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I.海带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设计进行以下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rm{(1)}\)步骤\(\rm{①}\)灼烧海带时,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rm{(}\)选填编号\(\rm{)}\)

                    

              \(\rm{(2)}\)步骤\(\rm{③}\)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__。

              \(\rm{(3)}\)步骤\(\rm{④}\)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步骤\(\rm{⑤}\)为萃取\(\rm{-}\)分液的方法从碘水中提取碘,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


              甲\(\rm{.}\)加入萃取剂后振荡  乙\(\rm{.}\)静置分层          丙\(\rm{.}\)分离

              以上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rm{(}\)填“甲”、“乙”或“丙”\(\rm{)}\)。

              \(\rm{(5)}\)步骤\(\rm{⑤}\)中不能用酒精代替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检验提取碘后的水层是否还含有单质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II.}\)下图转化关系中,\(\rm{A}\)、\(\rm{B}\)、\(\rm{C}\)、\(\rm{D}\)、\(\rm{E}\)都是短周期元素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rm{A}\)是固体,其余都是气体,且\(\rm{C}\)呈黄绿色。化合物\(\rm{H}\)和\(\rm{I}\)两种气体相遇时产生白烟。化合物\(\rm{G}\)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反应\(\rm{①}\)和\(\rm{②}\)均在溶液中进行。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rm{D}\)_______________、\(\rm{F}\)__________________。

              \(\rm{(2)}\)反应\(\rm{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向\(\rm{K}\)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_。

              \(\rm{(4)}\)将少量单质\(\rm{C}\)通入盛有淀粉\(\rm{KI}\)溶液的试管中,液体变为蓝色。该反应说明单质\(\rm{C}\)的氧化性________于单质碘\(\rm{(}\)填“强”或“弱”\(\rm{)}\)。

              \(\rm{(5)}\)向\(\rm{J}\)溶液中滴入\(\rm{NaOH}\)溶液时,生成的灰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写出沉淀由灰白色变成红褐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 2.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rm{.}\)验证同周期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1)}\)将钠、镁、铝各\(\rm{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Ⅱ\(\rm{.}\)利用如图装置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rm{(3)}\)仪器\(\rm{B}\)的名称为____,干燥管\(\rm{D}\)的作用为防止____。

              \(\rm{(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l > I}\),则\(\rm{A}\)中加浓盐酸,\(\rm{B}\)中加\(\rm{KMnO_{4}(KMnO_{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rm{)}\),\(\rm{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rm{(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rm{C > Si}\),则在\(\rm{A}\)中加盐酸、\(\rm{B}\)中加\(\rm{CaCO_{3}}\)、\(\rm{C}\)中加\(\rm{Na_{2}SiO_{3}}\)溶液。观察到\(\rm{C}\)中溶液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rm{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 3.
              苯和溴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rm{A}\)为由具支试管改制成的反应容器,在其下端开了一小孔,塞好石棉绒,再加入少量铁屑粉\(\rm{.}\)填写下列空白:

              \(\rm{(1)}\)向反应容器\(\rm{A}\)中逐滴加入溴和苯的混合液,几秒内就发生反应\(\rm{.}\)写出\(\rm{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rm{(}\)有机物写结构简式\(\rm{)}\): ______
              \(\rm{(2)B}\)中\(\rm{NaOH}\)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rm{(3)}\)试管\(\rm{C}\)中苯的作用是 ______
              反应开始后,观察\(\rm{D}\)和\(\rm{E}\)两试管,看到的现象为 ______ ,此现象可以验证苯和液溴的反应为 ______ \(\rm{(}\)填反应类型\(\rm{)}\).
            • 4.
              碘是人类必需的生命元素,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rm{(1)}\)人体中碘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加碘\(\rm{(KIO_{3})}\)食盐\(\rm{.}\)已知在溶液中:\(\rm{IO_{3}^{-}+5I^{-}+6H^{+}=3I_{2}+3H_{2}O.}\)甲同学依据上述反应检验食盐中存在\(\rm{IO_{3}^{-}}\),在下列提供物质中,必须使用的有 ______ \(\rm{(}\)填序号\(\rm{)}\)
              \(\rm{①}\)淀粉 \(\rm{②}\)碘化钾淀粉试纸  \(\rm{③}\)蓝色石蕊试纸  \(\rm{④}\)稀盐酸  \(\rm{⑤}\)水
              \(\rm{(2)}\)海带丰富的碘元素也是人体碘的一种来源\(\rm{.}\)乙同学拟进行如下实验验证海带中含有碘,请回答相关问题.
              第\(\rm{1}\)步:灼烧\(\rm{.}\)操作是将足量海带放在 ______ \(\rm{(}\)填仪器名称\(\rm{)}\)中灼烧成灰烬;
              第\(\rm{2}\)步:\(\rm{I^{-}}\)溶液的获取\(\rm{.}\)操作是 ______ , ______ ;有关操作所需要的仪器有 ______ \(\rm{(}\)从下图中选择,填编号\(\rm{)}\).

              第\(\rm{3}\)步:氧化\(\rm{.}\)操作是通入氯气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实际生产中常选择\(\rm{H_{2}O_{2}}\)代替\(\rm{Cl_{2}}\),原因是 ______ \(\rm{(}\)答一条即可\(\rm{)}\).
              第\(\rm{4}\)步:碘单质的检验\(\rm{.}\)取少量第\(\rm{3}\)步的溶液,滴加 ______ 溶液,如果溶液显蓝色,则证明海带中含碘.
            • 5.
              同学们为探究卤素单质氧化性的强弱,进行了以下实验\(\rm{.}\)请填写下列空白.
              \(\rm{(1)}\)实验一:向盛有少量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rm{.}\)观察到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 ______ 色\(\rm{.}\)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其中的氧化剂是 ______ .
              \(\rm{(2)}\)实验二:向盛有少量碘化钠的试管中滴加少量 ______ ,振荡,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rm{.}\)观察到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 ______ 色\(\rm{.}\)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rm{(3)}\)综合以上两个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rm{(4)}\)小明提出可将氟气通入氯化钠溶液中,若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即可证明氟气得氧化性强于氯气\(\rm{.}\)同学们认为此方案不行,理由是 ______ .
            • 6.
              无水三氯化铁呈棕红色、易潮解,在\(\rm{100℃}\)左右时升华。设计如下实验,用来制取纯净、无水的\(\rm{FeCl_{3}}\)。

              主要步骤:
              \(\rm{(1)}\)加热浓盐酸和\(\rm{MnO_{2}}\)的混合物制取\(\rm{Cl_{2}}\),请完成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 ______ 物质可净化\(\rm{Cl_{2}}\), ______ 物质可干燥\(\rm{Cl_{2}}\)。
              \(\rm{(3)}\)净化干燥后的\(\rm{Cl_{2}}\)与\(\rm{Fe}\)加热生成\(\rm{FeCl_{3}}\)
              \(\rm{(4)}\)过量的\(\rm{Cl_{2}}\)用\(\rm{NaOH}\)溶液吸收,可制备 ______ 。
            • 7.
              为了比较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可在实验室先制取\(\rm{Cl_{2}(}\)利用\(\rm{MnO_{2}}\)与浓盐酸反应可制取\(\rm{Cl_{2})}\)并将\(\rm{Cl_{2}}\)依次通入\(\rm{NaBr}\)溶液和\(\rm{KI}\)淀粉溶液中\(\rm{.}\)如图所示仪器及药品试回答:\(\rm{}\)

              \(\rm{(1)}\)若所制取气体从左向右流向时上述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rm{F}\)接\(\rm{G}\)、\(\rm{H}\)接 ______ 、 ______ 接 ______ 、\(\rm{A}\)接\(\rm{E}\).
              \(\rm{(2)}\)实验开始后装置\(\rm{5}\)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3)}\)装置\(\rm{3}\)的作用是 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rm{(4)}\)装置\(\rm{1}\)中产生的现象是 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rm{(5)}\)若溴离子的还原性弱于碘离子的还原性,通过实验,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______ .
            • 8.
              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rm{(}\)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rm{)}\).

              试验过程:
              Ⅰ\(\rm{.}\)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rm{a}\),滴加浓盐酸\(\rm{.}\)Ⅱ\(\rm{.}\)当\(\rm{B}\)和\(\rm{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rm{.}\)Ⅲ\(\rm{.}\)当\(\rm{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rm{a.}\)Ⅳ\(\rm{…}\)
              \(\rm{(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______ .
              \(\rm{(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rm{(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 .
              \(\rm{(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______ .
              \(\rm{(5)}\)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______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 9.
              东汉末炼丹家狐刚子\(\rm{《}\)出金矿图录\(\rm{》}\)记载了“炼石胆取精华法”,即从胆矾制取了硫酸;比利时化学家范\(\rm{⋅}\)海尔蒙特\(\rm{(J.B.van}\) \(\rm{Helmont}\),\(\rm{1579-1644)}\)发现把绿矾干馏很容易得到“矾油”\(\rm{(}\)即硫酸\(\rm{).}\)小明进行了如图实验验证:用酒精灯加热绿矾一段时间后,试管及\(\rm{U}\)形管内有白雾生成、\(\rm{U}\)形管中有无色液体冷凝、绿矾逐渐变为白色、后有部分转变为红棕色,小试管中酸性\(\rm{KMnO_{4}}\)溶液褪色.
              \(\rm{(1)}\)烧杯中使用冰水目的 ______ .
              \(\rm{(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是\(\rm{(}\)写出化学式\(\rm{)}\) ______ .  
              \(\rm{(3)}\)能证明\(\rm{U}\)形管中无色液体是浓硫酸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______ .  
              A.无色液体中加入金属镁能放出氢气
              B.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无色液体滴在\(\rm{pH}\)试纸上,试纸变红色
              C.向\(\rm{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rm{U}\)形管壁发热
              D.将该无色液体与铜片加热,产生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气体
              \(\rm{(4)}\)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当生成红棕色物质时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 10.

              \(\rm{X}\)、\(\rm{Y}\)、\(\rm{Z}\)、\(\rm{W}\)四种物质有如下相互转化关系\(\rm{(}\)其中\(\rm{X}\)、\(\rm{W}\)为单质,\(\rm{Y}\)、\(\rm{Z}\)为化合物,未列出反应条件\(\rm{)}\)。

              Ⅰ\(\rm{.}\)若\(\rm{Z}\)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rm{W}\)遇淀粉溶液变蓝,则:

              \(\rm{(1)}\)常温下,\(\rm{X}\)的颜色是                                           

              \(\rm{(2)}\)工业上\(\rm{Z}\)有多种用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Z}\)的一种用途                              

              \(\rm{(3)}\)生活中所用的\(\rm{Z}\)加入了碘酸钾,过量\(\rm{X}\)与\(\rm{Y}\)溶液反应时可以得到一种碘酸盐,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Ⅱ\(\rm{.}\)若\(\rm{X}\)是工业上用量最大的金属单质,\(\rm{Z}\)是一种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则:

              \(\rm{(1)X}\)与\(\rm{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rm{(2)}\)若用下列装置只进行\(\rm{Z + W}\)        \(\rm{X + Y}\)反应\(\rm{(}\)夹持装置未画出\(\rm{)}\):


              \(\rm{①}\)完成此实验有多步操作,其中三步是:

              \(\rm{a.}\)点燃酒精灯          \(\rm{b.}\)滴加盐酸              \(\rm{c.}\)检验气体纯度

              这三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rm{(}\)填字母\(\rm{)}\)。

              \(\rm{②}\)为保证实验成功,上述装置需要改进,方法是\(\rm{(}\)用文字叙述\(\rm{)}\)                            。

              \(\rm{(3)}\)将\(\rm{3.48 g Z}\)加入\(\rm{50 mL 4 mol/L}\)的稀\(\rm{HNO_{3}}\)中充分反应,产生\(\rm{112 mL}\)的\(\rm{NO(}\)标准状况\(\rm{)}\),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rm{NaOH}\)溶液能产生沉淀,当沉淀量最多,至少需要加入\(\rm{2 mol/L}\)的\(\rm{NaOH}\)溶液             \(\rm{mL (}\)精确到\(\rm{0.1)}\)。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