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I.海带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设计进行以下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rm{(1)}\)步骤\(\rm{①}\)灼烧海带时,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rm{(}\)选填编号\(\rm{)}\)

                    

              \(\rm{(2)}\)步骤\(\rm{③}\)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__。

              \(\rm{(3)}\)步骤\(\rm{④}\)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步骤\(\rm{⑤}\)为萃取\(\rm{-}\)分液的方法从碘水中提取碘,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


              甲\(\rm{.}\)加入萃取剂后振荡  乙\(\rm{.}\)静置分层          丙\(\rm{.}\)分离

              以上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rm{(}\)填“甲”、“乙”或“丙”\(\rm{)}\)。

              \(\rm{(5)}\)步骤\(\rm{⑤}\)中不能用酒精代替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检验提取碘后的水层是否还含有单质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II.}\)下图转化关系中,\(\rm{A}\)、\(\rm{B}\)、\(\rm{C}\)、\(\rm{D}\)、\(\rm{E}\)都是短周期元素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rm{A}\)是固体,其余都是气体,且\(\rm{C}\)呈黄绿色。化合物\(\rm{H}\)和\(\rm{I}\)两种气体相遇时产生白烟。化合物\(\rm{G}\)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反应\(\rm{①}\)和\(\rm{②}\)均在溶液中进行。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rm{D}\)_______________、\(\rm{F}\)__________________。

              \(\rm{(2)}\)反应\(\rm{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向\(\rm{K}\)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_。

              \(\rm{(4)}\)将少量单质\(\rm{C}\)通入盛有淀粉\(\rm{KI}\)溶液的试管中,液体变为蓝色。该反应说明单质\(\rm{C}\)的氧化性________于单质碘\(\rm{(}\)填“强”或“弱”\(\rm{)}\)。

              \(\rm{(5)}\)向\(\rm{J}\)溶液中滴入\(\rm{NaOH}\)溶液时,生成的灰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写出沉淀由灰白色变成红褐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 2.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rm{(1)}\)装置\(\rm{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装置\(\rm{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应浸一种溶液,这种溶液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

              \(\rm{(3)}\)装置\(\rm{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rm{D}\)处有明显的现象后,关闭旋塞\(\rm{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rm{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rm{B}\)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rm{B}\)中应放置的溶液是________。

              A.水    \(\rm{B.}\)酸性\(\rm{KMnO_{4}}\)溶液     \(\rm{C.}\)浓溴水     \(\rm{D.}\)饱和\(\rm{NaHSO_{3}}\)溶液

              \(\rm{(4)}\)实验中,取一定质量的铜片和一定体积\(\rm{18 mol·L^{-1}}\)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反应完毕时,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工业上常用铁制容器盛装冷浓硫酸。为研究铁制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rm{[}\)探究一\(\rm{]}\)

              \(\rm{(1)}\)第一步:将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rm{(}\)含少量碳元素\(\rm{)}\)放入冷浓硫酸中,第二步:\(\rm{10}\)分钟后移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现________________\(\rm{(}\)填写第二步的实验现象,若有则写出具体现象,若无则写“无明显变化”\(\rm{)}\),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另称取铁钉\(\rm{6.0 g}\)放入\(\rm{15.0 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rm{X}\)并收集到气体\(\rm{Y}\)。
              \(\rm{①}\)甲同学认为\(\rm{X}\)中除\(\rm{Fe}\)\(\rm{{\,\!}^{3+}}\)外还可能含有\(\rm{Fe}\)\(\rm{{\,\!}^{2+}}\),若要确认其中有\(\rm{Fe}\)\(\rm{{\,\!}^{2+}}\),应用________\(\rm{(}\)选填序号\(\rm{)}\)检验。
              \(\rm{a.KSCN}\)溶液和氯水  \(\rm{b.}\)铁粉和\(\rm{KSCN}\)溶液    \(\rm{c.}\)酸性\(\rm{KMnO}\)\(\rm{{\,\!}_{4}}\)溶液    \(\rm{d.}\)浓氨水

              铁粉与溶液\(\rm{X}\)反应可制得一种补血剂,写出其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乙同学取\(\rm{336 mL(}\)标准状况\(\rm{)}\)气体\(\rm{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rm{SO_{2}+Br_{2}+2H_{2}O═2HBr+H_{2}SO_{4}}\),然后加入足量\(\rm{BaCl_{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到干燥固体\(\rm{2.33 g}\)。则气体\(\rm{Y}\)中\(\rm{SO_{2}}\)的体积分数为____。

              \(\rm{[}\)探究二\(\rm{]}\)分析上述实验中\(\rm{SO_{2}}\)的体积分数的结果,丙同学认为气体\(\rm{Y}\)中还可能含有\(\rm{H_{2}}\)和\(\rm{Q}\)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装置\(\rm{(}\)图中夹持仪器省略\(\rm{)}\)。

              \(\rm{(3)}\)装置\(\rm{B}\)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认为气体\(\rm{Y}\)中还含有\(\rm{Q}\)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rm{(5)}\)为确认\(\rm{Q}\)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装置\(\rm{M}\)于________\(\rm{(}\)填序号\(\rm{)}\)。

              \(\rm{a.A}\)之前        \(\rm{b.A-B}\)间           \(\rm{c.B-C}\)间          \(\rm{d.C-D}\)间

              \(\rm{(6)}\)如果气体\(\rm{Y}\)中含有\(\rm{H_{2}}\),预计实验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已知铁生锈的过程为:\(\rm{Fe → Fe(OH)_{2}→ Fe(OH)_{3}→ Fe_{2}O_{3}·xH_{2}O}\)。又知草酸\(\rm{(H}\)\(\rm{{\,\!}_{2}}\)\(\rm{C}\)\(\rm{{\,\!}_{2}}\)\(\rm{O}\)\(\rm{{\,\!}_{4}}\)\(\rm{)}\)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rm{H}\)\(\rm{{\,\!}_{2}}\)\(\rm{C}\)\(\rm{{\,\!}_{2}}\)\(\rm{O}\)4\(\rm{ \xrightarrow[加热]{浓硫酸} }\)\(\rm{CO↑ + CO}\)\(\rm{{\,\!}_{2}}\)\(\rm{↑ + H}\)\(\rm{{\,\!}_{2}}\)\(\rm{O}\)。某化学小组为测定两种不同生锈铁片的组成\(\rm{(}\)设只含有铁和\(\rm{Fe}\)\(\rm{{\,\!}_{2}}\)\(\rm{O}\)\(\rm{{\,\!}_{3}}\)\(\rm{·xH}\)\(\rm{{\,\!}_{2}}\)\(\rm{O)}\),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对有关问题的解答。

              \(\rm{(1)}\)甲同学利用草酸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和下图所示装置测定其中一种锈铁的组成。

              主要操作为:

              取锈铁样品\(\rm{12.6g}\)置于装置\(\rm{C}\)的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rm{8.4g}\),装置\(\rm{D}\)增重\(\rm{8.4g}\)。
              \(\rm{①}\)装置\(\rm{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装置\(\rm{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根据以上数据能否测定出锈铁的组成?答:_______\(\rm{(}\)填“能”或“不能”\(\rm{)}\)。

              \(\rm{③}\)该装置还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乙同学将生锈铁片溶于过量稀硫酸,检验所得溶液中是否存在\(\rm{Fe^{2+}}\)的实验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乙同学在甲同学装置的基础上将装置\(\rm{D}\)替换成装浓硫酸的洗气瓶即装置\(\rm{E}\),\(\rm{(}\)此装置图省略\(\rm{)}\),经过改进后,重新按甲同学的操作和样品取用量进行实验,若完全反应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仍为\(\rm{8.4g}\),而装置\(\rm{E}\)增重\(\rm{1.8g}\),则:
              \(\rm{① x =}\)______;

              \(\rm{② m(Fe)︰m (Fe}\)\(\rm{{\,\!}_{2}}\)\(\rm{O}\)\(\rm{{\,\!}_{3}}\)\(\rm{·xH}\)\(\rm{{\,\!}_{2}}\)\(\rm{O) =}\)______________。

            • 5.

              某化学小组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后,对教材中\(\rm{Fe^{2+}}\)氧化为\(\rm{Fe^{3+}}\)的实验进一步思考,并提出问题:\(\rm{Cl_{2}}\)能将\(\rm{Fe^{2+}}\)氧化为\(\rm{Fe^{3+}}\),那么\(\rm{Br_{2}}\)和\(\rm{I_{2}}\)能否将\(\rm{Fe^{2+}}\)氧化为\(\rm{Fe^{3+}}\)?

              环节一:理论推测

              部分同学认为\(\rm{Br_{2}}\)和\(\rm{I_{2}}\)都可能将\(\rm{Fe^{2+}}\)氧化为\(\rm{Fe^{3+}}\),他们思考的依据是________。

              部分同学认为\(\rm{Br_{2}}\)和\(\rm{I_{2}}\)都不能将\(\rm{Fe^{2+}}\)氧化为\(\rm{Fe^{3+}}\),还有同学认为\(\rm{Br_{2}}\)能将\(\rm{Fe^{2+}}\)氧化为

              \(\rm{Fe^{3+}}\)而\(\rm{I_{2}}\)不能。他们思考的依据是从上到下卤素非金属性减弱,单质氧化性减弱。

              环节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在大试管中加适量铁粉,加入\(\rm{10 mL}\) 稀盐酸,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铁粉有剩余,

              取上层清液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rm{1}\):

              试管

              操作

              现象

              \(\rm{①}\)

              先向试管中加入\(\rm{2 mL FeCl_{2}}\)溶液,再滴加少量红棕色的溴水,振荡试管

              溶液为黄色

              \(\rm{②}\)

              先向试管中加入\(\rm{2 mL FeCl_{2}}\)溶液,再滴加少量棕黄色的碘水,振荡试管

              溶液为黄色

              环节三: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

              \(\rm{(1)}\)对\(\rm{①}\)中现象同学甲认为可以说明溴水能将\(\rm{Fe^{2+}}\)氧化,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同学乙认为应该补充实验,才能得出同学甲的结论。请你帮助同学乙完成实验:

              实验\(\rm{2}\):

              操作

              应该观察到的现象

               

               

               

              \(\rm{(2)}\)对\(\rm{②}\)中溶液呈黄色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展开了讨论:

                  可能\(\rm{1}\):碘水与\(\rm{FeCl_{2}}\)溶液不反应,黄色是碘水稀释后的颜色。

                  可能\(\rm{2}\):_____________。

              实验\(\rm{3}\):进行实验以确定可能的原因。

              操作

              现象

              向试管\(\rm{②}\)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rm{0.5 mLCCl_{4}}\),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上层溶液,滴加\(\rm{KSCN}\) 溶液

              静置后,上层溶液几乎无色,下层溶液为紫红色;上层溶液滴加\(\rm{KSCN}\) 溶液后,出现浅红色

              同学丙认为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是“可能\(\rm{2}\)”成立,同学丁认为不严谨,于是设计了实验\(\rm{4}\):

              实验\(\rm{4}\):

              操作

              现象

              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rm{2 mL FeCl_{2}}\)溶液,滴加\(\rm{0.5mL}\)碘水后,再加入\(\rm{0.5mL}\) 苯\(\rm{(}\)苯的密度比水小,且与水不互溶\(\rm{)}\),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下层溶液,滴加\(\rm{KSCN}\) 溶液

              静置后,上层液为紫色,下层液几乎无色;下层溶液滴加\(\rm{KSCN}\)溶液后,没有出现浅红色

                你认为实验\(\rm{4}\)设计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丁根据实验\(\rm{4}\)现象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根据实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rm{Cl_{2}}\)、\(\rm{Br_{2}}\)、\(\rm{I_{2}}\)、\(\rm{Fe^{3+}}\)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

            • 6.

              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rm{Fe^{2+}}\)、\(\rm{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rm{(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rm{0.1 mol·L^{-1}}\)的溶液。在\(\rm{FeCl_{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甲组同学取\(\rm{2 mLFeCl_{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rm{1}\)滴\(\rm{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rm{Cl_{2}}\)可将\(\rm{Fe^{2+}}\)氧化。\(\rm{FeCl_{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rm{(3)}\)乙组同学认为甲组的实验不够严谨,该组同学在\(\rm{2 mL FeCl_{2}}\)溶液中先加入\(\rm{0.5 mL}\)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几滴氯水和\(\rm{1}\)滴\(\rm{KSCN}\)溶液,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丙组同学取\(\rm{10 ml 0.1 mol·L^{-1}KI}\)溶液,加入\(\rm{6 mL 0.1 mol·L^{-1}FeCl_{3}}\)溶液混合。分别取\(\rm{2 mL}\)此溶液于\(\rm{3}\)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rm{①}\)第一支试管中加入\(\rm{1 mL CCl_{4}}\)充分振荡、静置,\(\rm{CCl_{4}}\)层显紫色;

              \(\rm{②}\)第二支试管中加入\(\rm{1}\)滴\(\rm{K_{3}Fe(CN)_{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rm{③}\)第三支试管中加入\(\rm{1}\)滴\(\rm{KSCN}\)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rm{②}\)检验的离子是________\(\rm{(}\)填离子符号\(\rm{)}\);实验\(\rm{①}\)和\(\rm{③}\)说明:在\(\rm{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________\(\rm{(}\)填离子符号\(\rm{)}\)。

              \(\rm{(5)}\)丁组同学向盛有\(\rm{H_{2}O_{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rm{FeCl_{2}}\)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________;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生成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rm{(}\)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rm{)}\)。

            • 7.

              含有下列离子的五种溶液\(\rm{①Ag^{+}}\),\(\rm{②Mg^{2+}}\),\(\rm{③Fe^{2+}}\),\(\rm{④Fe^{3+}⑤Cu^{2+}}\)。试回答下列问题:

               \(\rm{(1)}\)向\(\rm{③}\)中加入\(\rm{NaOH}\)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加铁粉溶液质量增重的是________,溶液质量减轻的是________。\(\rm{(}\)填离子符号,下同\(\rm{)}\)。

              \(\rm{(3)}\)遇\(\rm{KSCN}\)溶液呈红色的是________。

              \(\rm{(4)}\)能用来鉴别\(\rm{Cl^{-}}\)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 8. 无水\(\rm{MgBr_{2}}\)可用作催化剂\(\rm{.}\)实验室采用镁屑与液溴为原料制备无水\(\rm{MgBr_{2}}\),装置如图所示\(\rm{(}\)夹持仪器略去\(\rm{).}\)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rm{l}\):三颈瓶中装入\(\rm{10g}\)铁屑和\(\rm{150ml}\)无水乙醚,装置\(\rm{B}\)中加入适量的液溴.
              步骤\(\rm{2}\):缓慢通入干燥的氮气,直至溴完全导入三颈瓶中.
              步骤\(\rm{3}\):反应完毕后恢复至室温,过滤,将滤液转移至另一干燥的烧瓶中,冷却至\(\rm{0℃}\),析出晶体,再过滤得三乙醚合溴化镁粗品.
              步骤\(\rm{4}\):常温下用苯溶解粗品,冷却至\(\rm{0℃}\),析出晶体,过滤,洗涤得三乙醚合溴化镁,加热至\(\rm{160℃}\)分解得无水\(\rm{MgBr_{2}}\)产品.
              已知:
              \(\rm{①Mg}\)和\(\rm{Br_{2}}\)反应剧烈放热;\(\rm{MgBr_{2}}\)具有强吸水性.
              \(\rm{②MgBr_{2}+3C_{2}H_{5}OC_{2}H_{5}═MgBr_{2}⋅3C_{2}H_{5}OC_{2}H_{5}}\)
              请回答:
              \(\rm{(1)}\)仪器\(\rm{A}\)的名称是______,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rm{(2)}\)步骡\(\rm{2}\)中,可以将\(\rm{B}\)装置中的溴完全导入三颈瓶中的原因是______;该实验如果将所用液溴一次性全部加入三颈瓶中,其后果是______.
              \(\rm{(3)}\)步骡\(\rm{3}\)中,第一次过滤得到的固体物质是______;根据步骤\(\rm{3}\)、\(\rm{4}\),请总结出三乙醚合溴化镁所具有的物理性质:______.
              \(\rm{(4)}\)请根据\(\rm{Mg}\)的性质设计实验证明\(\rm{O_{2}}\)的氧化性比\(\rm{N_{2}}\)的强:______.
              \(\rm{(5)}\)将步骤得到的产品在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后,称量,其质量为\(\rm{61.4g.}\)则该实验制取\(\rm{MgBr_{2}}\)的产率是______.
            • 9.

              某化学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镁和二氧化硫的反应产物,进行如下实验:

              Ⅰ\(\rm{.}\)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完成镁和二氧化硫的反应实验。

              \(\rm{(1)}\)实验室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rm{SO_{2}}\),利用的是浓硫酸的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强氧化性    \(\rm{b.}\)强酸性  \(\rm{c.}\)脱水性      \(\rm{d.}\)腐蚀性

              \(\rm{(2)B}\)装置中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rm{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rm{(3)}\)有同学认为可以拆去\(\rm{D}\)装置,你认为________\(\rm{(}\)填“能”或“不能”\(\rm{)}\)拆去\(\rm{D}\)装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Ⅱ\(\rm{.}\)探究燃烧的反应产物

              \(\rm{(4)}\)反应后取\(\rm{C}\)装置中的固体粉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现象:\(\rm{G}\)装置中产生黑色沉淀,Ⅰ装置中黑色粉末变红色,\(\rm{J}\)装置中白色粉末变蓝色。

              写出\(\rm{G}\)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rm{I}\)、\(\rm{J}\)装置中的现象说明固体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rm{(}\)填化学式\(\rm{)}\)。

              \(\rm{(5)}\)取出\(\rm{F}\)装置烧瓶中的混合物,经过滤、干燥得到少量固体粉末,为了探究固体粉末的成分,选择下列装置进行实验:

              \(\rm{①}\)气体从左至右,选择所需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②}\)能证明固体粉末是硫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rm{(6)}\)经实验测定,镁在二氧化硫中燃烧生成产物有硫化镁、硫和氧化镁。如果\(\rm{m}\)\(\rm{(MgO)∶}\)\(\rm{m}\)\(\rm{(MgS)∶}\)\(\rm{m}\)\(\rm{(S)=20∶7∶4}\),写出镁与\(\rm{SO_{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 10.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铝与氧气能否反应”的问题,做了如下实验:

              \(\rm{(1)}\)甲同学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铝箔\(\rm{(}\)厚约\(\rm{0.1 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到的现象是:铝箔熔化,失去了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乙同学取另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 上加热至熔化,观察到的现象与甲仍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丙同学积极改进实验,终于观察到铝在空气中燃烧,他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m{(4)}\)丁同学善于思考,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使他领会了为什么铝在空气中能表现出良好的 抗腐蚀性,他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的实验使他认识到通过____________方法可以观察可燃物燃烧的现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