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已知铁生锈的过程为:\(\rm{Fe → Fe(OH)_{2}→ Fe(OH)_{3}→ Fe_{2}O_{3}·xH_{2}O}\)。又知草酸\(\rm{(H}\)\(\rm{{\,\!}_{2}}\)\(\rm{C}\)\(\rm{{\,\!}_{2}}\)\(\rm{O}\)\(\rm{{\,\!}_{4}}\)\(\rm{)}\)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rm{H}\)\(\rm{{\,\!}_{2}}\)\(\rm{C}\)\(\rm{{\,\!}_{2}}\)\(\rm{O}\)4\(\rm{ \xrightarrow[加热]{浓硫酸} }\)\(\rm{CO↑ + CO}\)\(\rm{{\,\!}_{2}}\)\(\rm{↑ + H}\)\(\rm{{\,\!}_{2}}\)\(\rm{O}\)。某化学小组为测定两种不同生锈铁片的组成\(\rm{(}\)设只含有铁和\(\rm{Fe}\)\(\rm{{\,\!}_{2}}\)\(\rm{O}\)\(\rm{{\,\!}_{3}}\)\(\rm{·xH}\)\(\rm{{\,\!}_{2}}\)\(\rm{O)}\),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对有关问题的解答。

              \(\rm{(1)}\)甲同学利用草酸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和下图所示装置测定其中一种锈铁的组成。

              主要操作为:

              取锈铁样品\(\rm{12.6g}\)置于装置\(\rm{C}\)的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rm{8.4g}\),装置\(\rm{D}\)增重\(\rm{8.4g}\)。
              \(\rm{①}\)装置\(\rm{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装置\(\rm{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根据以上数据能否测定出锈铁的组成?答:_______\(\rm{(}\)填“能”或“不能”\(\rm{)}\)。

              \(\rm{③}\)该装置还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乙同学将生锈铁片溶于过量稀硫酸,检验所得溶液中是否存在\(\rm{Fe^{2+}}\)的实验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乙同学在甲同学装置的基础上将装置\(\rm{D}\)替换成装浓硫酸的洗气瓶即装置\(\rm{E}\),\(\rm{(}\)此装置图省略\(\rm{)}\),经过改进后,重新按甲同学的操作和样品取用量进行实验,若完全反应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仍为\(\rm{8.4g}\),而装置\(\rm{E}\)增重\(\rm{1.8g}\),则:
              \(\rm{① x =}\)______;

              \(\rm{② m(Fe)︰m (Fe}\)\(\rm{{\,\!}_{2}}\)\(\rm{O}\)\(\rm{{\,\!}_{3}}\)\(\rm{·xH}\)\(\rm{{\,\!}_{2}}\)\(\rm{O) =}\)______________。

            • 2.

              某同学看到“利用零价铁还原\(\rm{NO_{3}^{-}}\)脱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相关报道后,利用如下装置探究铁粉与\(\rm{KNO_{3}}\)溶液的反应。实验过程如下:


              \(\rm{i.}\) 打开弹簧夹,缓慢通入\(\rm{N_{2}}\),并保持后续反应均在\(\rm{N_{2}}\)氛围中进行;


              \(\rm{ii.}\) 加入\(\rm{pH}\)已调至\(\rm{2.5}\)的\(\rm{0.01mol·L^{-1}KNO_{3}}\)酸性溶液\(\rm{100mL}\),一段时间后铁屑部分溶解,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待铁粉不再溶解静置后发现,剩余固体表面有少量白色物质附着;

              \(\rm{iii.}\) 过滤剩余固体时,表面的白色物质变为红褐色;

              \(\rm{iv.}\) 检测到滤液中存在\(\rm{NO_{3}^{-}}\)、\(\rm{NH_{4}^{+}}\)和\(\rm{Fe^{2+}}\)。

              \(\rm{(1)}\)通入\(\rm{N_{2}}\)并保持后续反应均在\(\rm{N_{2}}\)氛围中进行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rm{(2)}\)白色物质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变为红褐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rm{(3)}\)取少量滤液,向其中加入几滴\(\rm{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稀硫酸,溶液呈红色。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溶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该同学进一步查阅文献发现,用铁粉、碳粉混合物脱除硝酸盐,效果更佳。他用上述\(\rm{KNO_{3}}\)溶液继续设计如下实验,探究碳粉的作用。

              假设

              实验操作

              现象及结论

              假设\(\rm{1}\):碳粉可用作还原剂,脱除硝酸盐

              向烧杯中加入  \(\rm{①}\)  ,一段时间后,测定烧杯中\(\rm{NO_{3}^{-}}\)的浓度

              \(\rm{NO_{3}^{-}}\)浓度无明显变化,说明假设\(\rm{1}\)不成立

              假设\(\rm{2}\):碳粉、铁粉形成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促进了硝酸盐的脱除

               

               

               

               

               

              按下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后,测定\(\rm{NO_{3}^{-}}\)浓度



                \(\rm{②}\)  ,说明假设\(\rm{2}\)成立




              \(\rm{③}\)关于碳粉的作用,还可以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实验室模拟合成和\(\rm{CH_{3}CH_{2}CH_{2}Br}\)的方法如图\(\rm{1(}\)已知:甲苯和液溴在有水存在时也能反应\(\rm{)}\):
               
              实验室模拟合成对溴甲苯和\(\rm{1-}\)溴丙烷的流程如图\(\rm{2}\)和相关数据如下:

              物质

              甲苯

              \(\rm{1-}\)丙醇

              \(\rm{1-}\)溴丙烷

              对溴甲苯

              邻溴甲苯

              沸点\(\rm{(℃)}\)

              \(\rm{110.8}\)

              \(\rm{97.2}\)

              \(\rm{71}\)

              \(\rm{184.3}\)

              \(\rm{181.7}\)

              \(\rm{(1)}\)实验室存放液溴的试剂瓶需密闭,同时瓶中要加入 _________ ,以减少溴的挥发\(\rm{.}\)写出甲苯和液溴反应生成对溴甲苯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反应装置如图\(\rm{3}\)所示:

              \(\rm{①}\)图中玻璃仪器\(\rm{a}\)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方块\(\rm{b}\)中为某玻璃仪器,其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_ .
              \(\rm{②}\)三颈烧瓶中开始加入了甲苯、铁粉和水\(\rm{.}\)加入的适量水的作用是:易于控制温度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 .}\)加热搅拌操作中加入浓硫酸,完成\(\rm{1.}\)丙醇的取代反应,浓硫酸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 .
              \(\rm{(3)}\)操作\(\rm{I}\)的名称是 ___________ ,操作Ⅲ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 .
              \(\rm{(4)}\)操作\(\rm{1}\)分离出的水溶液中含有\(\rm{H_{2}SO_{4}}\)和\(\rm{Fe^{3+}}\),某同学为测定\(\rm{HBr}\)的物质的量,设计方案如下:将所得水溶液稀释至\(\rm{l000mL}\),取出\(\rm{20mL}\),用\(\rm{0.1mol/L}\) \(\rm{NaOH}\)溶液滴定,以测定\(\rm{HBr}\)的物质的量\(\rm{.}\)该同学认为无需加入指示剂,也能完成滴定\(\rm{.}\)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

              \(\rm{X}\)、\(\rm{Y}\)、\(\rm{Z}\)、\(\rm{W}\)四种物质有如下相互转化关系\(\rm{(}\)其中\(\rm{X}\)、\(\rm{W}\)为单质,\(\rm{Y}\)、\(\rm{Z}\)为化合物,未列出反应条件\(\rm{)}\)。

              Ⅰ\(\rm{.}\)若\(\rm{Z}\)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rm{W}\)遇淀粉溶液变蓝,则:

              \(\rm{(1)}\)常温下,\(\rm{X}\)的颜色是                                           

              \(\rm{(2)}\)工业上\(\rm{Z}\)有多种用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Z}\)的一种用途                              

              \(\rm{(3)}\)生活中所用的\(\rm{Z}\)加入了碘酸钾,过量\(\rm{X}\)与\(\rm{Y}\)溶液反应时可以得到一种碘酸盐,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Ⅱ\(\rm{.}\)若\(\rm{X}\)是工业上用量最大的金属单质,\(\rm{Z}\)是一种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则:

              \(\rm{(1)X}\)与\(\rm{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rm{(2)}\)若用下列装置只进行\(\rm{Z + W}\)        \(\rm{X + Y}\)反应\(\rm{(}\)夹持装置未画出\(\rm{)}\):


              \(\rm{①}\)完成此实验有多步操作,其中三步是:

              \(\rm{a.}\)点燃酒精灯          \(\rm{b.}\)滴加盐酸              \(\rm{c.}\)检验气体纯度

              这三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rm{(}\)填字母\(\rm{)}\)。

              \(\rm{②}\)为保证实验成功,上述装置需要改进,方法是\(\rm{(}\)用文字叙述\(\rm{)}\)                            。

              \(\rm{(3)}\)将\(\rm{3.48 g Z}\)加入\(\rm{50 mL 4 mol/L}\)的稀\(\rm{HNO_{3}}\)中充分反应,产生\(\rm{112 mL}\)的\(\rm{NO(}\)标准状况\(\rm{)}\),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rm{NaOH}\)溶液能产生沉淀,当沉淀量最多,至少需要加入\(\rm{2 mol/L}\)的\(\rm{NaOH}\)溶液             \(\rm{mL (}\)精确到\(\rm{0.1)}\)。

            • 5.

              氮化镁为黄绿色的粉末,与水剧烈反应。兴趣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rm{(}\)可以重复选用\(\rm{)}\)制备氮化镁。

              已知:\(\rm{①}\)装置\(\rm{A}\)中会有少量\(\rm{HNO_{2}}\)分解:\(\rm{2HNO_{2}}\)\(\rm{NO_{2}↑+NO↑+H_{2}O}\);

              \(\rm{②FeSO_{4}+NO=Fe(NO)SO_{4}}\)。

              回答下列问题:

              \(\rm{(1)}\)反应开始前依次进行如下操作:组装仪器、________、家装药品。实验装置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rm{A}\)、\(\rm{B}\)________。

              \(\rm{(2)}\)实验时应先点燃________\(\rm{(}\)填“\(\rm{A}\)”或“\(\rm{C}\)”\(\rm{)}\)处酒精灯。装置\(\rm{A}\)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rm{(3)}\)装置\(\rm{B}\)中“缓冲瓶”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rm{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rm{(4)}\)请设计实验确定装置\(\rm{C}\)中有氮化镁生成\(\rm{(}\)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rm{)}\)________。

            • 6.

              电子工业常用\(\rm{30\%}\)的\(\rm{FeCl_{3}}\)溶液腐蚀敷在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

              \(\rm{(1)}\)检验溶液中\(\rm{Fe^{3+}}\)存在的试剂是          ,证明\(\rm{Fe^{3+}}\)存在的现象是           。 

              \(\rm{(2)}\)写出\(\rm{FeCl_{3}}\)溶液与金属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rm{(3)}\)某工程师为了从使用过的腐蚀废液中回收铜,并重新获得\(\rm{FeCl_{3}}\)溶液,准备采用下列步骤:


              A.请写出上述实验中加入或生成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rm{①}\)           ,\(\rm{②}\)           ,\(\rm{③}\)        , 

              \(\rm{④}\)          ,\(\rm{⑤}\)         , \(\rm{⑥}\)         。 

              B.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7.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现在要对反应的产物及其性质探究系列实验。请回答实验中的问题:

              \(\rm{(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若\(\rm{33.6g}\)铁粉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

              \(\rm{(2)}\)待试管冷却后,取少许其中的固体物质溶于稀盐酸得溶液\(\rm{A}\),取所得液滴加\(\rm{KSCN}\)溶液,溶液无颜色变化,说明硬质试管中固体物质的成分是_______ 溶液未变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rm{(}\)用离子方程式表示\(\rm{)}\)。

              \(\rm{(3)}\)若要使\(\rm{(2)}\)中所得溶液变红又不增加溶液离子种类,可以加入适量____试剂。

              \(\rm{(4)}\)另取\(\rm{(2)}\)中溶液\(\rm{A}\),加入\(\rm{NaOH}\)溶液,观察到生成白色絮状沉淀并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rm{.}\)沉淀转化过程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 8.

              某强酸性溶液\(\rm{X}\)含有\(\rm{Ba^{2+}}\)、\(\rm{Al^{3+}}\)、\(\rm{NH_{4}^{+} }\)、\(\rm{Fe^{2+}}\)、\(\rm{Fe^{3+}}\)、\(\rm{CO_{3}^{2-} }\)、\(\rm{SO_{3}^{2-} }\)、\(\rm{SO_{4}^{2-} }\)、\(\rm{Cl^{-}}\)、\(\rm{NO_{3}}\)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溶液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rm{(1)}\)溶液\(\rm{X}\)中除\(\rm{H^{+}}\)外还肯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步骤\(\rm{①}\)中生成\(\rm{A}\)__________________\(\rm{;}\)步骤\(\rm{②}\)生成沉淀\(\rm{I}\)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测定\(\rm{A}\)、\(\rm{F}\)、\(\rm{I}\)均为\(\rm{0.01 mol}\),\(\rm{10 mL X}\)溶液中\(\rm{n(H^{+})=0.04 mol}\),若而沉淀\(\rm{C}\)物质的量大于\(\rm{0.07 mol}\),溶液\(\rm{X}\)中还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若而沉淀\(\rm{C}\)物质的量小于\(\rm{0.07 mol}\),溶液\(\rm{X}\)中还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某化学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镁和二氧化硫的反应产物,进行如下实验:

              Ⅰ\(\rm{.}\)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完成镁和二氧化硫的反应实验。

              \(\rm{(1)}\)实验室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rm{SO_{2}}\),利用的是浓硫酸的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强氧化性    \(\rm{b.}\)强酸性  \(\rm{c.}\)脱水性      \(\rm{d.}\)腐蚀性

              \(\rm{(2)B}\)装置中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rm{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rm{(3)}\)有同学认为可以拆去\(\rm{D}\)装置,你认为________\(\rm{(}\)填“能”或“不能”\(\rm{)}\)拆去\(\rm{D}\)装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Ⅱ\(\rm{.}\)探究燃烧的反应产物

              \(\rm{(4)}\)反应后取\(\rm{C}\)装置中的固体粉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现象:\(\rm{G}\)装置中产生黑色沉淀,Ⅰ装置中黑色粉末变红色,\(\rm{J}\)装置中白色粉末变蓝色。

              写出\(\rm{G}\)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rm{I}\)、\(\rm{J}\)装置中的现象说明固体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rm{(}\)填化学式\(\rm{)}\)。

              \(\rm{(5)}\)取出\(\rm{F}\)装置烧瓶中的混合物,经过滤、干燥得到少量固体粉末,为了探究固体粉末的成分,选择下列装置进行实验:

              \(\rm{①}\)气体从左至右,选择所需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②}\)能证明固体粉末是硫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rm{(6)}\)经实验测定,镁在二氧化硫中燃烧生成产物有硫化镁、硫和氧化镁。如果\(\rm{m}\)\(\rm{(MgO)∶}\)\(\rm{m}\)\(\rm{(MgS)∶}\)\(\rm{m}\)\(\rm{(S)=20∶7∶4}\),写出镁与\(\rm{SO_{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 10.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铝与氧气能否反应”的问题,做了如下实验:

              \(\rm{(1)}\)甲同学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铝箔\(\rm{(}\)厚约\(\rm{0.1 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到的现象是:铝箔熔化,失去了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乙同学取另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 上加热至熔化,观察到的现象与甲仍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丙同学积极改进实验,终于观察到铝在空气中燃烧,他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m{(4)}\)丁同学善于思考,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使他领会了为什么铝在空气中能表现出良好的 抗腐蚀性,他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的实验使他认识到通过____________方法可以观察可燃物燃烧的现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