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实验中,所加固体可以完全溶解的是\(\rm{(}\)  \(\rm{)}\)
              A.在\(\rm{H_{2}O_{2}}\)溶液中加入少量\(\rm{MnO_{2}}\)粉末
              B.将一小块铝片投入足量\(\rm{NaOH}\)溶液中
              C.将少量氢氧化铝加入足量的浓氨水中
              D.常温下将一小块铁片投入足量的浓硝酸中
            • 2.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有关\(\rm{Cu}\)、硝酸、硫酸化学性质的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rm{.}\)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实验\(\rm{①}\)中溶液呈蓝色,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稀硝酸被\(\rm{Cu}\)还原为\(\rm{NO_{2}}\)
              B.实验\(\rm{③}\)中滴加稀硫酸,铜片继续溶解,说明稀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
              C.实验\(\rm{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m{3Cu+Cu(NO_{3})_{2}+4H_{2}SO_{4}═4CuSO_{4}+2NO↑+4H_{2}O}\)
              D.由上述实验可得出结论:\(\rm{Cu}\)在常温下既可以和稀硝酸反应,也可以和稀硫酸反应
            • 3.

              在下列反应中,\(\rm{HNO_{3}}\)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A.\(\rm{H_{2}S+2HNO_{3}(}\)浓\(\rm{) \overset{∆}{=} S↓+2NO_{2}↑+2H_{2}O}\)

              B.\(\rm{CuO+2HNO_{3}═Cu(NO_{3})_{2}+H_{2}O}\)

              C.\(\rm{4HNO_{3}(}\)浓\(\rm{) \overset{光/∆}{=} 4NO_{2}↑+O_{2}↑+2H_{2}O}\)

              D.\(\rm{3Cu+8HNO_{3}(}\)稀\(\rm{) \overset{∆}{=} 3Cu(NO_{3})_{2}+2NO↑+4H_{2}O}\)
            • 4.
              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rm{(}\)  \(\rm{)}\)
              A.常温下,浓硝酸可以使金属镁纯化
              B.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主要放出氢气
              C.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D.室温下,铜能与浓硝酸反应,不能与稀硝酸反应
            • 5.
              硝酸与下列物质的反应中,既能表现出酸性,又能表现出其氧化性的是\(\rm{(}\)  \(\rm{)}\)
              A.氧化铁
              B.氢氧化钠
              C.碳
              D.铜
            • 6.
              某小组对碳与浓硝酸的反应进行探究,已知:\(\rm{2NaOH+2NO_{2}=NaNO_{3}+NaNO_{2}+H_{2}O}\),\(\rm{2NaOH+NO_{2}+NO=2NaNO_{2}+H_{2}O.}\)请回答下列问题:
              I.甲同学设计 如图所示装置制备并收集\(\rm{NO}\)

              \(\rm{(1)}\)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2)C}\)的作用为 ______ 。
              \(\rm{(3)}\)乙同学认为用装置\(\rm{F}\)代替\(\rm{B}\)更合理,理由为 ______ 。
              \(\rm{(4)}\)乙同学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
              \(\rm{①}\)将浓\(\rm{HNO_{3}}\)滴入圆底烧瓶中的操作为 ______ 。
              \(\rm{②}\)点燃\(\rm{A}\)处酒精灯开始反应后,圆底烧瓶中的现象为 ______ 。
              \(\rm{II.}\)探究\(\rm{NO}\)与\(\rm{Na_{2}O_{2}}\)反应

              已知\(\rm{NaNO_{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rm{J}\) 处硬质玻璃管中制得的\(\rm{NaNO_{2}}\)中含有少量\(\rm{NaNO_{3}}\)。
              \(\rm{(5)}\)检验上图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 ______ 。
              \(\rm{(6)}\)实验结束后,设计实验证明\(\rm{J}\) 处硬质玻璃管中有\(\rm{NaNO_{2}}\)生成 ______ 。
              供选试剂:蒸馏水\(\rm{KI-}\)淀粉溶液,\(\rm{KMnO_{4}}\)溶液、\(\rm{NaOH}\)溶液。\(\rm{BaCl_{2}}\)溶液、稀硫酸
            • 7.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醛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常用于食品保鲜
              B.氧化铝熔点高,常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C.氧化钠可用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
              D.常温下,可用铁槽车或铝槽车运输稀硝酸
            • 8.

              向\(\rm{800 mL}\)稀硝酸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铁粉完全溶解后,放出\(\rm{NO}\)气体\(\rm{11.2 L(}\)标准状况\(\rm{)}\),同时溶液质量增加\(\rm{18.6 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中投入铁粉物质的量是\(\rm{0.5 mol}\)
              B.原溶液中\(\rm{HNO_{3}}\)的浓度是\(\rm{2.0 mol·L^{-1}}\)
              C.反应后的溶液中\(\rm{c(Fe^{2+})∶c(Fe^{3+})=1∶1}\)
              D.反应后的溶液中还可溶解\(\rm{16.0 g}\)铜
            • 9.

              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固体\(\rm{X}\)由两种常见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常见金属元素,另一种为非金属元素,且质量比为\(\rm{14∶1}\),\(\rm{B}\)是常见的无色无味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rm{C}\)是一种红棕色气体,\(\rm{D}\)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rm{E}\)溶液遇硫氰化钾溶液显血红色,\(\rm{F}\)是紫红色的金属单质,\(\rm{I}\)是常见的无色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 D}\)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

              \(\rm{(2) 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rm{(3)}\)写出反应\(\rm{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rm{(4)}\)写出反应\(\rm{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 10.

              将\(\rm{FeO}\)和\(\rm{Cu(NO_{3})_{2}}\)的混合物\(\rm{9.08 g}\)加入到\(\rm{150 mL 1.0 mol·L^{-1}}\)的稀硫酸中,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得到溶液\(\rm{X}\)。向溶液\(\rm{X}\)中通入\(\rm{448 mL(}\)已换算为标准状况\(\rm{)}\)的\(\rm{Cl_{2}}\)得到溶液\(\rm{Y}\),此时溶液中的\(\rm{Fe^{2+}}\)恰好被完全氧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rm{(}\)    \(\rm{)}\)

              A.溶液\(\rm{X}\)中的阳离子一定有\(\rm{Cu^{2+}}\)、\(\rm{Fe^{2+}}\)、\(\rm{H^{+}}\),可能有\(\rm{Fe^{3+}}\)
              B.原混合物中\(\rm{FeO}\)的质量为\(\rm{2.88 g}\)
              C.向溶液\(\rm{Y}\)中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产生标准状况下\(\rm{224 mL}\)的\(\rm{H_{2}}\)
              D.向溶液\(\rm{Y}\)中加入\(\rm{5 g}\)铁粉,充分反应后得到不溶固体\(\rm{1.08 g}\)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