稀\(\rm{HNO_{3}}\),因反应物用量或反应条件的不同而生成不同产物的是\(\rm{(}\)  \(\rm{)}\)
              A.\(\rm{①④}\)
              B.\(\rm{①②③⑤}\)
              C.\(\rm{①②⑤}\)
              D.\(\rm{①③⑤}\)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