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氯气并验证氯气的某些化学性质,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rm{HCl}\)
              C.用装置丙收集一试管氯气
              D.用装置丁验证氯气能支持\(\rm{H_{2}}\)燃烧
            • 2.
              某实验小组同学模拟工业制碘的方法,探究\(\rm{ClO_{3}^{-}}\)和\(\rm{I^{-}}\)的反应规律\(\rm{.}\)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
              实验及试剂 编号 无色\(\rm{NaClO_{3}}\)溶液用量 试管中溶液颜色 淀粉\(\rm{KI}\)试纸颜色
              \(\rm{1}\) \(\rm{0.05mL}\) 浅黄色 无色
              \(\rm{2}\) \(\rm{0.20mL}\) 深黄色 无色
              \(\rm{3}\) \(\rm{0.25mL}\) 浅黄色 蓝色
              \(\rm{4}\) \(\rm{0.30mL}\) 无色 蓝色
              \(\rm{(1)}\)取实验\(\rm{2}\)后的溶液,进行如图\(\rm{1}\)实验:

              经检验,上述白色沉淀是\(\rm{AgCl.}\)写出加入\(\rm{0.20mLNaClO_{3}}\)后,溶液中\(\rm{ClO_{3}^{-}}\)和\(\rm{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rm{(2)}\)查阅资料:一定条件下,\(\rm{I^{-}}\)和\(\rm{I_{2}}\)都可以被氧化成\(\rm{IO_{3}^{-}}\).
              作出假设:\(\rm{NaClO_{3}}\)溶液用量增加导致溶液褪色的原因是过量的\(\rm{NaClO_{3}}\)溶液与\(\rm{(1)}\)中的反应产物继续反应,同时生成\(\rm{Cl_{2}}\).
              进行实验:
              \(\rm{①}\)取少量实验\(\rm{4}\)中的无色溶液进行如图\(\rm{2}\)实验,进一步佐证其中含有\(\rm{IO_{3}^{-}.}\)其中试剂\(\rm{X}\)可以是 ______ \(\rm{(}\)填字母序号\(\rm{)}\).
              \(\rm{a.}\)碘水          \(\rm{b.KMnO_{4}}\)溶液        \(\rm{c.NaHSO_{3}}\)溶液
              \(\rm{②}\)有同学提出,仅通过湿润淀粉\(\rm{KI}\)试纸变蓝的现象不能说明生成\(\rm{Cl_{2}}\),便补充了如下实验:将实验\(\rm{4}\)中的湿润淀粉\(\rm{KI}\)试纸替换为湿润的淀粉试纸,再滴加\(\rm{0.30mL1.33mol⋅L^{-1}NaClO_{3}}\)溶液后,发现湿润的淀粉试纸没有明显变化\(\rm{.}\)进行以上对比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佐证\(\rm{4}\)中生成了\(\rm{Cl_{2}}\).
              获得结论:\(\rm{NaClO_{3}}\)溶液用量增加导致溶液褪色原因是 ______ \(\rm{(}\)用离子方程式表示\(\rm{)}\).
              \(\rm{(3)}\)小组同学继续实验,通过改变实验\(\rm{4}\)中硫酸溶液的用量,获得如表实验结果:
              编号 \(\rm{6.0mol⋅L^{-1}}\) \(\rm{H_{2}SO_{4}}\) 溶液用量 试管中溶液颜色 淀粉\(\rm{KI}\)试纸颜色
              \(\rm{5}\) \(\rm{0.25mL}\) 浅黄色 无色
              \(\rm{6}\) \(\rm{0.85mL}\) 无色 蓝色
              \(\rm{①}\)对比实验\(\rm{4}\)和\(\rm{5}\),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______
              \(\rm{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rm{6}\)的现象: ______ .
            • 3.

              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氯气并验证氯气的某些化学性质,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rm{HCl}\)

              C.用装置丙收集一试管氯气 

              D.用装置丁验证氯气能支持\(\rm{H_{2}}\)燃烧
            • 4.
              某兴趣小组利用文献资料设计方案对氯及其化合物进行探究.
              Ⅰ\(\rm{.}\)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rm{(1)}\)该小组利用右图装置及试剂制备并收集适量\(\rm{Cl_{2}}\),装置\(\rm{B}\)、\(\rm{C}\)的作用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
              \(\rm{(2)}\)制得的氯气中加入适量水,得到饱和氯水,
              饱和氯水中含氯元素的微粒有 ______ \(\rm{(}\)写出全部微粒\(\rm{)}\).
              \(\rm{(3)}\)饱和氯水与石灰石的反应是制取较浓\(\rm{HC1O}\)溶液的方法之一\(\rm{.}\)在过量的石灰石中加入饱和氯水充分反应,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浅黄绿色褪去,过滤,得到的滤液其漂白性比饱和氯水更强.
              \(\rm{①}\)滤液漂白性增强的原因是 ______ \(\rm{(}\)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rm{)}\).
              \(\rm{②}\)饱和氯水与石灰石反应生成\(\rm{HC1O}\)的方程式是 ______ .
              Ⅱ\(\rm{.ClO_{3}^{-}}\)、\(\rm{Cl^{-}}\)和\(\rm{H^{+}}\)反应的探究
              \(\rm{(4)KClO_{3}}\)、\(\rm{KCl}\)与硫酸可以反应\(\rm{.}\)该小组设计了系列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实验记录如下\(\rm{(}\)实验在室温下进行\(\rm{)}\):
              烧杯编号 \(\rm{1}\) \(\rm{2}\) \(\rm{3}\) \(\rm{4}\)
              氯酸钾饱和溶液 \(\rm{1mL}\) \(\rm{1mL}\) \(\rm{1mL}\) \(\rm{1mL}\)
              氯化钾固体 \(\rm{1g}\) \(\rm{1g}\) \(\rm{1g}\) \(\rm{1g}\)
              \(\rm{8mL}\) \(\rm{6mL}\) \(\rm{3mL}\) \(\rm{0mL}\)
              硫酸\(\rm{(6mol/L)}\) \(\rm{0mL}\) \(\rm{2mL}\) \(\rm{( }\)______ \(\rm{)mL}\) \(\rm{8mL}\)
              现象 无现象 溶液呈浅黄色 溶液呈黄绿色,生成浅黄绿色气体 溶液呈黄绿色,
              生成黄绿色气体
              \(\rm{①}\)该系列实验的目的 ______ .
              \(\rm{②}\)烧杯\(\rm{3}\)取用硫酸的体积应为 ______  \(\rm{mL}\).
              \(\rm{(5)}\)该小组同学查资料得知:将氯酸钾固体和浓盐酸混合也能生成氯气,同时有大量\(\rm{ClO_{2}}\)生成;\(\rm{ClO_{2}}\)沸点为\(\rm{10℃}\),熔点为\(\rm{-59℃}\),液体为红色;\(\rm{Cl_{2}}\)沸点为\(\rm{-34℃}\),液态为黄绿色\(\rm{.}\)设计最简单的实验验证\(\rm{Cl_{2}}\)中含有\(\rm{ClO_{2}}\) ______ .
            • 5.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得到一块软锰矿样品,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rm{(MnO_{2})}\)和石英\(\rm{(SiO_{2})}\)。为了制取\(\rm{Cl_{2}}\)和探究氯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rm{MnO_{2}+4HCl(}\)浓\(\rm{) \underset{∆}{\overset{}{=}} MnCl_{2}+Cl_{2}↑+2H_{2}O}\)


              【制取气体】
              \(\rm{(1)}\)取适量矿样置于烧瓶中,加入足量浓盐酸并加热,充分反应后,烧瓶中残留的固体是                        
              \(\rm{(2)}\)收集氯气应将图\(\rm{1}\)导管的\(\rm{a}\)接口与图\(\rm{2}\)的导管的                   接口连接\(\rm{(}\)填“\(\rm{b}\)”或“\(\rm{c}\)”\(\rm{)}\)

              \(\rm{(3)}\)若生成标准状况下\(\rm{11.2LCl}\)\(\rm{{\,\!}_{2}}\),则参加反应的\(\rm{MnO}\)\(\rm{{\,\!}_{2}}\)物质的量为                             \(\rm{mol}\)。

              【实验探究】
              \(\rm{(4)}\)把红热的铁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铁丝燃烧产生棕褐色的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rm{(5)}\)按图\(\rm{3}\)进行实验,观察到\(\rm{B}\)中的有色布条不退色,\(\rm{C}\)中的有色布条退色。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写出\(\rm{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实际】
              \(\rm{(7)}\)某氯碱工厂的氯气管道发生泄漏,以下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_____。
              A、将人群向高处疏散       
              B、将人群向低处疏散
              C、关闭氯气管道,用碱液浸泡过的棉布覆盖泄漏部位

              D、关闭氯气管道,用饱和\(\rm{NaCl}\)溶液浸泡过的棉布覆盖泄漏部位

            • 6.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取并探究氯气的性质\(\rm{.[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rm{2KMnO_{4}+16HCl(}\)浓\(\rm{) ═ 2KCl+2MnCl_{2} + 5Cl_{2}↑+ 8H_{2}O ]}\)

              \(\rm{(1)A}\)装置中\(\rm{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rm{(2)}\)制取氯气反应中\(\rm{KMnO_{4}}\)所起的作用是____\(\rm{(}\)填“氧化剂”或“还原剂”\(\rm{)}\)。

              \(\rm{(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_____\(\rm{(}\)填“\(\rm{B}\)”或“\(\rm{C}\)”\(\rm{)}\)装置中有色布条褪色,其褪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当氯气进入\(\rm{D}\)装置后,可观察到溶液颜色变为______\(\rm{(}\)填“红色”或“蓝色”\(\rm{)}\),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E}\)装置中\(\rm{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用\(\rm{31.6 g KMnO_{4}}\)固体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最多可生成标准状况下____\(\rm{L}\)氯气。\(\rm{(KMnO_{4}}\)的摩尔质量为\(\rm{158 g·mol^{-1})}\)

              \(\rm{(7)}\)近年来,某些含氯的化合物\(\rm{(}\)如\(\rm{ClO_{2}}\)、\(\rm{NaClO}\)等\(\rm{)}\)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rm{①}\)高效净水剂\(\rm{ClO_{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

              \(\rm{②NaClO}\)是一种强氧化剂。某种家用洗涤剂含有\(\rm{NaClO}\),请写出\(\rm{NaCIO}\)在洗涤过程中的一种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为了比较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可在实验中先制Cl2,并将Cl2依次通入NaBr溶液和KI淀粉溶液中.图1是所示仪器及药品:

              请回答:
              (1)若所制气体从左向右流向时,上述各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                                
              (2)装置3的作用是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装置1中的现象是    
              (4)在反应装置中发生反应:MnO2+4HCl(浓)
                △  
              .
               
              MnCl2+Cl2+2H2O↑.将8.7g的MnO2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可制得Cl2的体积为    L(标准状况,MnO2的摩尔质量为87g•mol-1).
              【实验讨论】
              对图1实验中 Cl2的收集,甲乙两同学都选用图2装置,但对连接方式持有不同意见.
              甲同学认为:Cl2气体应从a处通入集气瓶中.
              乙同学认为:Cl2气体应从b处通入集气瓶中.
              你认为    (填“甲”或“乙”)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已知:同等条件下Cl2的密度大于空气)
              【联系实际】如果要收集干燥氯气的实验装置.装置图2    (填“前”或“后”)再放同样的一个洗气瓶,所盛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是    
            • 8. 为了证明干燥氯气无漂白性以及卤素氧化性的强弱,可先制取氯气再进行性质实验.如图为实验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各仪器装置连接的顺序为(填接口序号)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装置Ⅰ中的现象是 ______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3)仪器Ⅱ中分别加入的试剂为 ______ ______ .(按气体流向先后顺序填)
            • 9. 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F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2)装置A中的烧瓶内固体可选用 ______ (选填以下选项的代号).
              A.碱石灰 B.生石灰 C.二氧化硅 D.五氧化二磷  E.烧碱
              (3)虚线框内应添加必要的除杂装置,请从上图的备选装置中选择,并将编号填入下列空格:B ______ ,D ______ ,E ______ .(均填编号)
              (4)氯气和氨气在常温下相混就会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氮气,装置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请设计实验方案鉴定该固体就是氯化铵: ______
              (5)从装置C的出气管口处逸出的尾气可能含有污染环境的气体,如何处理? ______
            • 10.
              为验证\(\rm{Cl_{2}}\)、\(\rm{Br_{2}}\)的氧化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

              \(\rm{(}\)可供选择的试剂有:氯水、溴水、\(\rm{NaCl}\)溶液、\(\rm{NaBr}\)溶液、酒精、四氯化碳\(\rm{)}\)
              实验步骤如上图,填写图中的空白.
              \(\rm{(1)2mL}\)试剂为 ______ ;加入少量 ______ 试剂;再加入 ______ 试剂;
              \(\rm{(2)}\)现象: ______ .
              \(\rm{(3)}\)可以证明\(\rm{Cl_{2}}\)的氧化性 ______ \(\rm{(}\)填“强于”或“弱于”\(\rm{)Br_{2}}\)的氧化性,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