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大米和小麦等粮食不仅可以做食物,还可以用来生产葡萄糖和酒精\(\rm{.}\)“百年陈酒十里香”,这是因为密封好的酒,储存中慢慢地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少量的乙酸;而乙酸再和酒精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
              \(\rm{(1)}\)大米和小麦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______  \(\rm{(}\)选填“糖类”、“油脂”、“蛋白质”或“维生素”\(\rm{)}\).
              \(\rm{(2)}\)乙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______ 色\(\rm{.}\)
              \(\rm{(3)}\)酒精的结构简式是 ______ ;乙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______ .
              \(\rm{(4)}\)下列试剂中,能用于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是 ______ .
              A.\(\rm{CuSO_{4}⋅5H_{2}O}\)        \(\rm{B.}\)无水硫酸铜       \(\rm{C.}\)浓硫酸       \(\rm{D.}\)金属钠
              \(\rm{(5)}\)请写出乙醇与乙酸生成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rm{(6)}\)除去乙酸乙酯中残留的乙酸,有效的处理方法是 ______ .
              A.蒸馏
              B.水洗后分液
              C.用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D.用过量氯化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 2.
              实验室采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实验结束后,取下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再沿该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紫色石蕊试液\(\rm{1}\)毫升,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存在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层与乙酸乙酯液层之间\(\rm{(}\)整个过程不振荡试管\(\rm{)}\),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rm{(}\)  \(\rm{)}\)
              A.制备的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和乙醇杂质
              B.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和吸水
              C.饱和碳酸钠溶液主要作用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及吸收乙醇、中和乙酸
              D.石蕊层为三层环,由上而下是蓝、紫、红
            • 3.
              如图在试管甲中先加入\(\rm{2mL}\) \(\rm{95\%}\)的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rm{2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rm{2}\)克无水乙酸钠,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试管乙中加入\(\rm{5ml}\) 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试管甲小火加热\(\rm{3~5min}\)后,改用大火加热,当观察到左试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rm{.}\)试回答:
              \(\rm{(1)}\)试管乙中 ______ 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rm{(2)}\)液体混合加热时液体容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______ ,本实验反应开始时用小火加热的原因是 ______ ;\(\rm{(}\)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rm{77℃}\);乙醇的沸点为\(\rm{78.5℃}\);乙酸的沸点为\(\rm{117.9℃)}\)
              \(\rm{(3)}\)试管甲中加入浓硫酸的目的是 ______
              \(\rm{(4)}\)该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是 ______ ,其不宜伸入试管乙的溶液中,原因是 ______ .
            • 4.
              图为实验室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完成下列问题.
              \(\rm{(1)}\)在大试管中配制一定比例的乙醇、乙酸和浓\(\rm{H_{2}SO_{4}}\)混合液的加入顺序为: ______
              然后轻轻的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rm{(2)}\)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要插在饱和\(\rm{Na_{2}CO_{3}}\)溶液的液面以上,不能插在溶液中,目的是: ______ .
              \(\rm{(3)}\)加热的目的之一是加快反应速率;另一目的是 ______ .
              \(\rm{(4)}\)饱和\(\rm{Na_{2}CO_{3}}\)溶液的作用: ______ .
              \(\rm{(5)}\)若实验中忘记加入沸石,应 ______  
              \(\rm{(6)}\)进一步分离实验中收集的乙酸乙酯,应采用 ______ 法\(\rm{.}\)
            • 5.
              “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rm{.}\)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乙酸\(\rm{(CH_{3}CO^{18}OH)}\)与乙醇反应制取与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rm{(2)}\)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
              \(\rm{(3)}\)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防止 ______ .
              \(\rm{(4)}\)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 .
              \(\rm{(5)}\)做此实验时,有时还向盛乙酸和乙醇的试管里加入几块碎瓷片,其目的是 ______ .
              \(\rm{(6)}\)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变成生成物,反应一段时间后,就达到了该反应的限度,也即达到化学平衡状态\(\rm{.}\)下列描述能说明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有\(\rm{(}\)填序号\(\rm{)}\) ______ .
              \(\rm{①}\)单位时间里,生成\(\rm{1mol}\)乙酸乙酯,同时生成\(\rm{1mol}\)水
              \(\rm{②}\)单位时间里,消耗\(\rm{1mol}\)乙醇,同时消耗\(\rm{1mol}\)乙酸
              \(\rm{③}\)反应物的转化率保持不变
              \(\rm{④}\)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
            • 6.
              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酯\(\rm{.}\)在实验室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乙酸分子中\(\rm{-COOH}\)原子团的名称是 ______ .
              \(\rm{(2)}\)装置\(\rm{b}\)中通蒸气的导管应置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而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 ______ .
              \(\rm{(3)}\)浓硫酸的作用是 ______ 、 ______ .
              \(\rm{(4)}\)试管 \(\rm{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反应类型是 ______ .
              \(\rm{(5)}\)反应时生成的乙酸乙酯密度比水 ______ ,可以闻到 ______ 味\(\rm{.}\)
            • 7.
              乙酸乙酯广泛用于药物、染料、香料等工业,中学化学实验常用\(\rm{a}\)装置来制备.

              完成下列填空:
              \(\rm{(1)}\)实验时,通常加入过量的乙醇,原因是 ______ \(\rm{.}\)加入数滴浓硫酸的作用是 ______ 、 ______ .
              \(\rm{(2)}\)饱和\(\rm{Na_{2}CO_{3}}\)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
              \(\rm{(3)}\)若用\(\rm{a}\)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实验中球形干燥管起 ______ 、 ______ 作用;若用\(\rm{b}\)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其缺点有 ______ .
              \(\rm{(4)}\)反应结束后,产品除乙酸乙酯外还含有乙酸、乙醇和水的粗产品,下图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图中圆括号表示加入适当的试剂,编号表示适当的分离方法.

              \(\rm{ⅰ.}\)写出各有机物的名称:\(\rm{A}\) ______ ,\(\rm{B}\) ______ ,\(\rm{E}\) ______ .
              \(\rm{ⅱ.}\)写出有关的操作分离方法:\(\rm{①}\)是 ______ ,\(\rm{③}\)是 ______ .
            • 8.
              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rm{.}\)在实验室也可以用如右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乙醇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______ .
              \(\rm{(2)}\)试管\(\rm{a}\)中加入几块碎瓷片的目的是 ______ .
              \(\rm{(3)}\)试管\(\rm{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反应类型是 ______ .
              \(\rm{(4)}\)反应开始前,试管\(\rm{b}\)中盛放的溶液是 ______ .
              \(\rm{(5)}\)可用 ______ 的方法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
            • 9.
              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rm{.}\)为证明浓硫酸在该反应中起到了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某同学利用日图所示装置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实验开始先用酒精灯微热\(\rm{3min}\),再加热使之微微沸腾\(\rm{3min.}\)实验结束后充分振荡试管\(\rm{2}\),再测试管\(\rm{2}\)中有机层的厚度,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编号
              试管\(\rm{1}\)中的试剂 试管\(\rm{2}\)中试剂 测得有机层的厚度\(\rm{/cm}\)
              \(\rm{A}\) \(\rm{3mL}\)乙醇、\(\rm{2mL}\)乙酸、\(\rm{1mL}\) \(\rm{18mol/L}\)浓硫酸 饱和\(\rm{Na_{2}CO_{3}}\)碳酸钠溶液 \(\rm{5.0}\)
              \(\rm{B}\) \(\rm{3mL}\)乙醇、\(\rm{2mL}\)乙酸 \(\rm{0.1}\)
              \(\rm{C}\) \(\rm{3mL}\)乙醇、\(\rm{2mL}\)乙酸、\(\rm{6mL}\) \(\rm{3mol/L}\)硫酸 \(\rm{1.2}\)
              \(\rm{D}\) \(\rm{3mL}\)乙醇、\(\rm{2mL}\)乙酸、盐酸 \(\rm{1.2}\)
              \(\rm{(1)}\)写出实验\(\rm{A}\)中试管\(\rm{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实验\(\rm{D}\)的目的是与实验\(\rm{C}\)相比照,证明\(\rm{H^{+}}\)对酯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rm{.}\)实验\(\rm{D}\)中应加入盐酸的体积和浓度分别是 ______ \(\rm{mL}\)和 ______ \(\rm{mol/L}\).
              \(\rm{(3)}\)分析实验 ______ \(\rm{(}\)填实验编号\(\rm{)}\)的数据,可以推测出浓硫酸的吸水性提高了乙酸乙酯的产率\(\rm{.}\)浓硫酸的吸水性能够提高乙酸乙酯产率的原因是 ______ .
              \(\rm{(4)}\)加热有利于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但实验发现温度过高乙酸乙酯的产率反而降低,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 10.
              可用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rm{(}\)酒精灯等在图中均已略去\(\rm{)}\).
              请填空:
              \(\rm{(1)}\)试管\(\rm{a}\)中需要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rm{2mL}\),正确的加入顺序及操作是 ______ ,浓硫酸的作用是 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2)}\)为防止\(\rm{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rm{(3)}\)实验中加热试管\(\rm{a}\)的目的是: ______ ;
              \(\rm{(4)}\)试管\(\rm{b}\)中加有 ______ ,其作用是 ______ .
              \(\rm{(5)}\)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rm{b}\),静置\(\rm{.}\)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