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气态中性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rm{(I_{1})}\),气态正离子继续失去电子所需最低能量依次称为第二电离能\(\rm{(I_{2})}\)、第三电离能\(\rm{(I_{3})……}\)下表是第三周期部分元素的电离能\(\rm{[}\)单位:\(\rm{eV(}\)电子伏特\(\rm{)]}\)数据。

              元素

              \(\rm{I_{1}/eV}\)

              \(\rm{I_{2}/eV}\)

              \(\rm{I_{3}/eV}\)

              \(\rm{5.7}\)

              \(\rm{47.4}\)

              \(\rm{71.8}\)

              \(\rm{7.7}\)

              \(\rm{1}\)

              \(\rm{80.3}\)

              \(\rm{13.0}\)

              \(\rm{23.9}\)

              \(\rm{40.0}\)

              \(\rm{15.7}\)

              \(\rm{27.6}\)

              \(\rm{40.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B.乙的化合价为\(\rm{+1}\)价

              C.丙可能是金属元素         
              D.丁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 2.

              电负性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下列关于电负性的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

              A.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

              B.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C.电负性越大,金属性越强

              D.电负性越小,非金属性越强
            • 3. 下列对一些实验事实及其理论解释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理论解释
              A Be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小于B原子 同周期元素原子的电离能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
              B CH4为正四面体形分子 CH4分子中C为sp3杂化,键角为109°28′
              C 金刚石的熔点高于石墨 金刚石是原子晶体,石墨是分子晶体
              D HF的沸点高于HCl HF分子间能形成氢键,HCl不能
              A.A
              B.B
              C.C
              D.D
            • 4. 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一电离能:Y一定小于X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n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强于Y对应的
              D.X和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有\(\rm{(}\)  \(\rm{)}\)
              A.某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rm{5}\)倍,则其最高正价为\(\rm{+7}\)
              B.钠元素的第一、第二电离能分别小于镁元素的第一、第二电离能
              C.高氯酸的酸性与氧化性均大于次氯酸的酸性和氧化性
              D.邻羟基苯甲醛的熔点低于对羟基苯甲醛的熔点
            • 6.

              下列对价电子构型为\(\rm{2s^{2}2p^{5}}\)的元素描述正确的是                               \(\rm{(}\)    \(\rm{)}\)

              A.原子半径最小
              B.原子序数为\(\rm{9}\)
              C.第一电离能最大                       
              D.电负性最大
            • 7.

              短周期主族元素\(\rm{W}\)、\(\rm{X}\)、\(\rm{Y}\)、\(\rm{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rm{W}\)、\(\rm{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rm{4∶3}\),\(\rm{Z}\)原子比 \(\rm{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rm{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m{W}\)、\(\rm{Y}\)、\(\rm{Z}\)的电负性大小顺序一定是\(\rm{Z > Y > W}\)
              B.\(\rm{W}\)、\(\rm{X}\)、\(\rm{Y}\)、\(\rm{Z}\)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可能是\(\rm{W > X > Y > Z}\)
              C.\(\rm{Y}\)、\(\rm{Z}\)形成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能是正四面体
              D.\(\rm{WY_{2}}\)分子中\(\rm{σ}\)键与\(\rm{π}\)键的数目之比是\(\rm{2∶1}\)
            • 8. 有下列两组命题
              A组 B组
              Ⅰ.H2O分子间存在氢键,H2S则无 ①H2O比H2S稳定
              Ⅱ.晶格能NaI比NaCl小 ②NaCl比NaI熔点高
              Ⅲ.晶体类型不同 ③N2分子比磷的单质稳定
              Ⅳ.元素第一电离能大小与原子外围电子排布有关,不一定像电负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大 ④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大的,电负性不一定大
              B组中命题正确,且能用A组命题加以正确解释的是(  )
              A.Ⅰ①
              B.Ⅱ②
              C.Ⅲ③
              D.Ⅳ④
            • 9. 有下列两组命题
              \(\rm{A}\)组 \(\rm{B}\)组
              Ⅰ\(\rm{.H_{2}O}\)分子间存在氢键,\(\rm{H_{2}S}\)则无 \(\rm{①H_{2}O}\)比\(\rm{H_{2}S}\)稳定
              Ⅱ\(\rm{.}\)晶格能\(\rm{NaI}\)比\(\rm{NaCl}\)小 \(\rm{②NaCl}\)比\(\rm{NaI}\)熔点高
              Ⅲ\(\rm{.}\)晶体类型不同 \(\rm{③N_{2}}\)分子比磷的单质稳定
              Ⅳ\(\rm{.}\)元素第一电离能大小与原子外围电子排布有关,不一定像电负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大 \(\rm{④}\)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大的,电负性不一定大
              \(\rm{B}\)组中命题正确,且能用\(\rm{A}\)组命题加以正确解释的是\(\rm{(}\)  \(\rm{)}\)
              A.Ⅰ\(\rm{①}\)
              B.Ⅱ\(\rm{②}\)
              C.Ⅲ\(\rm{③}\)
              D.Ⅳ\(\rm{④}\)
            • 10.
              有下列两组命题
              \(\rm{A}\)组 \(\rm{B}\)组
              Ⅰ\(\rm{.H_{2}O}\)分子间存在氢键,\(\rm{H_{2}S}\)则无 \(\rm{①H_{2}O}\)比\(\rm{H_{2}S}\)稳定
              Ⅱ\(\rm{.}\)晶格能\(\rm{NaI}\)比\(\rm{NaCl}\)小 \(\rm{②NaCl}\)比\(\rm{NaI}\)熔点高
              Ⅲ\(\rm{.}\)晶体类型不同 \(\rm{③N_{2}}\)分子比磷的单质稳定
              Ⅳ\(\rm{.}\)元素第一电离能大小与原子外围电子排布有关,不一定像电负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大 \(\rm{④}\)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大的,电负性不一定大
              \(\rm{B}\)组中命题正确,且能用\(\rm{A}\)组命题加以正确解释的是\(\rm{(}\)  \(\rm{)}\)
              A.Ⅰ\(\rm{①}\)
              B.Ⅱ\(\rm{②}\)
              C.Ⅲ\(\rm{③}\)
              D.Ⅳ\(\rm{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