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春•海淀区期中)探究氯气与KI溶液的反应,某课外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放下部分浓盐酸,加热装置B中溶液变蓝色,随后蓝色褪去,溶液显浅棕色
              (1)装置A中生成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装置C中NaOH的作用是    ;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能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4)为探究B中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I2和I-在溶液中会发生反应:I2+I-⇌I3-,I3-显棕黄色且遇淀粉变蓝;I2可被氯气与氧化为ICl2-(红色)和ICl4-(黄色),两种离子可继续被氧化成IO3-(无色).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Ⅰ.取反应后B中的溶液4mL分成两等份,第一份滴入1滴碘水;第二份滴入淀粉溶液第一份溶液蓝色
              第二份溶液颜色没有变化
              Ⅱ.将I2溶于KI溶液中配制得碘总浓度为0.1mol/L的溶液,取上述溶液2mL,滴加1滴淀粉溶液,再通入氯气加淀粉后溶液变蓝,通氯气后蓝色褪去,溶液显浅棕色
              Ⅲ.向Ⅱ所得溶液继续通入氯气溶液几乎变为无色
              ①操作Ⅰ的实验目的是    
              ②写出ICl2-在水溶液中与氯气反应生成IO3-的离子方程式    
              ③由以上实验可推断B中溶液颜色变成浅棕色的原因是    
            • 2. (2016春•株洲校级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拟探究和比较SO2和Cl2的漂白性,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二套.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向第一套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SO2,观察到试管中的品红溶液    (填“能”或“不能”)褪色,然后再加热试管,溶液    (填“恢复”或“不恢复”)红色;
              (2)向第二套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Cl2,观察到试管中的品红溶液也褪色,然后再加热试管,溶液    (填“恢复”或“不恢复”)红色;
              (3)由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说明SO2和C12的漂白原理    (填“相同”或“不相同”);
              (4)Cl2通入品红溶液中,生成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    (填“HCl”或“HClO”).
            • 3. (2016春•沈阳校级期中)乙醛在氧化铜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氧化成乙酸.依据此原理设计实验制得并在试管C中收集到少量乙酸溶液(如图所示:试管A中装有40%的乙醛水溶液、氧化铜粉末;试管C中装有适量蒸馏水;烧杯B中装有某液体).已知在60℃~80℃时用双连打气球鼓入空气即可发生乙醛的氧化反应,连续鼓入十几次反应基本完全.有关物质的沸点见下表:
              物质乙醛乙酸甘油乙醇
              沸点20.8℃117.9℃290℃78.5℃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内在60℃~80℃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    
              (2)如图所示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温度计在试管A内的位置,在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试管A 的反应液中,目的是    ;当试管A内的主要反应完成后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略低于试管A 的支管口处,目的是    
              (3)烧杯B的作用是使试管A内的反应液均匀受热发生反应,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    (在题给物质中找);
              (4)若想检验试管C中是否含有产物乙酸,请你在所提供的药品中进行选择,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方案.所提供的药品有:pH试纸、红色的石蕊试纸、白色的醋酸铅试纸、碳酸氢钠粉末.实验仪器任选.该方案为    
            • 4. 某学习小组进行“铁与水反应所得固体物质的成分、性质及再利用”的实验探究.
              【探究一】设计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铁与水反应”的实验.

              (1)反应前A中投放碎瓷片的目的是    
              (2)硬质玻璃管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E中的现象是    
              【探究二】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确定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黑色固体的成分.
              待硬质玻璃管B冷却后,取少许其中的固体物质溶于硫酸后,将所得溶液分成两份.
              (4)一份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推断硬质玻璃管B中固体物质的成分(选填序号,下同)为    ;若溶液未变红色,推断硬质玻璃管B中固体物质的成分为    
              ①只有有Fe ②只有Fe3 O4③Fe3 O4和Fe ④一定有Fe3 O4,可能有Fe
              (5)若要检测溶液中是否存在Fe2+,则另一份溶液中需要加入    (填试剂)来检验
              【探究三】设计如下流程测定反应后硬质玻璃管B中固体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6)计算反应后B装置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5.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选用硫酸、盐酸、CaCO3、Na2SO4溶液、Na2SiO3溶液中某些试剂,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一次性完成同主族元素碳与硅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装置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A、B、C三处分别是沾有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KI试纸、湿润的红色试纸.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能反应生成氯气.

              根据图1回答:
              (1)写出选用物质为:A    ,C     
              (2)烧瓶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有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设计有明显的不足,你认为不足之处为    
              根据图2回答:
              (4)根据乙同学的实验原理可推测氯、溴、碘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    
              (5)B处的实验现象是    
              (6)B处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7)有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设计也有明显的不足,你认为不足之处为    
            • 6. 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②向新制得的Na2S溶液中满加新制的氯水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④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⑤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F.生成淡黄色沉锭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2S溶液,AlC13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等.
              仪器:①    ,②    ,③    ,试管夹,镊子,小刀,玻璃片,砂纸,火柴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③、⑥的反应方程式)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填A-F)
              实验步骤③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步骤  ⑥涉及的离子方程式    
              (4)实验结论:    
            • 7. 金属Na、Mg、Al有广泛的应用
              (1)金属Na、Mg、Al的金属性,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各取1.0g金属钠和镁,分别加入到5mL水中,钠与谁反应剧烈,镁与水反应缓慢.
              实验2:各取1.0g的镁条和铝条,分别加入到5mL1.0mol/L盐酸中,镁与盐酸反应剧烈,铝与盐酸反应较剧烈.
              实验1和实验2得出的结论是    ,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2)Na、Mg、Al都可用于制备储氢的金属氢化物.
              ①NaH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能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H2,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NaH在无水条件下可作为某些钢铁制品的脱锈剂(铁锈的成分表示为Fe2O3),脱锈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式为    
              ②NaAlH4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NaAlH4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8. 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浓硫酸.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1)将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10分钟后把铁钉取出用蒸馏水洗净后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2)另称取铁钉9.0g放入15.0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
              ①甲同学认为X中除Fe3+外还可能含有Fe2+,若要确认其中的Fe2+,应选用    (选填序号)
              a.KSCN溶液和氯水 b.酸性KMnO4溶液 c.浓氨水   d.NaOH溶液
              ②乙同学取448m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固体2.33g,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由此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    .  
              分析上述实验中SO2体积分数的结果,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有H2和Q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3)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    
              (4)认为气体Y中还含有Q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为确认Q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M于    (选填序号).
              a.A之前              b.A-B间            c.B-C间              d.C-D间
              (6)如果气体Y中含有H2,预计实验现象应是    
            • 9. 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甲酸进行了如下的实验,以验证其含有醛基,并考察其化学性质,首先做了银镜反应.
              (1)在甲酸进行银镜反应前,必须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    ,因为    
              (2)写出甲酸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某同学很成功的做了银镜反应,他肯定没有进行的操作    (写字母):
              A、用洁净的试管;
              B、在浓度为2%的NH3•H2O中滴入稍过量的浓度为2%的硝酸银;
              C、用前几天配制好的银氨溶液;
              D、反应过程中,振荡试管使之充分反应.
              E、用小火对试管直接加热;
              然后,同学们对甲酸与甲醇进行了酯化反应的研究:(就酯化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4)写出甲酸和甲醇进行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在甲装置和乙装置中选择哪套更好?    ,原因是    
              (6)实验过程中选用的药品及试剂除浓H2SO4、甲醇、甲酸外,还需要的一种药品    
              (7)乙装置中长导管A的作用是    
            • 10. 现欲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红热的炭与浓硫酸发生反应所生成的各种产物.有一个同学按气体的流动方向设计了一个实验流程,其装置图如下.

              (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②处的现象是:    
              (3)品红溶液使用了两次,第一次使用时的作用是    .第二次使用时的作用是    
              (4)④的作用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根据    现象可证明产物中一定有CO2气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