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物质中,可以较大量地随身携带乘车、船或飞机的是\(\rm{(}\)  \(\rm{)}\)
              A.浓硫酸
              B.高锰酸钾
              C.硫磺
              D.食盐
            • 2.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rm{(}\)  \(\rm{)}\)
              A.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因而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先变红后褪色
              B.浓硫酸和浓硝酸在常温下均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气体
              C.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时,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
              D.稀硫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 3.
              下列甲组、乙组中的两种试剂分别混合,甲组能产生气体,乙组气体会被吸收的是\(\rm{(}\)  \(\rm{)}\)
               
              A. 过氧化钠和水 浓氨水和\(\rm{SO_{2}}\)
              B. 浓盐酸和\(\rm{MnO_{2}}\) \(\rm{BaCl_{2}}\)溶液和\(\rm{SO_{2}}\)
              C. 冷的浓硫酸和铝 \(\rm{NaOH}\)溶液和\(\rm{Cl_{2}}\)
              D. 浓硫酸和蔗糖\(\rm{(}\)滴有几滴水\(\rm{)}\) \(\rm{H_{2}SO_{4}}\)溶液和氨气
              A.\(\rm{A}\)
              B.\(\rm{B}\)
              C.\(\rm{C}\)
              D.\(\rm{D}\)
            • 4.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B}\)是用来收集实验中产生气体的装置,但未将导管画全,请将装置图补充完整.
              \(\rm{(2)}\)实验中他们取\(\rm{6.4g}\)铜片和\(\rm{12mL18mol⋅L^{-1}}\)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停止,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中的同学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
              \(\rm{①}\)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实验中若有\(\rm{m}\) \(\rm{g}\)铜参加了反应,则有 ______ \(\rm{mol}\)硫酸被氧化,电子转移数目为 ______ \(\rm{mol}\).
              \(\rm{②}\)下列试剂中,能证明反应停止后烧瓶中有硫酸剩余的是 ______ \(\rm{(}\)填写字母编号\(\rm{)}\).
              A.硫酸钠溶液      \(\rm{B.}\)氯化钡溶液      \(\rm{C.}\)银粉        \(\rm{D.}\)碳酸钠溶液
              \(\rm{③}\)为什么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你认为的原因是 ______ .
              \(\rm{(3)}\)为了测定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该兴趣小组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装置\(\rm{A}\)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已称量过的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反应停止后再次称量,两次质量差即是吸收的二氧化硫.
              方案二:将装置\(\rm{A}\)产生的气体缓缓通入足量的用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即是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钡沉淀的质量.
              方案三:当铜和浓硫酸的反应结束后,在装置\(\rm{A}\)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法测得产生氢气的体积为\(\rm{V}\) \(\rm{L(}\)已换算为标准状况\(\rm{)}\).
              实际上,以上方案一、二均不可取,请你说出原因?方案一 ______ ;方案二 ______ .
              方案三:写出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式\(\rm{(}\)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仍为\(\rm{12mL)}\) ______ .
            • 5.
              配置\(\rm{240mL1.84mol⋅L^{-1}}\)稀硫酸,下列操作正确的是\(\rm{(}\)  \(\rm{)}\)
              A.将蒸馏水缓慢注入盛有一定量浓硫酸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至冷却
              B.必须的定量仪器有\(\rm{100mL}\)量筒、\(\rm{250mL}\)容量瓶和托盘天平
              C.量取质量分数为\(\rm{98\%}\)的浓硫酸\(\rm{(ρ=1.84g⋅cm^{-3})}\)的体积为\(\rm{25.0mL}\)
              D.先在容量瓶中加入适量水,将量好的浓硫酸注入容器瓶加入定容
            • 6.
              一定量的浓硫酸与过量的锌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有\(\rm{(}\)  \(\rm{)}\)
              \(\rm{①SO_{2}②SO_{3}③H_{2}S④H_{2}}\).
              A.\(\rm{①②}\)
              B.\(\rm{①③}\)
              C.\(\rm{①④}\)
              D.只有\(\rm{①}\)
            • 7.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实验目的\(\rm{.(a}\)、\(\rm{b}\)为弹簧夹,加热及固定装置已略去\(\rm{)}\)
              \(\rm{(1)}\)验证碳、硅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rm{.(}\)已知酸性:亚硫酸\(\rm{ > }\)碳酸\(\rm{)}\)
              \(\rm{①}\)连接仪器、 ______ 、加药品后,打开\(\rm{a}\)关闭\(\rm{b}\),然后滴入浓硫酸,加热.
              \(\rm{②}\)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rm{.}\)装置\(\rm{A}\)中试剂是 ______ .
              \(\rm{③}\)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rm{(2)}\)验证\(\rm{SO_{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rm{①}\)在\(\rm{(1)①}\)操作后打开\(\rm{b}\),关闭\(\rm{a}\).
              \(\rm{②H_{2}S}\)溶液中有浅黄色浑浊出现,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rm{③BaCl_{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将其分成两份,分别滴加下列溶液,将产生的沉淀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位置.
              滴加的溶液 氯水 氨水
              沉淀的化学式 ______ ______
              写出其中\(\rm{SO_{2}}\)显示还原性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 8.
              下列反应中,没有表现出硫酸的氧化性的是\(\rm{(}\)  \(\rm{)}\)
              A.\(\rm{Cu+H_{2}SO_{4}}\)
              B.\(\rm{C+H_{2}SO_{4}}\)
              C.\(\rm{H_{2}S+H_{2}SO_{4}}\)
              D.\(\rm{NaCl+H_{2}SO_{4}}\)
            • 9.
              一定条件下,一种反应物过量,另一种反应物仍不能完全反应的是\(\rm{(}\)  \(\rm{)}\)
              A.过量的氢气与氧气
              B.过量的浓盐酸与二氧化锰
              C.过量的铜与浓硫酸
              D.过量的锌与\(\rm{18}\) \(\rm{mol/L}\)硫酸
            • 10.
              常温下,将铁片投入浓\(\rm{H_{2}SO_{4}}\)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不发生反应
              B.铁被钝化
              C.产生大量\(\rm{SO_{2}}\)
              D.产生大量\(\rm{H_{2}}\)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