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气体\(\rm{A}\)分解为\(\rm{B}\)和\(\rm{C}\) 两种气体的反应在三种不同条件下进行,\(\rm{B}\)、\(\rm{C}\)的起始浓度为\(\rm{0}\),反应物\(\rm{A}\)的浓度\(\rm{(mol/L)}\)随时间\(\rm{(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表中的温度为摄式度\(\rm{(^{0}C)}\)。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rm{(1)}\)该反应_______\(\rm{(}\)填“是”或“否”\(\rm{)}\)属于可逆反应。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

              \(\rm{(2)}\)在实验\(\rm{①}\)、\(\rm{②}\)中有一个实验使用了催化剂,该实验的序号是______,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rm{(3)}\)实验\(\rm{①}\)和实验\(\rm{③}\)达到平衡所用时间较短者为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rm{(}\)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则此问不用作答\(\rm{)}\)。

            • 2. 25℃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92.4kJ/mol
              (1)在该温度时,取lmol N2和3mol H2放在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92.4kJ.其原因是 ______
              (2)为了提高NH3的产率,应如何选择反应条件?
            • 3.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rm{A_{2}(g)+B_{2}(g)⇌2C(g)}\)达到平衡时,\(\rm{A_{2}}\)、\(\rm{B_{2}}\)和\(\rm{C}\)的浓度分别为\(\rm{0.5mol/L}\)、\(\rm{0.1mol/L}\)、\(\rm{1.6mol/L}\),若用\(\rm{a}\)、\(\rm{b}\)、\(\rm{c}\)分别表示\(\rm{A_{2}}\)、\(\rm{B_{2}}\)、\(\rm{C}\)的初始浓度\(\rm{(mol/L)}\),则:
              \(\rm{(1)a}\)、\(\rm{b}\)应满足的关系是 ______ .
              \(\rm{(2)a}\)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 .
            • 4.
              在\(\rm{298K}\),\(\rm{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rm{N_{2}(g)+3H_{2}(g)⇌2NH_{3}(g)}\);\(\rm{\triangle H=-92.38kJ/mol.}\)  在该温度下,取\(\rm{1mol}\) \(\rm{N_{2}(g)}\)和\(\rm{3mol}\) \(\rm{H_{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rm{92.38kJ}\),其原因是 ______ .
            • 5.

              \(\rm{(1)}\)实验室中配制碘水,往往是将\(\rm{I_{2}}\)溶于\(\rm{KI}\)溶液中,这样就可以得到浓度较大的碘水,主要是因为发生了反应:\(\rm{{I}_{2}(aq)+{I}^{-}⇌{{I}_{3}}^{-} }\),上述平衡体系中,\(\rm{I_{3}}\)的物质的量浓度\(\rm{c({{I}_{3}}^{-}) }\)与温度\(\rm{T}\)的关系如图所示\(\rm{(}\)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rm{)}\)。

              \(\rm{①}\)在\(\rm{T_{1}}\)、\(\rm{D}\)状态时,\(\rm{v_{(正)}}\)________\(\rm{v_{(逆)}(}\)填“\(\rm{ > }\)”、“\(\rm{ < }\)”或“\(\rm{=}\)”\(\rm{)}\)。

              \(\rm{②}\)若在\(\rm{T_{1}}\)时某状态\(\rm{c({I}^{-})/c({{I}_{3}}^{-})=1/100 }\),________平衡状态\(\rm{(}\)填“是”“不是”或“不一定是”\(\rm{)}\)。

              \(\rm{(2)}\)在一容积为\(\rm{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rm{0.2mol N_{2}}\)和\(\rm{0.6mol H_{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rm{{{{N}}_{{2}}}{(g)}+{3}{{{H}}_{{2}}}{(g)}\rightleftharpoons {2N}{{{H}}_{{3}}}{(g)}}\) \(\rm{ΔH < 0}\)。反应中\(\rm{NH_{3}}\)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①}\)结合如图计算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用\(\rm{NH_{3}}\)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rm{v(NH_{3})=}\)________。反应到平衡时\(\rm{N_{2}}\)的转化率为________。

              \(\rm{②}\)保持体系其他条件不变,若在\(\rm{5min}\)末改变反应温度,则\(\rm{NH_{3}}\)的物质的量浓度可能为________\(\rm{(}\)填序号\(\rm{)}\)。

              A.\(\rm{0.20mol·L^{-1}}\)

              B.\(\rm{0.15mol·L^{-1}}\)

              C.\(\rm{0.10mol·L^{-1}}\)

              D.\(\rm{0.08mol·L^{-1}}\)

            • 6.

              \(\rm{(1)}\)某学生为了探究\(\rm{Zn}\)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在\(\rm{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rm{Zn}\)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rm{H2}\),实验记录如下\(\rm{(}\)累计值\(\rm{)}\):

               

              时间\(\rm{(min)}\)

               

              \(\rm{1}\)

               

              \(\rm{2}\)

               

              \(\rm{3}\)

              \(\rm{4}\)

               

               

              \(\rm{5}\)

               

               

              \(\rm{H2}\)体积\(\rm{(mL)(}\)标况下\(\rm{)}\)

               

              \(\rm{50}\)

               

              \(\rm{120}\)

               

              \(\rm{232}\)

              \(\rm{290}\)

               

               

              \(\rm{310}\)

               

               

               

               

               

               

               

               

               

               

               

               

               

              \(\rm{①}\)下列哪一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

               

               

               

              。\(\rm{(}\)填字母选项\(\rm{)}\)

               

               

               

               

               

              A.\(\rm{0~1 min}\)

              B.\(\rm{1~2 min}\)

              C.\(\rm{2~3 min}\)

              D.\(\rm{3~4 min}\)

              E.\(\rm{4~5 min}\)

               

               

              \(\rm{②}\)求\(\rm{2~3 min}\)时间段内的反应速率\(\rm{(}\)假设溶液体积保持不变\(\rm{)}\):\(\rm{v}\)\(\rm{(HCl)=}\)

               

               
















              \(\rm{(2)}\)探究\(\rm{NaHCO_{3}}\)、\(\rm{Na_{2}CO_{3}}\)和盐酸\(\rm{(}\)以下盐酸浓度均为\(\rm{1 mol·L^{-1})}\)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实验测得如下数据:


              序号

              \(\rm{35 mL}\)试剂

              固体

              混合前温度\(\rm{/℃}\)

              混合后温度\(\rm{/℃}\)

              \(\rm{①}\)

              \(\rm{2.5 g NaHCO3}\)

              \(\rm{20.0}\)

              \(\rm{18.5}\)

              \(\rm{②}\)

              \(\rm{3.2 g Na2CO3}\)

              \(\rm{20.0}\)

              \(\rm{3}\)

              \(\rm{③}\)

              盐酸

              \(\rm{2.5 g NaHCO3}\)

              \(\rm{20.0}\)

              \(\rm{16.2}\)

              \(\rm{④}\)

              盐酸

              \(\rm{3.2 g Na2CO3}\)

              \(\rm{20.0}\)

              \(\rm{25.1}\)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rm{①Na_{2}CO_{3}}\)溶液与盐酸的反应是__________\(\rm{(}\)填“吸热”或“放热”\(\rm{)}\)反应。

               \(\rm{②20.0℃}\)时,含\(\rm{2.5 g NaHCO_{3}}\)的饱和溶液和\(\rm{35 mL}\)盐酸混合后的温度将_______\(\rm{(}\)填“低于”或“高于”\(\rm{)16.2℃}\)。

              \(\rm{(3)14CO2}\)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rm{14CO_{2}+C_{2}CO}\),达到化学反应平衡后,混合物中含\(\rm{14C}\)的粒子有 _____。

              \(\rm{(4)}\)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完全燃烧,放出热量较多的是______。\(\rm{(}\)填字母选项\(\rm{)}\)

              A.固体硫

              B.硫蒸气

              \(\rm{(5)}\)某科学探究小组为探究电化学原理,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rm{①}\)实验一:若\(\rm{a}\)和\(\rm{b}\)不连接时,铁片上现象是_______。

              \(\rm{②}\)实验二:若\(\rm{a}\)和\(\rm{b}\)用导线连接时:

              Ⅰ\(\rm{.}\)铜片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Ⅱ\(\rm{.}\)溶液中\(\rm{SO_{4}^{2-}}\)向________\(\rm{(}\)填“正”或“负”\(\rm{)}\)极移动。

              Ⅲ\(\rm{.}\)若导线连接前两极质量相等,连接后,当两极质量差为\(\rm{12 g}\)时,导线中流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_\(\rm{-}\)。

            • 7.

              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回答相应的问题:

              \(\rm{(1)}\)下列能说明\(\rm{2Fe^{3+}+2I^{-}}\)    \(\rm{2Fe^{2+}+I_{2}}\)有一定反应限度的依据是_______\(\rm{(}\)填选项,下同\(\rm{)}\)

              A.过量\(\rm{KI}\)溶液中滴加少量\(\rm{FeCl_{3}}\)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rm{KSCN}\)溶液后显血红色

              B.过量\(\rm{KI}\)溶液中滴加少量\(\rm{FeCl_{3}}\)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rm{CCl_{4}}\),振荡静置,看到\(\rm{CCl_{4}}\)层呈紫红色

              C.少量\(\rm{KI}\)溶液中滴加过量\(\rm{F eCl_{3}}\)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rm{KSCN}\)溶液后显血红色

              \(\rm{(2)}\)下列能说明苯环不具有单双建交替结构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

              A.苯不溶于水                    \(\rm{B.}\)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苯不能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rm{D.}\)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 8. 工业生产硫酸过程中存在反应2SO2(g)+O2(g)⇌2SO3(g),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上述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反应过程中,断裂1molSO2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断裂1molO2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SO3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则Q1、Q2、Q3的关系为 ______
              (2)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S18O2与O2,反应达到平衡时,含有18O的物质有 ______ 种.
            • 9. 化学平衡的标志
              (1) ______
              (2) ______
            • 10.

              在一容积为\(\rm{4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rm{0.4mol}\)的\(\rm{N_{2}}\)和\(\rm{1.2mol}\)的\(\rm{H_{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rm{N_{2}(g)+3H_{2}(g)}\)\(\rm{2NH_{3}(g}\) \(\rm{)}\) \(\rm{\triangle }\)\(\rm{H}\)\(\rm{ < 0}\),反应中\(\rm{NH_{3}}\)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情况如下图:

              \(\rm{(1)}\)根据上图,计算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平均反应速率\(\rm{v}\)\(\rm{(H_{2})}\)为______________\(\rm{mol/(L·min)}\)。

              \(\rm{(2)}\)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rm{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温度的升高,\(\rm{K}\)值将    _________\(\rm{(}\)填“增大”、“减小”“不变”\(\rm{)}\)

              \(\rm{(3)}\)反应达到平衡后,第\(\rm{5}\)分钟末,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若改变反应温度,则\(\rm{NH_{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为___________。

              \(\rm{a.0.20 mol/L}\)      \(\rm{b.0.12 mol/L}\)     \(\rm{c.0.10 mol/L}\)      \(\rm{d.0.08 mol/L}\)

              \(\rm{(4)}\)反应达到平衡后,第\(\rm{5}\)分钟末,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若只把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rm{(}\)填“向逆反应方向”、“向正反应方向”或“不”\(\rm{)}\)。

              \(\rm{(5)}\)在第\(\rm{5}\)分钟末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后,若在第\(\rm{8}\)分钟末达到新的平衡\(\rm{(}\)此时\(\rm{NH_{3}}\)的浓度约为\(\rm{0.25 mol/L)}\),请在上图中画出第\(\rm{5}\)分钟末到此平衡时\(\rm{NH_{3}}\)浓度的变化曲线。

              \(\rm{(6)}\)在三个相同容器中各充入\(\rm{1 molN_{2}}\)和\(\rm{3molH_{2}}\),在某一不同条件下反应并达到平衡,氨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m{(}\)填序号\(\rm{)}\) 。

              A.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rm{P_{2} > P_{1}}\)

              B.图Ⅱ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rm{P_{1} > P_{2}}\)

              C.图Ⅲ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rm{T_{1} > T_{2}}\)

              D.图Ⅱ可能是同温同压下,催化剂性能对反应的影响,且\(\rm{1 > 2}\)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