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当女儿出生时,父亲用三亩田的糯谷酿成女儿红,深深的父爱埋在后院桂花树下,扎上红头绳,待女儿出嫁时,喜宴上亲朋好友喝上十八年的女儿红,香气漂漂,喜气洋洋。原因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在实验室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乙醇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rm{(}\)“羟基”或“羧基”\(\rm{)}\)。
              \(\rm{(2)}\)试管\(\rm{a}\)中加入几块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
              \(\rm{(3)}\)试管\(\rm{b}\)中的溶液是______\(\rm{(}\)填字母代号\(\rm{)}\)
              A.饱和碳酸钠溶液        \(\rm{B.}\)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rm{(4)}\)试管\(\rm{b}\)中的导管要插在溶液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防止______;
              \(\rm{(5)}\)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实验操作是______\(\rm{(}\)填“过滤”或“分液”\(\rm{)}\)。
              \(\rm{(6)}\)试管\(\rm{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 2.

              \(\rm{CH_{3}CO^{18}OH}\)和\(\rm{CH_{3}CH_{2}OH}\)在浓硫酸催化且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对于生成物的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rm{{\,\!}^{18}O}\)存在于乙酸、乙酸乙酯的水中         
              B.\(\rm{{\,\!}^{18}O}\)存在于乙醇中
              C.\(\rm{{\,\!}^{18}O}\)只存在于乙酸和水中                 
              D.\(\rm{{\,\!}^{18}O}\)存在于水中
            • 3.

              \(\rm{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分,\(\rm{A}\)的产量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rm{D}\)的分子式为\(\rm{C_{2}H_{4}O_{2}}\),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rm{E}\)是具有果香气味的液体。\(\rm{A}\)、\(\rm{B}\)、\(\rm{C}\)、\(\rm{D}\)、\(\rm{E}\)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如下转化关系\(\rm{(}\)部分反应条件、产物被省略\(\rm{)}\)。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丁烷是由石蜡油获得\(\rm{A}\)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之一,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中含有三个甲基\(\rm{(-CH_{3})}\),则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

              \(\rm{(2)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rm{D}\)物质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

              \(\rm{(3)}\)反应\(\rm{B→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rm{B+D→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实验室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rm{E}\)。回答下列问题:

              \(\rm{①}\)试管\(\rm{b}\)中所盛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

              \(\rm{②}\)试管\(\rm{b}\)中的导管要在液面的稍上方,不能插入液面以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rm{③}\)该实验中,若用\(\rm{3 mol}\)乙醇和\(\rm{1 mol}\)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充分反应后,能否生成\(\rm{1 mol}\)乙酸乙酯?________________\(\rm{(}\)填“能”或“不能”\(\rm{)}\),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rm{(}\)不考虑原料损耗\(\rm{)}\)。

            • 4.

              在实验室我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rm{.}\)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 
              \(\rm{(2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 ; ______ \(\rm{.}\) 
              \(\rm{(3)}\)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 ______ \(\rm{.}\) 
              \(\rm{(4)}\)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 \(\rm{.}\) 
              \(\rm{(5)30g}\)乙酸与\(\rm{46g}\)乙醇反应,如果实际产率是理论产率的\(\rm{60\%}\),则可得到的乙酸乙酯的质量是 ______.
            • 5. 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rm{(}\)如下图\(\rm{)}\),以环己醇制备环己烯



              \(\rm{(1)}\)制备粗品

              将\(\rm{12.5mL}\)环己醇加入试管\(\rm{A}\)中,再加入\(\rm{lmL}\)浓硫酸,摇匀后放入碎瓷片,缓慢加热  至反应完全,在试管\(\rm{C}\)内得到环己烯粗品。

              \(\rm{①}\)导管\(\rm{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

              \(\rm{②}\)试管\(\rm{C}\)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制备精品

              \(\rm{①}\)环己烯粗品中含有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等。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静置、分层,环己烯在______层\(\rm{(}\)填上或下\(\rm{)}\),分液后用_________\(\rm{ (}\)填入编号\(\rm{)}\)洗涤。

              A.\(\rm{KMnO_{4}}\)溶液      \(\rm{B.}\)稀\(\rm{H_{2}SO_{4}}\)C.\(\rm{Na_{2}CO_{3}}\)溶液

              \(\rm{②}\)再将环己烯按下图装置蒸馏,蒸馏时要加入生石灰,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_________左右,实验制得的环己烯精品质量低于理论产量,可能的原因是\(\rm{(}\)    \(\rm{)}\)

              A.蒸馏时从\(\rm{70℃}\)开始收集产品        

              B.环己醇实际用量多了

              C.制备粗品时环己醇随产品一起蒸出

              \(\rm{④}\)乙烯与环己烯都属于不饱和烃,请写出环己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某课外小组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rm{A}\)中放有浓硫酸,\(\rm{B}\)中放有乙醇、醋酸,\(\rm{D}\)中放有饱和碳酸钠

              溶液。请回答:

              \(\rm{(1)}\)浓硫酸的作用是                 ;若用同位素\(\rm{{\,\!}^{18}O}\)标记乙醇中的氧原子,则\(\rm{CH_{3}CH_{2}^{18}OH}\)与乙酸生成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                                         

              \(\rm{(2)}\)球形干燥管\(\rm{C}\)的作用是                       。若反应前向\(\rm{D}\)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呈红色,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rm{(}\)用离子方程式表示\(\rm{)}\)                                 ;反应结束后\(\rm{D}\)中的现象是                                                                                                                        

            • 7. 下列化学实验或操作能够达到目的是\(\rm{(}\)  \(\rm{)}\)
              A.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必须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以控制反应液的温度
              B.将溴乙烷和\(\rm{NaOH}\)溶液共热后,再滴加\(\rm{AgNO_{3}}\)溶液可检验其中的溴元素
              C.向\(\rm{2}\) \(\rm{mL}\) \(\rm{2\%}\)硝酸银溶液中滴加稀氨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即得银氨溶液
              D.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少量乙酸:加入乙醇和浓硫酸,加热、静置、分液
            • 8.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rm{.}\)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  ____,该反应类型是         .

              \(\rm{(2)}\)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乙醇、乙酸及______.

              \(\rm{(3)}\)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实验操作是            

              \(\rm{(4)}\)实验时,向盛乙酸和乙醇的试管里加入几块碎瓷片,其作用是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往大试管中依次加入浓硫酸、无水乙醇、冰醋酸
              B.检验\(\rm{C_{2}H_{5}Cl}\)中含\(\rm{Cl}\)元素时,将\(\rm{C_{2}H_{5}Cl}\)和\(\rm{NaOH}\)溶液混合加热后,再滴入硝酸银溶液
              C.银氨溶液的配制:向洁净的试管里加入\(\rm{1mL2\%}\)的稀氨水,边振荡边滴加\(\rm{2\%}\)的\(\rm{AgNO_{3}}\)溶液
              D.实验室制得的粗溴苯通常呈黄色,是因为溶解了少量的\(\rm{Br_{2}}\)
            • 10. 甲、乙、丙三位同学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醇乙酯.
              \(\rm{(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装置设计\(\rm{]}\)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试液装置:
              \(\rm{(2)}\)若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套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选择的装置应是 ______ \(\rm{(}\)填“甲”或“乙”\(\rm{).}\)丙同学将甲装置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rm{[}\)实验步骤\(\rm{]}\)
              A.按所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rm{①}\)中先加入\(\rm{3mL}\) \(\rm{95\%}\)的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rm{2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rm{2mL}\)冰醋酸;
              B.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C.在试管\(\rm{②}\)中加入\(\rm{5mL}\)饱和\(\rm{Na_{2}CO_{3}}\)溶液;
              D.用酒精灯对试管\(\rm{①}\)加热;
              E.当观察到试管\(\rm{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rm{(3)}\)步骤\(\rm{A}\)组装好实验装置,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rm{②}\)中饱和\(\rm{Na_{2}CO_{3}}\)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饱和\(\rm{Na_{2}CO_{3}}\)溶液不能用\(\rm{NaOH}\)溶液代替,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rm{(}\)用化学方程式说明\(\rm{)}\).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