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合成氨反应放热,采用低温可以提高氨的生成速率
              B.常温下,将pH=4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C.反应4Fe(OH)2(s)+2H2O(l)+O2(g)═4Fe(OH)3(s)常温下能自发进行,该反应的△H<0
              D.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SO2(g)+O2(g)⇌2SO3(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缩小体积,平衡正向移动,的值增大
            •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若消耗标准状况下11.2L H2,则转移电子数为6.02×1023
              B.常温下,将稀CH3COONa溶液加水稀释后,n(H+)•n(OH-)不变
              C.合成氨生产中将NH3液化分离,可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H2的转化率
              D.反应2NaCl(s)═2Na(s)+Cl2(g)的△H<0,△S>0
            • 3. 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I.合成氨工业中,初始时氮气、氢气的体枳比为1:3时,每反应1mol N2,放出92.2kJ热量.
              (1)工业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如图为合成氨反应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使用相同催化剂条件下,平衡混合物中氨的体积分数.
              ①由图可知:p1、p2、p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理由是______.
              ②A、B点生成氨气的速率大小关系为______.B、C点,合成氨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大小关系为______,C点,N2的转化率为______.
              ③下列关于合成氨的说法正确是______(填序号).
              A.断开1个N=N键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状态,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C.由于△H<0、△S>0,故合成氨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D.增大n(N2):n(H2)的比值,有利用提离H2的转化率
              II.最近美国Simons等科学家发明了不必使氨先裂化为氢就可直接用于染料电池的方法.其电池反应为4NH3+3O2═2N2+6H2O,你认为电解质溶液应显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若电池产生的电流为1A,反应时间为1小时,氨气的转化率为80%,则最低需要______mol氨气(列出计算式即可,已知一个电子的电量是1.6×10-19C).
            • 4.
              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其反应原理为\(\rm{N_{2}(g)+3H_{2}(g)═2NH_{3}(g)\triangle H=-92.4kJ⋅mol^{-1}.}\)一种工业合成氨的简式流程图\(\rm{1}\):

              \(\rm{(1)}\)天然气中的\(\rm{H_{2}S}\)杂质常用氨水吸收,产物为\(\rm{NH_{4}HS.}\)一定条件下向\(\rm{NH_{4}HS}\)溶液中通入空气,得到单质硫并使吸收液再生,写出再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步骤Ⅱ中制氢气的原理如下:
              \(\rm{①CH_{4}(g)+H_{2}O(g)═CO(g)+3H_{2}(g)\triangle H=+206.4}\)  \(\rm{kJ⋅mol^{-1}}\)
              \(\rm{②CO(g)+H_{2}O(g)═CO_{2}(g)+H_{2}(g)\triangle H=-41.2kJ⋅mol^{-1}}\)
              对于反应\(\rm{①}\),一定可以提高平衡体系中\(\rm{H_{2}}\)的百分含量,又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rm{a.}\)升高温度 \(\rm{b.}\)增大水蒸气浓度 \(\rm{c.}\)加入催化剂 \(\rm{d.}\)降低压强
              利用反应\(\rm{②}\),将\(\rm{CO}\)进一步转化,可提高\(\rm{H_{2}}\)的产量\(\rm{.}\)若\(\rm{1mol}\) \(\rm{CO}\)和\(\rm{H_{2}}\)的混合气体\(\rm{(CO}\)的体积分数为\(\rm{20\%)}\)与\(\rm{H_{2}O}\)反应,得到\(\rm{1.18mol}\) \(\rm{CO}\)、\(\rm{CO_{2}}\)和\(\rm{H_{2}}\)的混合气体,则\(\rm{CO}\)的转化率为 ______ .
              \(\rm{(3)}\)图\(\rm{2}\)表示\(\rm{500℃}\)、\(\rm{60.0MPa}\)条件下,原料气投料比与平衡时\(\rm{NH_{3}}\)体积分数的关系\(\rm{.}\)根据图中\(\rm{a}\)点数据计算\(\rm{N_{2}}\)的平衡体积分数: ______ .
              \(\rm{(4)}\)上述流程图中,使合成氨放出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的主要步骤是\(\rm{(}\)填序号\(\rm{)}\) ______ \(\rm{.}\)简述本流程中提高合成氨原料总转化率的方法: ______ .
            • 5.
              氨气易液化,便于储运,可利用\(\rm{NH_{3}}\)作储氢材料
              \(\rm{①}\)已知:\(\rm{2NH_{3}(g)⇌N_{2}(g)+3H_{2}(g)\triangle H=+92.4kJ⋅mol^{-1}.}\)氨气自发分解的反应条件是 ______ \(\rm{(}\)填“低温”或“高温”\(\rm{)}\).
              \(\rm{②}\)合成氨工业中采取的下列措施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______ \(\rm{(}\)填字母\(\rm{)}\).
              \(\rm{a.}\)用铁触媒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rm{b.}\)采用较高的压强
              \(\rm{c.}\)采用较高的温度               \(\rm{d.}\)将生成的氨液化并及时从体系中分离出来
              \(\rm{③}\)在一定温度下,将\(\rm{1.5molN_{2}}\) 气体和\(\rm{3.5molH_{2}}\) 气体通入到体积为\(\rm{1}\)升的密闭容器中\(\rm{.}\)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为起始时的\(\rm{80\%}\),则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______ .
            • 6.
              下列有关工业合成氨的说法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rm{(}\)  \(\rm{)}\)
              A.不断补充氮气和氢气
              B.选择\(\rm{20MPa-50MPa}\)的高压
              C.及时液化分离氨气
              D.选择\(\rm{500℃}\)左右的高温同时使用铁触媒做催化剂
            • 7.
              化学家发明了一种合成氨的新方法\(\rm{.}\)在常压下,用多孔钯多晶薄膜的催化将氢气和氮气转化为氨气\(\rm{.}\)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rm{(}\)  \(\rm{)}\)
              A.增加氮气的量能提高氢气的转化率
              B.升高温度有利于氨气的合成
              C.采用冷水降温的方法将合成混合气体中的氨气液化
              D.此法与哈伯法合成氨工艺相近
            • 8.
              下列现象或反应的原理解释正确的是\(\rm{(}\)  \(\rm{)}\)
              选项 现象或反应 原理解释
              \(\rm{A}\) 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 铝箔对熔化的铝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rm{B}\) 合成氨反应需在高温条件下进行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rm{C}\) 镀层破损后,镀锡铁比镀锌铁易腐蚀 锡比锌活泼
              \(\rm{D}\) \(\rm{2CO=2C+O_{2}}\)在任何条件下均不能自发进行 该反应\(\rm{\triangle H > 0}\),\(\rm{\triangle S < 0}\)
              A.\(\rm{A}\)
              B.\(\rm{B}\)
              C.\(\rm{C}\)
              D.\(\rm{D}\)
            0/40

            进入组卷