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氮元素在地球上含量丰富,其中氨气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rm{(1)}\)大气中氮以 ______ \(\rm{(}\)填微粒符号\(\rm{)}\)形式存在。固氮是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工业固氮制\(\rm{NH_{3}}\)反应温度选择\(\rm{500℃}\)左右的原因是 ______ 。

              \(\rm{(2)}\)某兴趣小组用如图\(\rm{1}\)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加热玻璃管\(\rm{2}\)一段时间后,挤压\(\rm{1}\)中打气球鼓入空气,观察到\(\rm{2}\)中物质呈红热状态;停止加热后仍能保持红热,该反应是 ______ 反应\(\rm{(}\)填“吸热”或“放热”\(\rm{)}\)。
              \(\rm{(3)}\)图\(\rm{1}\)中若取消\(\rm{3}\),在\(\rm{4}\)中仅观察到大量白烟,该白烟的化学式可能为 ______ 。
              \(\rm{(4)}\)实验室还可用浓氨水与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制得氨气。请用平衡移动及其他相关的理论解释该方法能制备氨气的原因: ______ 。
              \(\rm{(5)}\)按图\(\rm{2}\)装置进行氨气的性质实验\(\rm{(}\)旋塞\(\rm{1}\)和旋塞\(\rm{2}\)实验前关闭\(\rm{)}\),\(\rm{G}\)、\(\rm{H}\)是两个等体积的容器。先打开旋塞\(\rm{1}\),一段时间后,关闭旋塞\(\rm{1}\),再打开旋塞\(\rm{2}\),\(\rm{H}\)瓶中现象依次是: ______ 。
            • 2.

              \(\rm{NH_{3}}\)及其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rm{(1)}\)用\(\rm{NH_{4}Cl}\)和\(\rm{Ca(OH)_{2}}\)制备\(\rm{NH_{3}}\),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________。

              \(\rm{(2)}\)按下图装置进行\(\rm{NH_{3}}\)性质实验。


              \(\rm{①}\)先打开旋塞\(\rm{1}\),\(\rm{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后,关闭旋塞\(\rm{1}\)。

              \(\rm{②}\)再打开旋塞\(\rm{2}\),\(\rm{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低碳”既是时尚,也是环保要求。“低碳”在工业生产中意义重大,充分利用原材料、不排放或减少排放“三废”、不同工厂联合生产等都是很好的“低碳”生产方式。下面是几个工厂利用废气、废渣\(\rm{(}\)液\(\rm{)}\)联合生产化肥硫酸铵的工艺。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工艺操作\(\rm{①②}\)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为\(\rm{\_}\)。 

              \(\rm{(3)}\)写出生成“产品”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rm{(4)}\)在实验室中检验合成氨厂排出的废气中是否含有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rm{(5)}\)副产品的化学式为________。该联合生产工艺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 4.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在实验室模拟工业制硝酸的过程。设计了如下装置\(\rm{(}\)夹持装置略去\(\rm{)}\):

              \(\rm{(1)}\)装置\(\rm{B}\)中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rm{(2)}\)请在装置图方框处画出必要仪器,并指出所加试剂。

              \(\rm{(3)①}\)装置\(\rm{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开始反应一段时间后,撤离热源反应也可以持续进行,原因为___________。

              \(\rm{②}\)某同学认为在装置\(\rm{F}\)中可能出现白烟,应在装置\(\rm{D}\)和装置\(\rm{F}\)之间增加下列装置中的________\(\rm{(}\)填序号\(\rm{)}\),从而避免此现象发生,提高硝酸的产率。

              利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装置\(\rm{F}\)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rm{(4)}\)取反应后装置\(\rm{G}\)中得到的溶液\(\rm{20.00 mL}\),加\(\rm{2~3}\)滴酚酞溶液,用\(\rm{0.002 mol/L}\)的\(\rm{NaOH}\)标准溶液滴定,用去\(\rm{10.00 mL}\)时,达到滴定终点,则装置\(\rm{G}\)中得到的溶液\(\rm{pH=}\)________。

            • 5.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改进氨碱法设计了“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生产流程如图1:
              (1)完成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沉淀池:NH3+CO2+H2O+NaCl=NaHCO3↓+NH4Cl
              ②煅烧炉: ______
              (2)联合制碱法的优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
              A.生产原料为:食盐、NH3、CO2
              B.副产物氯化铵可做氮肥
              C.生产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只有CO2
              D.原料利用率高
              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列装置图2模拟“联合制碱法”的第一步反应.
              (3)上述装置中接口连接顺序为 ______
              A.a接c;b接f、e接d               B.a接d;b接f、e接c
              C.b接d;a接e、f接c               D.b接c;a接f、e接d
              (4)D中应选用的液体为 ______
              为测定产品纯碱的成分和含量,做如下实验.假设产品纯碱中只含NaCl、NaHCO3杂质.
              (5)检验产品纯碱中是否含有NaCl,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再滴加 ______ 试剂.
              (6)滴定法测定纯碱产品中NaHCO3含量的方法是:准确称取纯碱样品W g,放入锥形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加1~2滴酚酞指示剂,用c 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指示CO32-+H+=HCO3-反应的终点),所用HCl溶液体积为V1mL,再加1~2滴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所用HCl溶液总体积为V2 mL.则纯碱样品中NaHCO3质量分数为 ______
            • 6.

              氮的氧化物\(\rm{(NO }\)\(\rm{{\,\!}_{x}}\)\(\rm{)}\)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rm{NH_{3}}\)将\(\rm{NO}\) \(\rm{{\,\!}_{x}}\)还原生成\(\rm{N_{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rm{NH_{3}}\)与\(\rm{NO_{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有关问题:

              氨气的制备

              \(\rm{(1)}\)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rm{(2)}\)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rm{→}\)      \(\rm{(}\)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rm{)}\)。 

            • 7.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三套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rm{(}\)其中碱石灰为固体氢氧\(\rm{2}\)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rm{)}\)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一些性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rm{(1)}\)三位同学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rm{(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而不用排水法,其原因是             
              A.氨气极易溶于水               \(\rm{B.}\)氨气难溶于水           \(\rm{C.}\)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D.氨气密度比空气大          \(\rm{E.}\)氨气密度比水大           \(\rm{F.}\)氨气密度比水小

              \(\rm{(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乙同学没有收集到氨气,收集不到氨气的主要原因是                                                                 \(\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rm{(4)}\)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rm{(}\)简述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rm{)}\)                               
                                                                                 

              \(\rm{(5)}\)按下图装置进行\(\rm{NH_{3}}\)性质实验。

              \(\rm{①}\)先打开旋塞\(\rm{1}\),\(\rm{B}\)瓶中的现象是              ,稳定后,关闭旋塞\(\rm{1}\)。
              \(\rm{②}\)再打开旋塞\(\rm{2}\),\(\rm{B}\)瓶中的现象是                  

              \(\rm{(6)}\)实验室在高温条件下用\(\rm{NH_{3}}\)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铜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其产物之一是氮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

              某小组模拟工业合成氨,并制备\(\rm{NaHCO_{3}}\),设计实验如下\(\rm{(}\)夹持装置略去\(\rm{)}\)。回答下列问题:

              \(\rm{(1)}\)装置\(\rm{E}\)中盛放碱石灰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装置\(\rm{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装置\(\rm{C}\)的作用为使\(\rm{N_{2}}\)和\(\rm{H_{2}}\)混合均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实验时,应先打开装置\(\rm{B}\)中分液漏斗活塞,反应一段时间,在装置末端导管处收集\(\rm{H_{2}}\)并验纯后,再点燃\(\rm{D}\)处酒精灯,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当\(\rm{F}\)中的氨气饱和后,取下装置\(\rm{F}\),再向其中通入足量\(\rm{CO_{2}}\),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除去工业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常用氨催化吸收法,原理是\(\rm{NH_{3}}\)与\(\rm{NO_{x}}\)反应生成无毒物质。某同学在实验室里采用以下装置和步骤模拟工业上氮氧化合物的处理过程。

               

              Ⅰ\(\rm{.NH_{3}}\)的制取

              \(\rm{(1)}\)若选择装置\(\rm{C}\)制取氨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rm{(2)}\)若选择装置\(\rm{G}\)制取氨气,固体用生石灰,则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液体试剂是           

              Ⅱ\(\rm{.}\)模拟尾气的处理

                 选用上述部分装置,按下列顺序连接成模拟尾气处理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rm{(3)}\)装置\(\rm{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反应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铜片表面产生无色气体、铜片逐渐溶解、        

              \(\rm{(4)}\)装置\(\rm{D}\)中的液体可换成           \(\rm{(}\)填序号\(\rm{)}\)。

              \(\rm{a.H_{2}O}\)          \(\rm{b.CCl_{4}}\)    \(\rm{c.}\)饱和食盐水     \(\rm{d.}\)浓硫酸

              \(\rm{(5)}\)装置\(\rm{E}\)中\(\rm{NO}\)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m{(6)}\)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中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 10.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改进氨碱法设计了“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rm{.}\)生产流程如图\(\rm{1}\):
              \(\rm{(1)}\)完成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①}\)沉淀池:\(\rm{NH_{3}+CO_{2}+H_{2}O+NaCl=NaHCO_{3}↓+NH_{4}Cl}\)
              \(\rm{②}\)煅烧炉: ______
              \(\rm{(2)}\)联合制碱法的优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
              A.生产原料为:食盐、\(\rm{NH_{3}}\)、\(\rm{CO_{2}}\)
              B.副产物氯化铵可做氮肥
              C.生产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只有\(\rm{CO_{2}}\)
              D.原料利用率高
              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列装置图\(\rm{2}\)模拟“联合制碱法”的第一步反应。
              \(\rm{(3)}\)上述装置中接口连接顺序为 ______
              A.\(\rm{a}\)接\(\rm{c}\);\(\rm{b}\)接\(\rm{f}\)、\(\rm{e}\)接\(\rm{d}\)               \(\rm{B.a}\)接\(\rm{d}\);\(\rm{b}\)接\(\rm{f}\)、\(\rm{e}\)接\(\rm{c}\)
              C.\(\rm{b}\)接\(\rm{d}\);\(\rm{a}\)接\(\rm{e}\)、\(\rm{f}\)接\(\rm{c}\)               \(\rm{D.b}\)接\(\rm{c}\);\(\rm{a}\)接\(\rm{f}\)、\(\rm{e}\)接\(\rm{d}\)
              \(\rm{(4)D}\)中应选用的液体为 ______
              为测定产品纯碱的成分和含量,做如下实验\(\rm{.}\)假设产品纯碱中只含\(\rm{NaCl}\)、\(\rm{NaHCO_{3}}\)杂质.
              \(\rm{(5)}\)检验产品纯碱中是否含有\(\rm{NaCl}\),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再滴加 ______ 试剂.
              \(\rm{(6)}\)滴定法测定纯碱产品中\(\rm{NaHCO_{3}}\)含量的方法是:准确称取纯碱样品\(\rm{W}\) \(\rm{g}\),放入锥形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加\(\rm{1~2}\)滴酚酞指示剂,用\(\rm{c}\) \(\rm{mol/L}\)的\(\rm{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rm{(}\)指示\(\rm{CO_{3}^{2-}+H^{+}=HCO_{3}^{-}}\)反应的终点\(\rm{)}\),所用\(\rm{HCl}\)溶液体积为\(\rm{V_{1}mL}\),再加\(\rm{1~2}\)滴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rm{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所用\(\rm{HCl}\)溶液总体积为\(\rm{V_{2}}\) \(\rm{mL.}\)则纯碱样品中\(\rm{NaHCO_{3}}\)质量分数为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